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973181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什么叫社会心理学?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属性,并且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精密的学科之一。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源于人类社会,又作用于人类社会。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定义1.心理学界的定义 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美国。奥尔波特)2.社会学家的定义 社会和个体的关系,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艾尔乌德)(二)中国学者定义孙本文 :以个人行为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吴江霖: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胡寄南:从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

2、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的社会心理 :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态度,侵犯,利他。 。 。2.群体的社会心理 :人际交往,社会促进与抑制,模仿,从众。 。 。3.应用社会心理:社区,咨询,老人。 。 。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参与观察 2.非参与观察(二)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现场试验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2.访问法(四)个案研究法:1.广泛收集资料 2.兼采多种方法(五)跨文化研究法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偏向与伦理(一)研究偏向1.研究者的

3、偏向 研究者期望(双盲和标准)2.被试的偏向角色和害怕(自然情境)(二)研究伦理1.被试的隐私2.被试的实验室欺骗(知情同意和事后解释)3.实验性痛苦三原则。1.自愿性 2.风险最小 4,。风险获益分析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帕拉图,苏格拉底后天-行为学习派) (亚里斯多德-先天本能)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社会与文化的心理学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和黎朋 (暗示,模仿)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现代社会心理学形成 1908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奥尔波特和实验社会心理学 1924 年实验社会心理学2.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微观的社会行为)

4、社会互动理论3.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1949 年前 2.初步发展赵演和陆志伟孙本文2.第二阶段 1949-19803.1981-1982 年 4 月社会心理学会成立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生物人, 野蛮人:刚出生的新生儿社会人社会化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p18)二社会化进程1.基本社会化 童年期社会化(自我的形成)2.预期社会化(学校-社会角色的预演)3.发展社会化(适应和承担社会角色)4.再社会化(角色转变)5.反向社会化(年轻人传递老年人)第二节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特定社会道

5、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认知,情感,行为)1.道德认知(科尔伯格) 前习俗(服从与惩罚, 朴素的利己)习俗(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和社会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普遍伦理,超越人生主义) )2.道德情感评价的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班杜拉社会学习)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1.生物学的作用遗传素质。染色体,大脑半球单侧化 ,性腺)2.社会文化定性3.认知发展(科尔伯格)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第三节 社会化的途径一内在途径-遗传物质基础二外在途径-社会环境与教育1.社会文化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化的起点童年期(关键期)儿童

6、期(依赖强烈期)家庭的关系中介作用3.学校 1)系统教育 2)过渡阶段预演作用 3)客体比较评价系统社会化模式(教师的移情作用 权威鼓励和期待罗什塔尔)4.同辈群体 6 个原因依恋,社会整合,价值保证,助人,获得指导,同盟5.大众传媒(影响发展与影响关系)5 个表现 p33 网络问题(扩大,缩小,提供全能,获得平等,造就冲突)三社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定义 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个人在实现社会化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过程(伴生和相互影响)第四节 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生理心理 社会的(现实与理想)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自我认知(认知层面)2.自我体

7、验(情感方面的表现)3.自我意志(对行为,活动,态度的调控)检查,监督,控制,调节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1.物我知觉分化1) 物我感觉分化2)动作和动作联系对象感觉分化3)幼儿将自己和自己动作区别2 人我感觉分化1) 对人微笑2)形象上区分自己3 有关自我词的掌握1.)1 岁1)2 岁末左右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三阶段 1.社会知觉 (对社会对象的感性认识也称人际知觉)2.社会印象(社会知觉形成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判断评价从而形成了认知对象的形象)3.社会归因: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推理和解释)二社会认

8、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 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第二节印像形成与管理一社会印象: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二印像形成的加工模式1.认知加工模式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2.第一印像的。首因效应 初次印像和第一印象的概念形成的先入为主的作用3.近因效应 :新得到的消息比以往得到的消息更强烈4好恶效应,个人根据自己的好恶估价来归因(热情与冷淡是中心)5.信息的先后顺序印象形成的影响6.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三印象管理: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1)讨好技术2)自我宣传3)威慑4,。恳求2 保护性的印像管理管理策略:弱化自己的消极面,避免别人消极看待自己

