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973182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导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简答、选择)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个体社会心理学、群体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调差法(问卷法,访问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名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5、 (名解)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

2、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b,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为一般观察法,是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6、 (名解)实验法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7、 (选择、简答)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

3、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a,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b,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c,现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地控制额外变量,观察因变量的情况。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 (1)更好的控制自变量。 (2)结果更可靠。 (3)可以随机安排被试。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8、自然实验法优缺点自然实验法优缺点:优点:减少了人为性,结论有较高的效度

4、。缺点:实验控制不严,比较费时。9、现场实验法优缺点现场实验法优缺点:优点是实验中被试反应客观真实,可以控制自变量。缺点是很难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10、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研究方法。11、 (简答、选择)调查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12、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时,多半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活经历,又称为个案历史法。13、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14、其他的研究方

5、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档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非强迫性测量法等。15、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 被试的偏向16、 (简答)解决研究者偏向的问题方法解决研究者偏向的问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取实验中的“双盲法” ,即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者只是按照实验规定的程序发出指令,第二种方法是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如同使用统一的字体写字,就无法从字体上发现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了。17、 (简答)被试的偏向有几种被试的偏向有几种:一是被试因为知道自己在充当被试的角色,而使他的行为表现得不自然,不客观;二是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不好,会

6、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使其行为表现不客观。18、 (简答)如何解决被试偏向的问题如何解决被试偏向的问题:1、可以采用不暴露被试的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境的自然,或者在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等方法。第二章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与自我意识1、 (名解)什么是社会化什么是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了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简、多选)社会化可分为: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这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2、 (名解)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指发生在童年期的社会化。3、 (名解)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主要是学校的社会教育,学校

7、进行的各种教育。4、 (名解)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个体在实现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内容,将会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责任。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即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6、 (选择)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与(被动再社会化)之分。主动再社会化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被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即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7、 (名解)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即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8、道德社

8、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遗传物质基础;自我意识概念。9、 (选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10、 (名解)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1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1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13、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理论)(1)儿童

9、的道德判断会随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改变和提高(2)研究发现道德发展呈现三水平六阶段,后又发展为七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处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第七阶段人已经超出了前 6 个阶段的“人生主义”道德观,他们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1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15、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内容,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16、柯尔伯格对性别认同的

10、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类是认知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选择或简答) 。17、论述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论述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答: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形成,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基础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共同社结果。在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也是人的遗传物质基础提供了社会化的潜在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一、内在途径遗传物质基础,遗传是子代从父代那儿获得父代性状的过程。二、外在途径社会环境与教育(简答)(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同的文化因素

11、,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家庭,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都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3)学校,学校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4)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18、 (选择) 家庭家庭 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 家庭家庭开始的。19、 (选择) 学前期学前期 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20、为什么说父母对子女社会化重要性或重要影响为什么说父母对子女社会化重要性或重要影响?(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

12、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3)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21、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22、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的作用。其次,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23、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的

13、效应,指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效应。24、 (名解)个性化是指个性化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的过程。25、 (名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即“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26、 (简答)自我意识可划分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意识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 (选择)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27、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选择) 自

14、尊心、自信心自尊心、自信心 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我意志自我意志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28、孩子出现了(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词)的掌握,这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29、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素质是决定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30、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带有高度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5、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与性格等特点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互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生活经历等。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三章第三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 :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选、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过程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知觉,2 社会印象,3 社会归因3 3、(选、简)社会认知的途径社会认知的途径: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人际距离4、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

16、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5、(简)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认知加工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 ) ,第一印象的首印效应,近因效应,个人好恶的评价,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6、累加模式: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8、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

17、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9、印象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选)10、(选)印象管理可分为印象管理可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1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12、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13、简述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简述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1、讨好技术,2、自我宣传 3、威慑 4、恳求14、简述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简述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是指尽可能弱

