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评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评一节新授课能否富有成效地进行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是否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把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去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听了梁竹老师的平面及其基本性质这节课后,让我体会到了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本质,核心不仅在于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还在于让学生思考的充分自由,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见解,是一节由问题导学转化为问题学习的成功课例。一、创设情景,抓住“情境性” ,自然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我们来看梁老师的问题引入,一句“观察图片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图形吗?”从让学生观察最熟
2、悉的房子开始,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抓住问题引入的“情境性” ;接着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该物体中抽取一个长方体出来,并追问: “长方体是由哪些几何元素构成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处处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烈的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进而过度到: “问题 2: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直线形象?(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直线?”就显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整个引入体现了梁老师深厚的基本功,作为本章的第一节,紧扣本章节开头“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 “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认识空间几
3、何体的性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创设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情景、合理的使用动画,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了黄河清特级老师的问题导学法中新授课教学模式中的新课引入的“启疑-导思-发现”的基本要求。二、引导探究,抓住“探究性” ,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梁老师的问题 3: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通过类比直线认识了平面,概念形成过程非常自然的,同时把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之中,最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解决中领悟知识、形成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4、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中思维获得提高,能力得到展现,知识得到升华。三、理解深化,抓住“本质” ,让学生思维转起来众所周知,平面的性质最难上,看似简单,经常会出现想要说明与应用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况。但梁老师在性质深化教学中,根据平面性质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挖掘,敢于面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进行创新实践,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将公理 2 放在公理 1 之前介绍,处处体现以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为主的教学思想,首先,你得有一个平面,然后才好说与平面有关的事。在深化环节,首先从一个实验(用手指头将一块硬纸板平衡地摆放在空间某一位置,至少需要几个手指头?)切入,学生从一个手指头到两个
5、手指头,从三个手指头到四个及更多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观察感悟中获取新知.通过做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体会到公理 2 的正确性。其次是对于学生可能会忽略的为什么要求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四点、五点可以吗?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平面只有一个吗?”等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合作学习和相互提问中从感知到认知到理解,再和实践相结合,层层深入挖掘出公理 2 的真正内涵,再次是难点的处理上,三个公理的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相对学
6、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梁老师并不是将各种语言强加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进行共同探究,充分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导与学,把问题导学转化为问题学习上,进而突破难点。最后是关于如何刻画平面的“平”这个问题的处理。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平面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视觉映像和感性状态,根本谈不上数学地审视平面的特征。正面去说明平面的“平”相对较难。梁老师先从“不平”下手,再通过否定之否定,最终达成“平”的目的通过“背景(生活实例)否定(说明不平)性质(三公理)再否定(正面定义) ”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的“平” 。一节普通的新授课,我们见到在教师深厚功力的支撑下,依靠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解和把握,使一节课高潮迭起,大放异彩,是一节难得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