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吉林 一中第三十四届杏坛杯教学年会的直播主会场, 我是吉林一中的历史 教研组长刘金玉, 我代表吉林一中四百余名的教职员工和四千五百余 名学生, 对相聚于云端的教育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谢谢! 这个深入贯彻吉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 见的文件精神,深刻的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探究深度教学的路径,创 新、实践新教材、单元整体化教学,深化课堂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 养,我校与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省高中历史郑喜奎名师工作室、吉 林市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推进学科深度教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暨吉 林一中第三十四届教学年会。在这里衷
2、心的感谢省学院的赵赢老师、 吉林省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郑喜奎老师、市教育学院 的史淑艳老师, 对吉林一中历史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所给予的无私的 帮助与大力的支持。 也非常感谢线上参会的各位历史同仁能和我们一 起共话教育、共商课改,希望大家能留下宝贵的意见。 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一共有四部分构成,首先是跨教、主题式的 集体备课,然后是高一和高二的两节专题课,第三项是由我来和大家 沟通一下新教材的实施体会,最后请省、市的专家进行互动式的点评 和讲座。 那么首先进入我们的跨单元主题式的集体备课环节。 基于深度教 学下的高中历史主题化跨单元备课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 关系与边疆治理,教材范围
3、是纲要 (上)第一至四单元+选择性必 修一第四单元, 由高一和高二的两个毕业组老师来共同在一起商讨来 进行。 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系指在教师导引和素养目标统摄下, 在引领性 学习主题和挑战性学习任务驱动下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它需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动态性的过程调控,反思性的策略改 进和持续性的测量评价。 历史学科单元教学系指借助大历史观长 时段、大空间、宽视野,结合历史 课程通史与专题编写体例,立足 于单元本体或单元界面创设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教学单位,并 为学生提供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微课程。以单元建构为载体,在主题 和任务的驱动下转变和优化学习过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次
4、备课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环节,从主题的设定、目标的 设定、 重难点的分析、 教学教法的这样的一个分析、 教学思路的框架, 以及备课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主题设定一教学主题设定 1.1.课标依据课标依据: 【王佳艺】【王佳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修订)第 6 页中课 程目标提及: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 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5、度, 塑造健全人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 进入历史知识内 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透彻掌握知识、活学活用。基于此,我 将高一、高二的课标进行任务分解,高一主要为纲要上,即对应课标 一点一到一点六为古代史大单元课标内容, 如上课件上的内容所显示 的, 所以高一主要侧重于注重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基本线索和 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 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到确立的进程。 而高二主要对 应的为选择性必修,对应课标 1.6 的内容,高二对应的是以民族为主 题。同样民族为主题,但它通过内部联系
6、和外部联系建立逻辑体系。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高一的课标更侧重通识通识梳理、 统一多民 族国家演进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而高二更侧重于专题拓展,即用 政治视角更加深入的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系, 使他的学习更为深入。 以上是课标的分析。 2.2.教材依据:教材依据: 【王一贺【王一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跨单元教学主题设定的教材依 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可知, 义务教育阶段在教学目标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了解和知道的 层面,教科书中对历史过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的比较具体和详 细,课时也相对较多,高中历史侧重于背景、原因和影响的分析,相 对于初中更为
7、概括, 由此可知高一的学生对本课的历史史实有了一定 的了解,但没有深入理解民族交融的深刻内涵,缺乏对民族政策和边 疆治理的系统理解, 而高中的教学内容则是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拓展 和深化。 【关雪【关雪】 (接王一贺老师初中教材分析) (请大家看教材纲要上 目录)从教材地位上看,中国古代史共四个单元位于中外历史纲要 (上) 的开篇,下接中国近代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到开篇引领 的作用,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 从教材内容上来说,深度学习则强调与先前知识、经验连接,注 重逻辑关系和得出结论的证据。建立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围绕相关 探究主题展开教学活动。 中国古代史四个单元之间存在着逻辑
8、关系和递阶关系,都体现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的主题。因此,高中阶段历史课的学习更 侧重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依据课标第 10 页(请大家看大屏幕)高中历史课程分为三类历 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它们之间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 进性。必修课程是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中国史的重要史实和 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 课程的递进与扩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 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 本次备课的课型:两节专题课。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四个单元中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关 于中国
9、古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认识了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把选择性必修一第 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第 11 课和第 13 课内容进行整合, 整体介绍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民族关系发展史。这两节课是按照高 一、高二历史学科课程安排进行大单元整合。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演进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寻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 必然。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 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并能够运用新知识联系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3.3.学情依据:学情依据: 【关雪【关雪】 “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授课对象是 高一年