18、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口和辩解 2、事先申明 3、自我设障 4、道歉 5、15、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偏见是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16、偏见的特征偏见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17、个人偏见个人偏见: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社会刺激形成了不正确的、固化了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个人偏见。18、(简)个人偏见的种类个人偏见的种类:晕轮效应,宽大作用积极性偏见,投射作用,隐含人格理论19、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 是一种

19、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 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它的品质。20、投射作用投射作用: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因此,又称为相似假定作用。21、社会偏见社会偏见,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2、如何避免对他国国发的刻板印象如何避免对他国国发的刻板印象: (简或选)1、接触 2、再分类第四章第四章社会态度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社会态度的定义:心理学中普遍使用的“态度”这一术语是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2、(简、选

20、)态度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选)态度的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3、(简)态度的特征态度的特征:社会性、对象性、稳定性、内在性、协调性、系统性4、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的情绪功能、态度的动机功能5、(简选)【HC凯尔曼 (HCKelman) 】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即(服从、同化、内化)6、服从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同化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资源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内化内化:只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

21、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选择)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7、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看成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按条件反射的模式进行的,强调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联想、强化以及模仿。其中强化是基本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理论称为强化理论。(也可以换种说法)行为主义关于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8、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将联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海德平衡理论P.O.X

22、模型9、(简答)试述试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1)、费斯汀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关系。(2)、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应付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3)、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应付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10、论述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论述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态度的转变有两方面,即方向与强度。转变个人态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说服宣传说服宣传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淡、参观访问、看电视或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观念,从而改变其态度。(1)说服宣

23、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必须把握好存分,(3)要有针对性.(4)要逐步提出要求,有时也可先提出大的要求。(二)积极参加活动能够有助于人们态度的转变。(三)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有助于态度的改变。(四)群体规定,群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11、(个人的态度测量个人的态度测量)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单选或多选)12、(选简)测量的方法测量的方法:总加量表法、社会距离尺度法、主义分析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名解)投射法投射法:投射法是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

24、,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愿望、要求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应。(选简)投射法有两种方式投射法有两种方式:、主题统觉测验。、造句测验。总加量表法总加量表法:由李克特创出,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 由若干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做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是分析对象所具有的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生理反应法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人们态度的情感因素,因为情感对人们的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25、。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尺度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是测量人与人之间亲疏态度的一种技术,最早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亲疏关系,但对于测量一般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也有参考价值。第五章第五章 侵犯侵犯1、侵犯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2、侵犯的特点侵犯的特点: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2、侵犯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3、侵犯的种类:侵犯的种类:侵犯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1、以是否反社会规范为依据【(此为选择题)可分为反社会侵犯,亲社会侵犯,被社会认可的侵犯】2、以最终目的为依据的分类【(此为选择题)手段性侵

26、犯,目的性侵犯 】3、以行为方式为依据的分类【(此为选择题)言语侵犯,动作侵犯】4、反社会侵犯反社会侵犯是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侵犯行为。5、手段性侵犯手段性侵犯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伤害,而是把侵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目的性侵犯目的性侵犯的是的就是为了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痛苦和不快。6、(选)班杜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7、(简)班杜拉认为受到攻击性榜样的影响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受到攻击性榜样的影响有哪些:家庭、文化、大众媒体8、挫折挫折侵犯论的观点侵犯论的观点:1、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

27、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话2、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3、侵犯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尖释放。9、(简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简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以及当时的情境等。(论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论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挫折挑动(1、身体遭受痛苦刺激或语言的辱骂。个体受到他人对其身体的攻击,感到无法逃避时,会引起侵犯行为。2、气温的变化。热刺激是报复性行为的起因,不舒服的热确是提高侵犯性行为的一个原因。3、受他人侵犯,许多学者都认为被他人侵犯容易引起反侵犯。4、拥挤,拥挤是一种没有足够

