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 先写了去金华的双龙洞途中的风 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概况;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文中还有一 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的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 ,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 是从洞里出来的”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在内洞, 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听到“声音轻轻的”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 真实可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的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课文记叙的顺序,学习
2、有条理的叙述,体 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精品教育资料下载;上传您的资料还可赚现金!快来 看看吧 学生对于溶洞等知识缺少相应的了解, 所以课前教师可做些调查, 如学生有没有见过溶 洞,对溶洞没有什么了解,上课前,先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 充,与此同时教师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做介绍。 另外,本文生字较多,学生不容易马上记住,教学时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 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问题等方式,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生词的意思。 本课的写作顺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不易掌握。 所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理 清文章的思路,可以
3、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并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 作者的游踪。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的 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 体会作者用词选句的准确与朴实。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金华的双龙洞的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3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 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4、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方法,以及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方法。 老师:准备相关课件、影像。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 2 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谁看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其他同学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有高山、大海、平原这样的雄伟壮阔的景观, 还有像溶洞这样的奇美神秘的景
5、观, 就像童话世界里的迷宫一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 看吧! 2看视频,教师简要介绍溶洞中的景物。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额、蜿、蜒”等, 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并根据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同桌之间既可以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画出路线图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 讨论共同完成。) 四、交流解说,完善补充 1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6、先按图说清图意,然后请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把课后习题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线来朗读课文,欣赏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体会路上的景色。 1当作者坐在车上向双龙洞行驶时,一路上的景色真是赏心悦目啊! 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第 2 自然段,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7、 (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和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朗 读,点评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4 月中旬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山上的景致不断 扑入作者的眼帘。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景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中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这 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作者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 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趣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品味“时而时 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体会外洞的“雄”
8、。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色彩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 4 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路线图上补板书:宽、 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词语。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林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 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为双龙洞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 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自然段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
9、导引着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 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体会内洞的“美”。 1作者乘船从孔隙中穿过的感受是怎样的?让我们也来看看。(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课本中的孔隙却可容得下 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呢? 欣赏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相对外洞的面积来说,水洞显得很小,所以 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板书:窄,矮、小) 3默读第 5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时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当时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紧张的心情?你能把它复述出来吗?(复述这一自
10、然 段) (四)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 6 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板书: 黑、奇、大) 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神仙,有的像 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的。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顺着作者的视线,先看洞顶,后看四周,作者这样写 显得条理十分清晰。 (2)试着给图配
11、音,指名学生看着图像描述洞内景象。 三、再读课文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惊险与神奇。面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推荐课外阅读 作者的文字记录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使你读后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 这样的文字 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你都读过哪些游记?你摘记了精彩语段吗? 五、布置作业 1摘录精彩语段。 2指导写句子: (1)时而时而(引导学生体会可以在描写景物、 事物的形态变化时运用这一句型。 举例提示:“大海时而”, “舞蹈动作时而”, “我的心情时而”等) (2)即使也(先读课文范句,体会
12、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由教师或学生示范造 句,指导仿写句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宽高大)(窄矮小)(黑奇大)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在 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内化文本的语言、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 美。最后整理出游览路线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之处。 课文中关于孔隙的描写,作者用墨最多。水从孔隙流出,孔隙上是岩壁。中间可容许一 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是一段非常精彩 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 传神, 使学生读后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的语感, 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 “读出来”就是读后有感悟。由于学 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 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成为审 美的主体,感受、去体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 小的特点,突破文章的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