9、1)借口(解释) 2)事先声明 3)自我设障4)道歉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偏见(社会认知偏见: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一个人的偏见1.晕轮效应: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2.宽大效应:对他人习惯做积极肯定的评价3.投射作用:相似假定作用4.隐含人格理论二 社会偏见社会刻板印象1.接触2.再分类第四章社会态度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一社会态度概述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和内在反应的中介因素。1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2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好恶情感3意向因素: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态度的特征1)态度是个体意识和神经系统的某种状

10、态。4.)说明态度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2)说明态度表示准备反应5)态度对个体行为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3)说明态度是有组织的系统1 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对象性3.态度的稳定性4.态度的协调性5 态度的内在性6 态度的系统性三态度的功能1.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能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 1)适应功能 2)表现功能 3)防御功能四,态度与行为1.两个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3.其他影响因素2.心理学家的解释第二节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论1.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2.同化: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11、使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一致3.内化: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二强化理论(行为主义)个体环境间的刺激反应(联想,强化,模仿)三认知平衡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2.费斯厅格认知失调理论(p81)四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一)说服宣传 1.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缩小2.说服宣传要晓以厉害,但必须把握好分寸3.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4.逐步提出,也可先提大要求(二)积极参加活动(三)强迫接触(四)群体规定第三节社会态度的测量一总加量表法1.设计测量态度的问题2.被测量的自我评定3.整理结果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三语义分析法 评价评量活动评量力量评量(7 级)四投射法(主题统觉测验造句测验)五生理反应法第五章侵犯第

12、一节侵犯概述一什么是侵犯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2.侵犯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二,侵犯的分类1.以是否违反社会规范为依据的分类(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2.以最终目的地为依据的分类(手段性,目的性)3.以行为方式为依据(言语,动作)第二节侵犯的理论解释一本能论二社会学习理论 1.家庭 2.文化 3.大众媒体三.挫折-侵犯 挫折是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和破坏,致使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相对剥夺也是一种挫折第三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挑动1.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2.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3.受他人侵犯4.拥挤二侵犯线索的引发三酒精四个

13、人因素认知水平,性别差异第四节 侵犯的消除与控制1.宣泄2.用社会规范制约的侵犯3.好榜样的作用4.移情第六章利他第一节利他概述一什么是利他行为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1.天性 2.两种不同含义 A.助人为目的的行为 B。报答性行为3.4 个特征帮助他人目的,不期望回报,自愿,利他者可能有损失二,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1.非紧急情境:日常普通事件2.紧急情境: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三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1.自我利他主义2.纯粹利他主义第二节利他的理论解释一进化理论二决策理论 1.紧急事态的注意 2.紧急事态的判断 3.个人责任程度的判断 4.介入方式的决定 5.利他行为

14、的实施三参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五社会规范的理论 1.社会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 3.社会公平第三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利他者因素1.性别2.年龄3.人格特征 4.助人者的心境5.内疚往往会导致赎罪二被帮助者的特征1.性别2.年龄 3.魅力和人品三,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2.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 3.自然环境 4.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四旁观者效应1.旁观者现象的研究(5 级判断 P123)2.旁观者现象的心理分析1)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影响的结果3)多数的忽略4)责任扩散第七章人际交往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个体做为社会的人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即人际交往一.人类

15、的社会性及亲和指人类的群集性,是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1.本能(麦独孤)进化论: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2.内在决定因素:人类早期生命的脆弱性3.学习 :学习的特性4.需要的满足二对社会性的研究1.恐惧与人的社会性高唤起2.排行与亲和:正相关三人际交往的形式1.正式交往(组织机构明文规定)与非正式交往2.单行交往与双向交往(按信息交往有无反馈)3.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有无中间环节)4.口头交往与书面交往(信息传递方式)第二节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的载体1.语言符号系统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2.非语言符号系统1)视动符号系统(手势,表情)2.)时空组织系