28、空间的主观体验。二、侵犯线索的引发,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进侵犯。三、酒精。酒精往往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四、个人因素有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认知因素总之,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侵犯行为甚至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0、侵犯的消除与控制侵犯的消除与控制(论述、简答只回答四个标题)(1 1)、宣泄。)、宣泄。在受到委屈、遇到冷遇或心情不好时成人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均等、方式进行宣泄,宣泄可以减少侵犯。(2 2)、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3 3)、好榜样的作用。)、好榜

29、样的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能够减少人们的侵犯行为。(4)(4)、移情移情。移情就是对他人感情的移人,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进而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第六章第六章 利他利他1 1、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2、(简)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表现;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3、(简)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1)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着;(2)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普通事例;(3)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

30、与信息,知道有需要帮助;(4)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4、(简)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特点是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特点是:1、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2、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3、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订计划;4、紧急情境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5、(简、选)关于利他行为,历来认为有两种对立的取向,即(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6、(了解)进化理论进化理论:人们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有可能黑猩猩在这方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同。很可能在我们人类的祖先身上只有一点点的利他主义,但后来这方面的进化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了我们现在的助

31、人行为。(了解)决策理论决策理论: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利他行为的实施。7、(名、简)参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参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学习帮助他人,还要以通过观察来学习。8、(名、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有社会心理学家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会行为。人们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百物质性的知识等。在且人行为人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9、(名、简)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理论:一些心理学通过研究提出了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论,(1)根据人类社会有选择地逐步演进

32、某些能够增加群体幸福的技巧和信念。(2)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社会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3)一旦这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人们也会自觉地遵从这种规范,并从中得到满足。10、(选择)有三种社会规范与助人行为特别相关,分别是社会互惠、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平社会互惠、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平。(名解)社会互惠规范社会互惠规范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的人。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的人。社会公平规范社会公平规范指同等的贡献获得同等的报酬。11、(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利他者因素:a、性别,不同性别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b、年龄,承

33、随年龄增长,人们的利他行为有所增加。c、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d、助人者的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弥漫性的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助人者的心境确实可以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e、内疚往往导致赎罪。研究表明,高度内疚的被试者做出的助人行为多于低度内疚的被试者。(2)被帮助者特征:1、性别2、年龄3、魅力和人品。(3)环境因素:a 社会文化b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c 自然环境d 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4)旁观者效应:a、旁观者现象的研究;b、旁观者现象的心理分析;12、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有旁观者在场会减少人们的利他行为。13、简述产生利他行为的

34、旁观者效应简述产生利他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被试认为旁观者越多,越不会产生利他行为,对于这种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解释:(1) 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的结果 (3)多数的忽略 (4)责任扩散第七章第七章人际交往人际交往1、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2、(简答)麦独孤是从哪些方面解释人们的社会性麦独孤是从哪些方面解释人们的社会性?1)本能2)内在决定因素3)学习4)需要的满足3、麦独孤认为,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能之一。4、简述沙赫特对社会性的研究简述沙赫特对社会性的研究。(简答)包括两方面内容:1

35、)恐惧与人的社会性:恐惧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2)排行与亲和:排行越靠前,越具有依赖性。5、简述沙赫特恐惧与社会性的实验简述沙赫特恐惧与社会性的实验。沙赫特请了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自我介绍自己神经病学何精神病学博士,本次实验是有关电击作用问题的。沙赫特把女大学生分成两组,带进实验室时接受了不同的实验指导语。他告诉第一组女大学生,“电击会遭受到伤害,感到痛苦,电击强烈些是必要的,但保证不会是永久伤害。”这组女大学生产生了高度恐惧。他告诉第二组女大学生,“即将受到的电击不会觉得不舒服,不过是有些像发痒或震颤那样有一点点不舒服。”这组被试唤起了低度恐惧。在测量了恐惧唤起程度后,他假装调试设备,要推

