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38793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部编部编版版六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1 月 1 1、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

2、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 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ng)月 掺和(ch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3、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 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

4、六、元宵节、正月 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 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 2 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

5、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 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 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 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6、(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 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

7、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 7 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 父母长寿。 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 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 细腻。 3.除

8、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3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 会

9、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 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色味

10、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 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 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 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 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 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

11、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学后记】 2.腊八粥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5 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 9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会作者是如何 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 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 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

12、,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mo) 孥孥(n n) 4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 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

13、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 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 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 1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

14、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 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 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 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 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 28 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 呢? 自读第 28 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

15、者是如何表现的? “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 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 及待。 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 919 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 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

16、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 行品析。 “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

17、样的 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 1517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 )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 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

18、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 2021 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 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 赏析。 “靠着” 、 “斜立” 、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 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 腊八粥 ,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 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

19、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 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后记】 3.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 8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 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

20、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 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 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6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清明

21、节前 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

22、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 盈美丽。)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 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 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

23、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 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 古诗十九首 。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

24、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7 迢迢(tio tio) 皎皎(jio jio) 擢(zhu)素手 札札(zh zh) 机杼(j zh) 脉脉(m m)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汇报词语意

25、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

26、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 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 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

27、空),你看到 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8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 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 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

28、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 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

29、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 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4.藏戏藏戏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30、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 “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9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 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

31、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 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 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 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 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32、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 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 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 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

33、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 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 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 座铁索桥。 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 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 座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 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 7 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 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

34、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得当 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 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教学后记】 10 5.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 14 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 46 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

3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 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 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 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 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 的。 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36、 塞尔柯 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 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 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 畜(x)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 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37、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 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 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 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

38、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 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 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 。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 11 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 月 30 日”来到海岛,上岛 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 中。 (

39、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 的。 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 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 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 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

40、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 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 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 28 年,跟他这种 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

41、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 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 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 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 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42、,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 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 【教学后记】 6.骑鹅旅行记骑鹅旅行记 【教学目标】 1.阅读选段,了解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尼尔斯的特点。 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体会故事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2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自由交流) 2.出示尼尔斯的图片,导入新课: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如果能骑在鹅背 上旅行就更刺激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骑鹅旅行记的节选部分,看看他的世界发生了

43、什么样 的变化。 3.简介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刨(po)虫子 潺潺(chn chn)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男孩尼尔斯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常惹母亲生气,被小狐仙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他想 去找小狐仙讲和,院子里却没有动物愿意帮忙。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的一只雄鹅也 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紧紧抱住鹅的脖子,被雄鹅带上了高空。) 3.文章是按什

44、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分别介绍了 “变成狐仙”“动物控诉”“骑鹅飞行” 等情节。 四、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讨论:男孩尼尔斯经历了哪些奇妙的变化? (1)变成小狐仙。 男孩发现自己有了什么变化?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 很小罢了。) 男孩希望变成这个样子吗? (男孩不希望变成这个样子,他希望这是一场梦、一种幻觉,他希望当他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就可 以变成从前的样子。) (2)动物的控诉。 男孩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最大

45、的变化就是他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一只麻雀看见他叫起来, 平日里经常被他欺负的鸡、鹅、猫、牛都开始控诉他的劣行,他完全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3)骑鹅飞行。 男孩是怎样开始骑鹅旅行的? (家中的一只雄鹅想跟随大雁一起飞行,他怕雄鹅不见了,父母会伤心,所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 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雄鹅起飞后,他被带到高空下不来了,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儿和不处于危险的境 地,他只能爬到鹅的背上,并且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就这样男孩的骑鹅旅行开始了。) 2.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淘气、调皮、勇敢、有孝心。) 3.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不能恶作剧、要爱护动物、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

46、孩子。)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淘气、调皮、勇敢、有孝心的小男孩。在今后阅读文章和 著作时,我们要学着评价人物,记得评价人物时要全面。 2.飞上高空的尼尔斯还会发生哪些奇妙的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拓展阅读骑鹅旅行记 。 【教学后记】 13 7.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节选) 【教学目标】 1.阅读选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熟悉的儿歌导入: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 刷完房顶又 刷墙,刷子飞舞忙,哎

47、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这首儿歌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中的一 首插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也会唱。这本书在世界上影响甚广。 2.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汤姆的世界,看看他有哪些惊险的经历。 3.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著名作品之一。马克 吐温是 19 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演说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萨契尔太太、 波莉阿姨、 汤姆、 贝奇、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萨契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

48、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选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 的故事。 先讲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再描述汤姆、 贝奇回来后村里欢乐的场景。 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 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 最后讲述汤姆 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萨契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印江乔埃被困洞中。)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读书要求: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1)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他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他们在山洞中迷路, 贝奇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

49、通道;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立即看望朋友哈克;他是个顽皮的孩子,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大肆渲 染一番;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洞里去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2)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 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侧面烘托:村里的居民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 勇敢机智;幽默:如村里的居民略显失常的表现没有穿戴整齐,疯狂地大嚷大叫,一阵又一阵的欢 呼,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等。 (3)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他的聪明、调皮、有正义感、有冒险精 神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你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