10、级学生, 在过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纵向发展 过程有了初步认识,能从时序上掌握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的演变,对不 同时期的民族史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但并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不能 准确认识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变化的特点,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 趋势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联系还停留在浅 层次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已经不仅 仅满足于课本上已有的内容,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故事、史料丰富 他们的知识建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课堂的深 度和广度,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更多学生参与 课堂。最终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各民族
11、交往交流交融的基 本史实,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辩证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认 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仔细 分析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采取多种手段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单元立意、内容重组,处理好历史发展总体规 律和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 从“因俗而治”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高二学生在已经学习纲要上下教材的基础上, 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 历史思维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能够通过课前 预习、史料分析、历史归纳的方法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 从政
12、治视角深人认识历史。在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安排上,注重历史学 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史学专业基础的强化,注重学生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互动这里我有一个小建议。因为刚才我们主要分析了初、 高中、高一、高二的学情,非常注重学段、年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但 深度学习也要求我们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做到心中有底。 所以是否我们应该同时关注一下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比如新教材 中的新概念更侧重于强调民族交融,而不是融合,因为交融更能侧重 于两个主体之间的这种双向的互动性。 比如新教材又增添了很多像鸿 胪寺等管理机构,还有改土归流这些制度建设。如果我们在授课的过 程中更加注重这些新概念、新理解
13、,更能体现我们新的教材观和教学 观,也能够更加有助于我们展开新路教学和学生的深入学习。这是我 个人的一点小建议。 嗯,非常好啊这个建议更加完善。 】 4.4.学术依据:学术依据: 【毛洪菊【毛洪菊】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 在树立正确历史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为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故高 一教学以“多元一体”为深度教学的主线,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 系的发展。 【王佳艺【王佳艺】高二部分是在多元一体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认识中, 梳理从因素而制到民族独立、 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更加对民族共同体这个问
14、题了解更加深刻。 5.5.主题性质主题性质 【刘金玉【刘金玉】 其实我们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在整个大概念的这 种引领下进行教学。从历史史实群,然后到每课有课时的子概念,再 到跨单元核心主核心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深度教学的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呢让我们得出来向上我们抽象能够概括出这个主 题概念基于深度教学下的高中历史主题化跨单元备课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6.6.教学结构【刘金玉】教学结构【刘金玉】 二二.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设定 单元核心目标:总体核心目标: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 与边疆治理 1.高一课程 “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与 任务分解
15、【毛洪菊【毛洪菊】学习目标:通过回顾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历程, 认识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 分析民族交融的作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探究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原因,加强民族自豪感与 文化自信心。 2.高二课程从因俗而治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目标与任务分 解 【王佳艺【王佳艺】学习目标:通过对于从古至今的民族政策的复习,理 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治理理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与意义, 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 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互动问题: 两位老师刚才针对跨单元的教学目标进
16、行了一 个比较明确的分析, 但是在跨单元教学目标相对于平时的单元教学则 显得更为宏观。 那么在完成跨单元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回答:在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在课上减少 重复知识的授课。 突出我的授课内容注重选择性必修一所要表达的教 学理念,侧重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将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民族关 系、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选择性必修中中国 古代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进行整合,落实深度学习的学 习方式,能从整体上理解问题,并找出学习材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 系,最后确立主题为中国从古至今的民族政策,主要讲解从“因俗而 治”到“五族共和”到“民族区域自
17、治制度”的民族治理模式的嬗变。 在此基础上, 我确立重点为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 实需要; 难点为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 制度保障。】 三三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王硕【王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我们高一的历史的学习的要求,这 节课是学习过一至四单元后,理解“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认 识民族交融的重要性。而难点是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民族共同 体意识; 【袁嘉希【袁嘉希】 高二的重点是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历史必然 性和现实需要,难点是正确道路和 制度保障的认识,坚定制度自信。 四教学教法分析四教学教法分析 【关富月【关富月】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
18、式的、高阶思维式的、有效 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是在逐步深 化的过程,所以在教法学法上,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 断地对知识进行深度整合、加工,帮助学生在知识内容接受、理解上 面进行更好地同化和顺应。 学生的深度学习里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 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次理 解和迁移运用。 具体模式呈现为教师在进行深度教学时要注意在深度学习的主 题引领下,设计具有引领性的学习主题,依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 行持续性的学习评价,最终达成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学 生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任务,不断进行反思性的教学改进, 引