36、迟 10 分钟实验,请被试者到实验室外面等一会。同时,很自然地问女大学生,是要一个人在外面等,还是想到隔壁的房间和先到的其他女大学生一起,或者无所谓。女大学生选择后,沙赫特又问她们选择是否强烈。实验结果:被唤起高度恐惧的女大学生比有低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有更多人、也更强烈的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实验开始。实验证明:恐惧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6、人际交往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形式。人际交往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形式。(选择)1)按人际交往的组织系统按人际交往的组织系统,可划分为 正式交往 和 非正式交往;2)从信息传递有无反馈从信息传递有无反馈,可划分为 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3)按交往是否

37、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按交往是否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可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4)按信息传递方式按信息传递方式,可划分为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7、(名解)1)正式交往是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的交往。2)单项交往是指交往的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面只接受信息,无反馈信息。8、(简答)正式交往一旦失当,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正式交往一旦失当,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一是交往次数过多,陷入“文山”、“会海”;二是交往次数过少,闭关自守,各自为政。9、(简答)单向交往的优点单向交往的优点。补充:此优点即为双向交往的缺点。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接受者秩序好,易保持新词传出的权威性。(简答)双向交往的优点双向交往的

38、优点。补充:此优点即为单向交往的缺点信息有反馈,双方易保持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信息接受者的自信心,10、(简答)直接交往的优缺点直接交往的优缺点。补充:直接交往的优点即为间接交往的缺点,其缺点即为间接交往的优点。优点:直接交往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情绪影响最自然和最简单的手段,大大增进了交往双方的互相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起了重要作用,缺点:接触和影响范围有限,在大规模社会团体中,对其成员施以广泛影响还必须依靠间接交往。11、(简答)口头交往的优缺点口头交往的优缺点。补充:口头交往的优点即为书面交往的缺点,其缺点即为书面交往的优点。优点:迅速、灵活,能随机应变,有反馈,适用性强。缺点

39、:局限性很大,不仅受时空条件限制,而且受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自身条件的限制。12、(名解)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相互作用。13、(选择)一般把符号系统归为两类,即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14、(简、选)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面语言。15、(简答)语言符号系统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语言符号系统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等;微笑,抚摸等,以及眼镜、口红等附加物。2)时-空组织系统如面对面谈话,有助于产生亲密感。3)目光接触系统相爱者深切注视对方眼镜,而仇恨者怒目而视。4)辅助语

40、言系统音质、声调等。16、(简、选)人际沟通障碍发生的原因有人际沟通障碍发生的原因有:1)干扰2)过滤3)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17、(简答、论述)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这其中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喜爱或不喜爱,表现为人际吸引。1)能力与人际吸引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关系,超出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2)漂亮与人际吸引外貌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美丽的外貌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外貌与吸引之间还常常有其他变量在起作用。3)报酬与人际吸

41、引我们喜欢某人与否,还受他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报酬的影响。4)相似与人际吸引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5)互补与人际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6)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18、(名解)犯错误效应犯错误效应:有能力的人犯错误反而会增加其人际吸引力。19、(名解)外貌的辐射效应外貌的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做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这种现象较外貌的辐射效应。20、(简、选)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1)单相识阶段2)表面性接触阶段3)亲密阶段21、(简答)影响人际

42、关系发展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1)在人际关系经历单相识、表面性接触以及最后的亲密阶段而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2)在其发展阶段上都有不同的、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3)物理近距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选择因素,它决定我们将认识哪个人,哪个人将跨越没有个人关系的零级水平,进入单相识阶段。4)社会和个人背景相似性对从单相识到表面性阶段的发展,有重要的过滤器作用。5)体态吸引力在从没有接触到单相识阶段,以及从单相识到表面性接触,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6)互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它可以加强彼此的喜欢。7)当人际关系进入表面性接触时,就出现了更多运用个人内在特性来影响彼此关系发展的机会。8

