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植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种植问题是冀教 2011 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土地的面积第 4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常用面积单位,会计算多边形的面积,会进行小数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本节课的“种植问题”主要是解决成块植树和在地里种庄稼的实际问题,是在认识了土地面积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种植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株距和行距。但五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水平, 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小组合作的氛围已形成。 小数的乘除法、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
2、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模拟栽种、小组讨论交流理解株距和行距的实际含义,理解株距行距=每棵树的占地面积。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种植中的实际问题,讨论种植方案。3、经历亲自模拟栽种的过程,体验栽种的乐趣,在解决实际种植问题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株距、行距的含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种植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株距行距=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引入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种植图片,请认真观察。 (播放图片)2、这些树木在种植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种植有什么好处?3、其实在种植中还有一定的数学
3、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种植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从生活中种植情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理解株距和行距二、理解株距和行距1、要想研究学习种植问题,先要了解种植方法。出示:在一块长 12 米,宽 6 米地里栽种果树,株距 2 米,行距 3 米。2、在这条信息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3、播放讲解株距和行距的视频。4、一行一行出示果树图,再次认识株距和行距,由树抽象为点图。5、你会在点子图上画出株距和行距吗?要求:画两段株距和两段行距。6、在展台上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认识株距和行距,再通过动态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株距是同一行中前后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行距
4、是相邻两行树间的距离。最后让学生在抽象的点子图中画一画株距和行距,再次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自主探究栽种方法三、自主探究栽种方法1、理解了株距和行距,下面就可以栽种果树了。出示栽种要求:栽种要求:(1)先想一想一行栽种几棵,可以栽几行?怎样栽种比较合理?(2)量一量,按规定的株距和行距进行栽种。(3)栽种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栽种方法。提示: (1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1 米,树用圆点表示)2、一生读栽种要求后,学生开始按要求操作。3、展示汇报,得出合理的一种栽种方法。4、教师课件动态演示。上下各 1 米,左右各 1.5 米,这样栽种比较合理。设计意图:要解决种植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种
5、植的方法,所以创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栽种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出比较合理的一种栽种方法,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四、理解每棵树的占地面积四、理解每棵树的占地面积= =株距株距行距行距1、动态演示一段株距,一段行距,以一棵树为中心,上下各 1 米,左右各 1.5 米。出示长方形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动态演示株距、行距围成的长方形,移动后和左上方长方形重合,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3、依次进行验证,动态出示。板书: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株距行距设计意图:在得出合理的栽种方案后,继续在点子图中进行引导,边借助动态课件的演示边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理解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株距行距。五、当堂检测五、当堂检测了解了
6、种植方法,下面来解决一下生活中的种植问题。1、在一块长 24 米,宽 12 米的长方形地里栽种果树,株距是 3 米,行距是 4 米。需要多少棵树苗?(1)独立解答。(2)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答方法,说说解答的思路。2、李叔叔在种植果树的时候设计了两种方案,出示第 2 题。(1)读题,说说已知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小组合作。两人算 A 方案,两人算 B 方案。(3)汇报交流。(4)说一说:对上面两个种植方案,你有何想法?3、一块长方形棉花试验田,长是 36 米,宽是 12 米。棉花的株距是 0.3米,行距是 0.6 米。(1)这块棉田一共有多少株棉花?(2)每株大约可产 0.08
7、 千克棉花,大约可以产棉花多少千克?独立解答,汇报交流。设计意图:课堂检测由易到难,让学生体会到种植问题不仅可以解答果树问题,还可以解决其它的种植问题。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种植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对本节课的收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梳理总结。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种植问题示意图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株距行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种植问题”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株距和行距,教材中只提供了部分的苹果示意图。所以我想要让学生理解株距乘行距等于每棵树的占地面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的种植方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1、借助
8、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如在理解株距和行距时,把每棵树用圆点表示,在点图中画株距和行距,在点图中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每棵树的占地面=株距行距。还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如株距用一条有长度的线段表示,每棵树的占地面积用长方形表示等。2、模拟栽种,建构模型为了让学生了解栽种方法,采取了模拟栽种。先自己按栽种要求画图,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在汇报中看谁栽种的果树多且合理, 得出合理的栽种方案后,再进行建构模型: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株距行距。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3、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例题数据大,而且解答步骤多,如果直接出示例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
9、简单的栽种方法入手,让学生先模拟栽种,得出合理的栽种方法后,再来理解株距乘行距等于每棵树的占地面积相对容易一些。习题设计的第一题数据也比较小,而且只求果树的棵数。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解答方法可能出现两种,然后再解决稍复杂的种植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也有乐趣。4、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有效学习。本节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动手画株距和行距,动手模拟栽种,独立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只是引导、组织者。5、检测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了三个种植问题。第一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及时发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因为在前面的模拟栽种中隐含了可以先求种几行,一行种几棵的方法。第二题则充分体现学生的解答开放性,对于两种方案的交流。第三题是解决其它的种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