16、统(空间距离和空间场景)3)目光接触系统4)辅助语言系统(音质,音调)二人际沟通中的障碍1.干扰(和环节相关)2.过滤(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3.文化。社会心理差异第三节人际吸引一能力与人际吸引四。相似与人际吸引二漂亮与人际吸引五 。互补与人际吸引(需要和满足互补)三报酬与人际吸引六。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第四节人际关系发展一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1.单相识阶段2.表面性接触阶段3.亲密阶段二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1.物理近距因素(决定性因素)2.社会和个人的相似背景性3.体态魅力4.个人需要互补性1-2 阶段互惠原则2-3 阶段得失原则自我表露第八章社会影响第一节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一社会促进

17、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助长)1.他人激励性作用2.评价焦虑 3.他人在场分心二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的参加或者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社会致弱,社会干扰)1.责任分散 2.公平理论 3.个人动机下降三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第二节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个体在群众中常常会不自觉的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社会遵从)二阿希实验当一个人的活动时出自于其他人都这样活动。大学生线条长短实验三从众类型1 真从众行为与

18、群体一致,内心看法也一致2.权益从众行为一致是迫于外界压力,判断与价值观没有改变3.不从众 A.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行动与群众不一致。B.内心与行为都与群体不一致第三节 服从一什么是服从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二服从原因1.合法权利在社会角色关系上,一方有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2.责任转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服从权威和责任的转移,并把它作为适应社会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三影响服从的因素1.个体的个性特征2.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3.社会赞许和环境氛围第四节群众行为在社会群众的掩护下,个体会违反自己在社会情境下

19、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从而形成疯狂的举动和一时狂热,表现为群众的歇斯底里。一群众行为的产生1.磨挤 最初心理和身体上的磨挤更加强彼此敏感和容易反应2.集体激动:对他人的注意更为强烈的吸引力,更容易出现情绪,反应更激烈3.社会传染 :比较快的,不知不觉的,不合理的扩展(心理和行为)二心理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1.循环反应刺激下的社会传染2.去个性化的责任分散3.在群体中荡漾着的本我(原始冲动)第五节 暗示,模仿一暗示指在无条件对抗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二暗示的作用1.暗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作用。 (罗生塔尔和雅各布生效应)2.暗示

20、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三.暗示的种类1.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直接告诉受暗示者2.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的提供给受试,使其快速不假思索的迅速接受。3.自我暗示。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4.反暗示: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有意暗示无意暗示(空城计)四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刺激,自觉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五模仿的分类1.有意模仿自觉的学习他人行为,理性指导下仿效2.无意模仿不知不觉的模仿第九章社区心理学第一节社区概述一什么是社区人们可以依赖的,容易得到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 (萨拉森)二社区类型1地点社区2关系社区三社

21、区水平1)微小系统2)组织(工作单位,社区团体)3)地点社区街区,临近地区,城镇,4)宏观系统商业社区宗教社区第二节社区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心理学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1.研究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增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二社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流行病学和疾病防御三级预防概念三级是指治疗二级指处于危险阶段但尚未形成诊断 初级预防消除有害影响三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1个体健康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包括维持健康的社会情绪方式2社区感对归属的感知3社会公平:公正的使用分配资源4公民参与:选择时都有决定的权利5合作和社区力量:尊重与协作的关系6尊重人类差异(文

22、化,种族,年龄。 。 )7.经验主义的基础第三节 社区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服务一,社区心理健康的历史与发展 1961 年1978 年阿拉木图宣言二公民参与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1.优点2.美国的发展三国内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及介绍1.老年人和社区心理服务老人联结,老人外展项目, 外展服务队2.对妇女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1)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2)两个成功的项目SMT(低收入妇女应激处理)心理疾病的母亲3 社会支持网络1.)新朋友项目2)AIDS 康复工程3)三堤项目4)家庭联络5)paws(宠物支持)4.对精神障碍的社区心理服务1.社区精神病人的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特点1.)急诊住院部2)护理之家3)老人院4