43、)发展关系也应掌握好时机。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1、(名解)社会促进社会促进/ /助长助长: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2、(名解)社会抑制社会抑制/ /社会至弱或社会干扰社会至弱或社会干扰: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3、(简答)产生社会抑制的心理原因:1)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努力通常是不记名的,因为所测量的成绩是群体的,不是个体的。2)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人可能会偷懒。3)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时,积极性和动机可能都不如单独工作时强烈。4、(名解)优势反应优势反应:指哪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

44、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5、(名解)从众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少数服从多数。6、(论述、简答)简述阿希实验简述阿希实验。1) 阿希实验是心理学界经典性的从众实验。2)是少数人是否服从多数人的实验。3)是一个视觉判断的实验。(如论述题需补充部分如下部分)实验材料是两张一组共 18 组的卡片,每组卡片中第一张卡片只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有 3 条垂直线段,称为比较线段。在比较线段中,有一条线段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短,其他两条比较线段都明显长或短于标准线段。被试的任务就是向实验者指出三条比较线段中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的那根线段。4)实验中有 6

45、 名大学生都是被假试,被假试先发言,只有第 7 位被选择的大学生才是被真试。5)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至始至终做了拒绝从众。6)实验结论:从众现象是存在的。7、(简、选)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以及个体行为与其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以及个体行为与其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从众分为三类从众分为三类:1)真从众2)权宜从众3)不从众8、(简答)三种从众类型的区别三种从众类型的区别:1)真从众不仅行为上与群体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与群体2)权宜从众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只是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3)不从众一是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原因,行动上不一致;二是内心和行为上都不认同

46、群体。9、(名解)服从服从: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10、服从原因服从原因:1)合法权利2)责任转移11、(简答)影响服从的因素影响服从的因素:1)个体的个性特征2)“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3)社会赞许和环境气氛12、群众行为的产生有如下的特点群众行为的产生有如下的特点:1)磨挤(磨擦挤压)2)集体激动3)社会传染1313、社会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社会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1)循环反应刺激下的社会传染2)去个性化下的责任分散3)在群体中游荡的是“本我”14、暗示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

47、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15、暗示的作用暗示的作用:1)暗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2)暗示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16、(简、选)暗示的种类暗示的种类: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自我暗示4)反暗示17、(名解)直接暗示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的人,使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18、(名解)间接暗示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地、不加怀疑地接受。19、(名解)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受暗示者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或行为的过程。20、(名解)反暗示反暗示: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21、(名

48、解)模仿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22、(简、选)模仿分类模仿分类:1)无意模仿2)无意模仿23、(名解)有意模仿有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为。第九章第九章社区心理学社区心理学1、(简、选)社区类型社区类型:1)地点社区2)关系社区2、(简、选)社区水平社区水平:1)微小系统2)组织3)地点社区4)宏观系统3、(名解)社区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关心的是个体与社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试图理解和增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4、(简答)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1)研究个体与社区研

49、究个体与社区(广义的)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增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5、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1)个体健康2)社区感3)社会水平4)公民参与5)合作和社区力量6)尊重人类差异7)经验主义的基础6、(名解)山堤项目山堤项目:P188(老师说有空可看,了解下即可)7、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组成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组成:1)急症住院部2)护理之家3)老人院4)支持性住宅5)日间医院8、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特点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法制化3)多学科性第十章第十章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1、 (名解)咨访关系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密切咨访关系指咨

50、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密切。咨访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咨询即是建立在咨访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活动。因此,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2、 (简、选)咨询原则咨询原则:开发潜力原则、咨访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3、 (简或论述)咨询中的技巧:咨询中的技巧:一、咨询物质的运用。1、共情。2、积极的关注。3、尊重。4、温暖与热情。5、真诚。6、具体性。二、非言语行为的运用。1、咨询场所的选择。2、咨询者与来访者的空间距离和位置。3、目光注视。4、衣着及步态。5、咨询时间。三、语言技巧。1、接受。2、反应。3、支持。4、提问4、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简介.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