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 为做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切实维护 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疫情形势和研究进展,特 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及时发现和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了解疾病 特征与可能的感染来源,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防止疫情扩散 蔓延。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指导各地开展防控工作。本方案将根据疫情形势的 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更新。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加 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 组建防控技术专家组, 按照 “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
2、的工作原则,组织 有关部门制订并完善相关工作和技术方案等,规范开展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疫情控制的总体指导工作,落 实防控资金和物资。 各级疾控机构负责开展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 估,进行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开展现场调查、 实验室检测和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风险沟 通。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发现与报告、隔离、诊断、 救治和临床管理,开展标本采集工作,并对本机构的医务人员 开展培训。 (二)病例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级疾控机 构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二版) (见附件 1) 开展新型冠状病
3、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监测、 发现和 报告工作。 1.病例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 炎监测和日常诊疗过程中,应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病例的诊断和报告意识,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病 例,应注意询问发病前 14 天内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了解 本人近期有无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地区的旅行 史,有无哺乳动物、禽类等接触史,尤其是野生动物接触史, 以及有无与类似病例的密切接触史。 2.病例报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确 诊病例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 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县(区)级疾控 机构报告,并于
4、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 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负责病例网络直报的 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病情进展及时对 病例诊断类型、临床严重程度等信息进行订正。 (三)流行病学调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辖区内医 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确 诊病例后,应当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调查 方案(第二版)(见附件 2)进行调查。 (四)标本采集与检测。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采集病例 的相关临床标本,通知县(区)级疾控机构尽快将标本送至当 地指定的疾控机构或医疗机构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检测(见附 件 4)。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
5、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如咽拭子、鼻拭子 等)、下呼吸道标本(如深咳痰液、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 洗液、肺泡灌洗液等)、抗凝血和血清标本等。临床标本应尽 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 发病 7 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发病后第 34 周的恢复期血清。 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测暂按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 定(卫生部令第 45 号)及其他相关要求执行。 (五)病例救治及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病例需收治在指定 医疗机构, 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救治的医疗机构, 应做好医疗救治所
6、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 保障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隔离、消毒和防护工作。对疑似 病例、确诊病例实行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当进行单间隔离治 疗。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 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按照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消毒。在诊疗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 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 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六)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由县(区)级卫生健康 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对确诊病例的 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见附件
7、3),每日至 少进行 2 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 相关症状及病情进展。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末次接 触后 14 天。 (七)宣传教育与风险沟通。积极开展舆情监测,普及疫 情防控知识,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做好疫情 防控风险沟通工作。要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以及大型人群 聚集活动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培训。对医疗卫生机构 专业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 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院感防控、 密接管理、个人防护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 (九)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及生物安全
8、防护意识。各省级 疾控机构、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地市级疾控机构、以及指定 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实验室诊断方法建立和试剂、 技术储备, 随时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开展各项实验室检测工作。 的“大词”和“套话”,似乎这就很“人文”了,其实未能关照儿童认知的特点,也未能发挥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难于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使用,应当注意克服这种偏向,要“立德树人”,但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别弄得“教化”味太浓。举个例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主题不那么明显,如果结合课文,包括“钱塘观潮”、洱海“走月亮”,还有“月夜繁星”等内容,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
9、人文主题是“人与自然”。不过,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非得从“人与自然”这样哲学的高度去归纳主题,而应当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合适角度。其中布置“口语交际”练习,有这样一句话提示:“和大自然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我看,这就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人文性,也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当然,教材的习题中还提示了这么一句,“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想突出主 题吧,不过这有点拔高了。课文本身很难提炼出这个意思,还不如就扣住“和大自然接触”,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与感受。实现人文教育,切忌穿鞋带帽,不要
10、动不动就套用“大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标示语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提示有点“严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单元又是“爱国”主题,而林则徐的那种悲愤与感慨,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能够完全理解的。单元所收课文有的写刘伯承忍痛动手术,有的写方志敏的“清贫”,还有的写南海无名岛上海军陆战队的艰苦生活,与林则徐那两句话又不完全联系得上,我看还不如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突出本单元主题,就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去启发学生体会和思考。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教学把握各个单元人文主题,应当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去激发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这种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化的
11、,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浸润式的,也就是“润物无声”的。在这套新教材中,“立德树人”是全覆盖,无论课文选取还是教学设计,可以说处处渗透 这一理念,有时不用专门去讲,但已经在起作用。“立德树人”不是教学中要显示的一个标签,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是“语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起作用的,是“润物无声”的。这和历史、品德课应当有所不同。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语文教学容易被人所诟病的,是随意性。部编语文教材想在减少随意性,加强科学性方面下功夫。希望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能关注如何克服“随意性”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有这种理
12、论自觉。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把语文学科性质解释清楚了吗?所谓“大语文”“真语文”等等提法有意义吗?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都在争论,我们当老师的好像是明白的,事实上又未见得清楚,这才有“随意性”。可喜的是,2017 年发布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推进,值得注意。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如何定义语文课程,应当关心和了解,这 对于用好部编语文教材,克服教学的“随意性”,会有很大帮助。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宗明义,把这个概念亮了出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教学还可以抵达其他一些方面,但对于基础教育的语文,这四个方面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高中课标是怎样解释的?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