23、)支持型住宅 5)日间医院特点1 整体性法制化多学科性2.优缺点评述3.对精神障碍患者亲属的综合性干预4.重返社区技能对精神分裂康复的作用 (社区独立技能, 药物自我处置技能, 症状自我监控技能)技巧部分介绍,放录像并提问,角色扮演选择必备资源解决出现新问题,实际练习第十章咨询心理学第一节咨询中的原则一咨访关系的建立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二咨询的原则1开发潜力原则2咨访结合的原则3综合性原则心身的综合 原因的综合问题综合方法的综合4灵活性原则5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6对来访者负责的原则第二节咨询中的技巧一咨询特质的运用1.共情移情,同情,共感A通过言谈举止 B借助知识和经验C运用咨询技巧4

24、 个重要意义。收集资料 建立关系 深入沟通安定来访者4 个注意方式。直接指导和引导简单判断和评价空洞说教 贴标签 讨好的保证2.积极关注3 个注意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事实求是3 尊重无条件接纳4.温暖与与热情5.真诚6.具体性二非言语行为的运用1咨询场所的选择4衣着与步态2咨询者与来访者的空间距离和位置5咨询时间3目光注视三,语言技巧1接受2反应3支持4提问第三节咨询中的心理测量一,什么是心理测量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1.间接性2.相对性3.客观性二,心理测量的分类1.按目的分能力测量人格测量成就测量2

25、.按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量非文字测量3.按测量方法分问卷投射4.按测量方式分个体团体三,心理测量的使用1.正确看待心理测量1).心理测量是重要的方法和辅助研究工具2)不是唯一方法2.正确使用心理测量1)测量的选择要慎重2)做好测试准备 3)测量的计分要客观4)常模要慎重第四节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一、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二斯坦福比奈三16PF 卡特尔四。艾森可人格问卷ENP L五,SSI 社会技能问卷 6 个量表表达感受控制第十一章老年心理学第一节社会适应与老年生活社会适应就是个体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体根据自己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而表现出一套符合社会要求

26、的行为模式,及行为角色。一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1.退休前阶段2.蜜月阶段3.清醒阶段4.稳定阶段二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1.有无退休的思想准备2.年龄与性别的影响3.文化程度与职业4.原来生活的满意度三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1.成熟型2.安乐型3.装甲型4.好怒型5.自我厌恶型第二节情绪与老年生活一老年人不良情绪的产生及其原因1.生理因素2.社会心理原因1)突然而至的巨大空闲2)人际关系丧失3)生存价值的丧失二不良情绪对老年人的危害1 损害身体健康,引发某些疾病2.丧失生活兴趣3.产生行为偏差4.影响人际交往三,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1孤独2忧郁3焦虑4.愤怒5.猜疑心第三节

27、性格与老年生活性格:是个人对自己他人周围环境和对整个生活环境所抱有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模式一老年人的性格特征1.皮克的研究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尊重体力第二阶段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的人际关系第三阶段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第四阶段心理上的刻板胜过随和性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第六阶段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心理健康第七阶段死亡恐惧2.卡芬的研究12 个特征(P238)3.李力等人研究1.)保守性增强4)多忧,多疑虑2)情感深厚,喜欢怀旧5)沉默也多言3)沉稳,周到,谨慎6)喜欢安静二老年人的性格类型1.享受型2.积蓄型3 操心型4 利他型5、发奋型6.消遣型7.寄托型8.保

28、重型9.虚无型10.绝望型第四节生死观与老年生活一老年人对死亡态度1.计划型2.接受型3.恐惧型4.解脱型5.默然型二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1.怀疑和否否2.愤恨3.自责4.抑郁5.绝望三老年人的暴死愿望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答:研究团体心理,个体心理,社会行为以及背后的心理过程,这些行为和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这些行为和心理的外在社会因素等。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答:1)社会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并以社会科学为主。2)社会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边缘学科。SSP: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CCSP: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意义1、

2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答:运用规律对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作出正确解释、准确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答: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之外,还能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简述:社会心理学实践意义?答:第一,心理学的研究不但为教育科学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教育实践活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社会心理学有助于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的改变。第三,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社会心理学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心理依据。总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它对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皆有意义第 1 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