19、导学生在获取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 丰富学科经验,进而逐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完整地整合知 识,增强学生的意义感;完整地突出主题,构建学生的画面感;完整 地展现包容,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最终形成教师推进深度教学、学生 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五五. .教学思路框架教学思路框架 1.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意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意图: 【王硕【王硕】 落实历史学科深度学习,应当以单元架构为载体,在主题和任务 的驱动下, 转变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努力 从浅层学习、 浅层教学向开展拓展式阅读和迁移性自主探究的深度教 学的方向尝试。 本设计以民族交融为主线
20、,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 以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主要框架, 重视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的史实。理解在中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通过认识中华文明未曾间断的原因,强化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传统的单课教学设计不同实际上,从本学期开始接到最新 版的教材时,我们的备课不仅仅局限于单元备课,而是把中外历史纲 要上整体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大部分来 整体感知中国史,同样中国史整体的基础上,分为 6 个阶段。 本设计是针对高一学情,对纲要(上)第 14 单元的内容的 进行主题式跨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于已经完成必修课程中国
21、古代史学 习任务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方 式,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此外,学生们需要在课前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问 题前置,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听课, 以学生为主,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本课教 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五条线,相互交织。创设新情境,布置新任务,完成新活动,而 素养是课堂生成的理念,而评价是深度学习中是比不缺少的环节。 2.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意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意图: 【袁嘉希】【袁嘉希】 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以中国从古至今的民族政策为主要框
22、架, 适用于高二已经具备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 希望能在复习巩固的基 础上,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重要社 会现象,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制度角度看民族政策对于巩固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作用, 完成课程标准中对于家国情怀历史素养能力 水平四的评价,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认识当今中国的 政治制度。 本课一共设置四个任务。首先通过提问完成导学案表格,检验学 生对于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相关内 容的知识整合, 符合深度学习中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知 识结构要求,进行成果评价,辅之以史料,通过复习基础知识和进行 史料分析,归纳规律性认
23、识,认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治理手段和治 理理念;其次通过历史解释,分析近现代中国国情,感受中国近代民 族意识之觉醒;根据以上内容,依据深度学习要求,展开有挑战性的 学习任务与活动, 课堂生成中国共产党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然后,学生汇报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通过 自评、他评,师评实现教学评价。最后,关注学习内容的真实性,课 堂生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 是巩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 提升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互动【互动】范例】范例 1.1.刘老师的问题,高一高二课程设置的区别:刘
24、老师的问题,高一高二课程设置的区别: 王硕: 实际上因为我们现在是很特殊的, 是高一高二是在一个办公室。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平时也是听着其他的年级如何备课。关注到高一 和高二的教材有衔接,而高一更侧重的是纲要上的通史知识,比如只 是简单提到民族变化。我们并不用把高二过多的带到高一。我们课时 和课容量也是有限的。 袁嘉希: 对于高二学生, 我认为其相较于高一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储备 的增加更是历史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所以在经过高一的学习之后, 我希望学生也能具备有对于教材能力整合的能力, 本课定位为专题复 习课,在导学案上设置了对于中国古代政策进行表格填写的任务,其 中涵盖内容既包括中外历史纲要
25、也包括选择性必修一内容, 希望学生 在自主学习的阶段,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也是深度学习下为 学生设置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课上直接对学生进行考察,进行学习评 价,检验学习成果。 2.2.英老师的问题英老师的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学科也设有课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学科也设有课程, 你在设你在设 计这节课的时候如何更突出其历史性呢?计这节课的时候如何更突出其历史性呢? 袁嘉希回答:在课前已经和政治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在政治课 上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更多讲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 质内涵以及优越性,所以历史学科进行授课的时候,更侧重于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历史背景以及制度本身的发
26、展过程, 虽然授课内容 有较大区别,但是落点都可以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上, 所以最后可以进行学科间的融合, 并且鉴于政治学科的授课时间早于 历史学科, 我认为政治学科所讲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就可 以作为已知知识, 最后课堂上生成的是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的肯定。 六六备课反思备课反思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新教 材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自觉把“学生观”落实到位。 2.注重运用贴近实际的具体情境和史料情境,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 题,在解决真实问题当中学习历史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 “以 做促学” 。 3.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这些活 动按照怎样的顺序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如何评价,评价 方式如何设计等等。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理论学习仍在路上,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 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希望与云端相对的老师们共同去探讨。那么今天 的集体备课就到这里。接下来是我们上课环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