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38795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部编部编版版五五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1 月 1 1.1.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 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 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 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

2、,都是我们生命中最 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 7 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 3.(出示 4 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 小孩子在玩冰、 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 (其 三十一)

3、。(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 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 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 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4、。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 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 2 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 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因为

5、这两句表 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 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 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 品读更多的田园 诗。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

6、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 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 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 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 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7、)。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 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 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 当作银钲敲。)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

8、。)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 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 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 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 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 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

9、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3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十一)、 稚子弄冰 。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 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 “村晚” 告诉我们什么?(地点、 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 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

10、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 个景物的描写,构 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 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 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 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 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

11、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 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 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 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教学后记】 2.2.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 9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 13 个字,会写“蝴蝶、 蜻蜓”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 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 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 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 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4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13、hung(明晃晃) hu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 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 13 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 415 自然段); 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 1617 自然段);

14、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 1820 自然段)。 4.(出示第 13 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 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 ABB 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 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 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 13

15、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 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 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 现在,我们将 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 415 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 415 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 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

16、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 “我” 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 “我” 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 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 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 “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 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 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

17、此处的语言 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 1617 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 1617 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 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 5 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 )齐读 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

18、不受约束的, 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 17 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 “我” 十分向往这种 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 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 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

19、、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 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 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 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教学后记】 3.3.月是故乡的明月是故乡的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

20、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 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 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

21、誉海内 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 朗润集 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 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n(燕园) y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6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 “

22、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 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 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 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 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 )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

23、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 小月亮。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

24、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 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 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 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

25、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 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4.4.梅花魂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 8 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 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 “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 ” ) 7 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 梅花 !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

26、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 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 珍 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 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 13 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 “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 ” 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 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

28、姐事迹, 配乐 红梅赞 。 )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 战士救死扶伤,等等。 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 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 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29、手背。 ” 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 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 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 眷恋之情外,还表达 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

30、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 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教学后记】 8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 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 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 邻居等大 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31、” 。(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他同学认 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 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他 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 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

32、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 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 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

33、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那 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不要忘 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 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 9 习作习作: :那一刻那一刻, ,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2.能自主修改作文,

3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刚 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 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 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 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

35、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 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学会 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从而 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 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 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 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

36、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 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 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 17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 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 引导学生在 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

37、如何体会成 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 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 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 做真人。 【教学后记】 10 语语文文园地

38、一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 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游子吟 ,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 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 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 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 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 15 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

39、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通过 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 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手 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 的情景。 )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 光的强烈和天

40、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 6 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 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 4 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 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 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

41、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诗歌体裁的一种。 )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 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亲情可贵,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 经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 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42、。 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指(小草,比喻 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 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歌颂 11 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教学后记】 5.5.草船借箭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

43、瑜、忌”等 10 个生字,会写“妒、忌”等 13 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 1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 三国 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 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44、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 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 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 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

45、己的话说说这篇 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 自然段); 经过(39 自然段); 结果(10 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 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 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 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12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 “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 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

46、排名,展 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 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 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 象,对天气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 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

47、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 “第一天,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 肃请到船里。 ”找到文中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 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 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 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

48、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 最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 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 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

49、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 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 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 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 前。 ”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 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 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五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