30、研究方法答: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文献材料分析法) ,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分为:1)非参与性观察: 2)参与观察:实验法分为:1)实验室实验 2)现场实验) 3)模拟实验:2、辅助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问法。文献材料分析法:其他方法:测量法、统计分析法、多元法和元分析发等3、研究方法的伦理的原则的问题答:1)实验性欺骗 2)伤害 3)个人隐私实验性欺骗:为了获取更多的客观结果,往往采取一些向被试阴瞒实验条件和实验目的手段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答:1)哲学思辨阶段19 世纪中叶以前,独立的社会心理学学科不存在,孕育在哲学的母体之

31、中)2)经验描述阶段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的开始蓬勃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形成提供合适的条件3)科学实验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经验描述阶的特点:社会心理学家依靠自己的观察印象对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进行经验描述,特别是暗示、模仿、风俗习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代表人物: (a)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语言学家斯坦塔尔与 1859 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标志社会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进入独立阶段的开始。(b)1890 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德发表模仿律第一步社会心理学著作。(c)1895 年,法国医生、社会学家黎朋论群众一部团体心理学领域的杰作(d

32、)1900 年德国冯特民族心理学(e)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f)1924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 ,被认为社会心理学之父,使社会心理学从经验描述阶段进入到科学实验阶段。2、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派别答:1)行为主义学派(研究个体社会性行为的科学,社会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行为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赫尔、凯特、托尔曼)2)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思想 2 个方面:一个是和个体社会化有关,一个是群体心理有关,”认同”是一个重要该概念)伊底浦斯情结:儿童

33、早期把父亲或母亲作为性欲望的对象,其中男孩爱恋母亲,他或迟或早的明白了父亲妨碍他对母亲的爱恋,于是对父亲发生嫉妒或者憎恨。解决办法:男孩加强对父亲的认同,模仿父亲的举止。女孩则相反,加强对母亲的认同3) 认知论 (起源格式塔心理学和勒温的场论)代表人物:海德、纽康姆、费斯廷格、奥斯古德和阿瑟场论: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描述人的心理现象,认为个体得心理经验是由个体“生活空间”所组成。生活空间:个体在特定时间所体验到的世界,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包括人的心理环境,既当时他感知的环境。4)角色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的团体中扮演的角色决定,受到米德的相互作用论的直接影响。 )相互作用论:人的

34、行为是社会因素决定的,个体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答:20 世纪 20 年代初步建立,50 年代遭到全盘否定,视为禁区,80 年代,社会心理学复苏,1990 年的社会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的研究提供了专门领域,整体上研究不尽如人意,模仿国外的研究现象。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1)关注社会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2)比较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兴起 3)重视解决社会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4)此外,目前社会心理学还表现出多元化和综合特点,对情感研究的增多。目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今后发展趋势:首先,注重开发文化上的多样性,注重多元文化;其次

35、,伴随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社会心理学也可以更多地以新的视角关注社会认知问题。再次,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社会心理学也一定会有后现代社会心理的研究的取向。最后,由于人们日益对生态角度的关注,社会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注意重生物遗传环境的作用。社会心理学从长远来看也会出现科际整合的现象,将会与其他的学科边缘边界逐渐模糊。第二章第 1 节 群体心理概述1、合群倾向人为什么有合群行为?答:一种是人类合群倾向相当普遍的基本解释。另一种是增加或减少合群倾向的特殊原因。人类合群倾向相当普遍的基本解释答:本能(群集性是人的本能,合群是人类个体生存的内在基本条件) 、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人类的合群倾向是后

36、天学习的结果)增加或减少合群倾向的特殊原因?(具体原因)答:恐惧与合群倾向、社会对比与合群倾向。合群侵向是普遍的,这种合群行为可能是本能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学起的结果,减少恐惧和社会对比是人们合群行为的具体原因。为什么恐惧更适合人群?答:减少恐惧。减少恐惧是人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原因,另外,并不是所有处于高度恐惧状态下的人都有强度的合群要求。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有强烈的合群要求。排行是一个合群倾向的重要因素的原因?答:排行不同受到父母的关心程度不同。第一个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他们更多学会依赖他人获得满足。使合群倾向得到变化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对比理论: (1)人有一种估计自己的驱动力; (2)在缺乏客

37、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将通过与他们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不稳定性与合群倾向?答: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会对比,社会对比的要求又导致了合群倾向。而影响不稳定性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又是他占有信息的多少。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社会对比的要求就越小,合群倾向就越小。2、群体及其种类群体(团体)概念: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群体定义:外延很广概念并且更多概念的混合体1)群体特征:a)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 b)群体本身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群体规范。c)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d) 群体成员在群体内有一定的地位, 扮演一定的角色。 执行一定的任务。 e) 总之,群体并非个人简单的集合体。彼此并无心理上的联系,便

38、不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2)群体的种类大型群体:人类众多、成员之间的接触带有间接性质的群体。分为临时性大群体和稳定性大群体。例如:大型演出群体就是临时性大群体、一个民族或一个阶段等则是稳定性大群体小型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之间有直接联系的群体。小群体的划分:a)根据组织原则不同,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b)按照个人行为同群体规范的关系的不同分成归属群体和参照群体。c)按照群体活动内容性质不同,可分为亲社会群体和反社会群体。d)按照群体的发展水平不同,分成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正式群体:上级领导以组织命令的形式按章制度组成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并且扮演不同角色,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是为了

39、达大与组织任务明确的关连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凭借人们之间兴趣、需要的相近,情感方面的彼此喜欢而自发形成的。可以产生于一个正式小群体内,也可以产生于与几个小群体之间,可能是合法,也可能是非法,但成员间心理相容,相互了解深刻,人际关系密切,感情交流频繁,能相互倾吐困难和需要,认同感、归属感和群体促进作用都正式群体强烈得多。因此,非正式群体对个人的作用要比正式群体大很多。归属群体(成员群体) :指个人虽然置身于其中但却并不重视、并不遵守它的行为规范的群体。例如:一个寝室的某个成员,寝室就是归属群体参照群体(标准群体) :指个人即使并未参加其中但却甘愿按照

40、它的规范行事的群体。它可以是现实存在的群体,也可以是想像的群体。亲社会群体:是活动的目的、任务同社会利益,同社会反展的方向相一致的群体。例:大学生中的青年志愿者等社团组织。反社会群体:活动内容、性质同整个社会的利益相抵触的群体。例:流氓犯罪团伙、恐怖组织。松散群体:个人间关系不以共同活动内容、目的、意义、价值为中介,而以直接的感情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例如:同乡会。合作群体:是松散群体的发展,合作群体是个人间的关系以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与最高水平,使个人间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群体的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成员共同活动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有利

41、于社会,兼顾了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例如:我国的各行各业存在着广泛的劳动者集体。集体心理研究是苏联社会心理的特色。第 2 节大群体心理大型群体中人们心理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共同的群众行为。这种共同的行为是暗示、情绪感染和模仿的结果。1、暗示答:指采用有目的的、又不加以说明论证的方式,使他人无意识地、不自觉地理解和接受某些观点,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活动的过程。暗示与通知和劝说的区别: 是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通知和劝说是公开和明白地传递信息的过程,暗示往往是凭借受暗示者对信息的无批判的知觉,凭借受暗示者对于暗示者提供的现成结论而实现的。暗示不依赖逻辑证明也不征求别人的同意,

42、情绪感情在暗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暗示种类?答:a)直接暗示:直接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地、无须思索的接受,特点是在于直截了当,迅速,而且被暗示者不会对信息产生误解b)间接暗示:暗示者不显露动机,不明确指明事物的意义,而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c)自我暗示: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和要求某一方式行动。它可以是消极,也可是积极。d)反暗示:一种是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的效果;另一种是叫做无意的反暗示,即有意进行正面说明,却无意引起了相反的结果。影响暗示的效果的因素?答:a)暗示者的影

43、响力(与暗示者的学识、地位以及他的从属的社会群体,起到间接作用)b) 受暗示者的年龄与个性特点(儿童比成人更易接受暗示。还受独立自主性强、意志坚强或感情冷漠者均不易受暗示,染指。独立性差,缺乏主见、随波逐流者易受暗示。c)群体比个人容易接受暗示(容易接受暗示是群众性为一个特点)2、情绪感染答: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地对别人的情绪影响,是情绪从人群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的过程。情绪感染的四个条件:a)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b)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c)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d)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了这种行为。影响情绪感染程度的是人

44、们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一致性,个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模仿什么叫模仿?答: 在没有外界控制条件下对他人言论、 行为的重复, 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自己言行与他人相类似 (模仿在人群中经常发生)模仿与暗示、情绪感染的区别答:暗示属于认识方面的影响,是单向的,由暗示者向受暗示者传播信息;感染是情绪上的,是双向的,个人情绪曼延到别人身上,别人的情绪反过来又加强这个情绪;模仿主要行为上与别人一致模仿的社会意义?答:模仿是人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历程。社会上大量的动作和规范,是人们赖以交往的行为基础,是在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中被理解和掌握的。第 3 节小群体心理1、群体凝聚力答:一个

45、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愿望,是使人们聚集在一个群体里的情感,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合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答:一般来讲,群体的凝聚力同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友好,彼此越喜欢,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因此,通过对一个群体内成员间人际关系的测量,便可确定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人际关系的测量通常采用莫雷诺的社交测量法。此外团体凝聚力还可以用问卷来测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答:1)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吸弓。2)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3)群体受到或面临损害、威胁或竞争时,会迫使群体成员自觉地团结起来,减少分歧,一致对外,以避

46、免自已的群体遭受损失,这样就会增强凝聚力。4)群体的人数较少时,凝聚力较高。2、群体的领导领导的概念答:领导的中心作用是社会影响。领导者是对群体行为和群体信仰影响最大的人,他是发布命令、作出决定、解决成员间纠纷、提供鼓励、为人榜样、走在群体活动前列的人。领导的条件答:1)外在因素:a)任命 b)交流信息量 C)交流信息网 2)个人因素:a )言语活动水平 b)地位 c)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领导的类型答: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3、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概念及意义答:群体决策的概念:群体成员开会共同讨论决定的问题就意义:1)能提高执行决定的效果 2)能够满足成员自尊、民主、成就的需要,从而

47、有效地提高对工作的兴趣和满意程度 3)在决策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成员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增强了执行群体决策的责任感,提高了执行决策的效率。第四,能够提高策略的品质。第五,有助于成员的彼此了解,增强群体凝聚力,特别是有助于领导与下属的分歧与矛盾的消除。群体决策的形式答:群体决策的主要形式:开会讨论协商是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大脑风暴法、虚设群体术大脑风暴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 50 年代提出,主张:做出群体决策之前,鼓励成员畅所欲言,尽可能多和快的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制定了四个原则:1)不得批评。2)欢迎畅所欲言。3)欢迎多提出办法。4)鼓励融合改进。特点:开始阶段鼓励

48、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期对不同意见加以分析,进行选则,做出决定。虚拟群体术:特点:开始阶段群体成员都是独立地提出并分别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然后,成员轮流地说出自己的办法,最后开始讨论,进行评价,最后决策。二者共同点:通过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意识,使决策更有创造性。影响群体决策的条件答:1)群体的人数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成员的地位 4)群体成员的个人特点4、群体思维答:群体成员都有获得一致意见的强烈动机,以至于失去了对其他可供选择方案的客观评价的能力,因此使群体在认识上产生偏见。从而使群体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决策错误的群体思维的八种表现:1)团体使人产生一种无懈可击的不可能

49、犯错误的错觉 2)群体通过集体将已作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来挑战 3)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版化 5)从众压力 6)自我压仰 7)统一错觉 8)思维警卫,即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和信息与资料,或者或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第三章第 1 节从众1、从众概述什么叫从众?答: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动作、信仰及行为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实现研究答:谢里夫的研究(游动错觉) 、阿希的实验、柯瑞奇菲尔德的实验2、从众的原因: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分为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信息压力:指他人提供的意见、信息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的

50、重要影响。规范压力:群体规范,特别是有关的奖惩措施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的区别:受到信息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自己不能确定,只有依靠他人的信息做依据,受到规范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行为上遵从但心里并不情愿,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只是出于偏离的恐惧不得不从众。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方面:a)群体的规模(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是否从众有重要的影响)b)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感越强,对群体规模和群体标准也就越容易出现从众倾向)c)群体意见的一致性(一致性低,会降低个体的从众量)d)权威人士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12.4(1).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