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内容:插秧歌 总第_16_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杨万里相关知识,诵读诗歌,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2.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描摹的场景,鉴赏诗歌中刹那间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3.赏析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2.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 学习过程【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作者?)【时代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
2、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互学环节】
3、【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依据书下注释及所学律诗的知识,把握插秧歌的诵读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准确诵读全诗,体会宋代日常劳作的场景。2.大声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兜(du)鍪(mu) 蓑(su) 胛(ji) 朝(zho)餐半霎(sh) 莳(sh) 未匝(z)3.重点字词含义。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兜鍪(m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胛:肩胛。古今异义:渠 【古义:他。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半霎:极短的时间。莳(sh):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4、4.题目赏析。“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5.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1)全家参与;(2)冒雨进行;(3)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导学环节】【学习活动三】重点探究:走进古代劳动者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题:1.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抛秧接秧图小儿拔秧大儿插拔秧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图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唤早餐图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
5、答图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诗眼”忙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3.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
6、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7、、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4.“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5.这首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
8、”,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6. 诗歌的颈联是怎样体现生活的情趣的?诗歌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
9、场面以灵动的点缀,极富生活的情趣。7.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老妪(老翁)招呼农夫一家老小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大儿(一家人)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们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老妪(老翁) :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
10、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8.反复诵读插秧歌,结合“笠是兜鍪蓑是甲”“唤”“不答”,展开想象,描述宋代劳动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这是农忙劳动场景,表现出古代古代劳动者冒雨插秧的紧张及大家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的场景。唤与不答之间存在逻辑的悖论。首先从诗歌的尾联我们可知,并非“不答”,而是答了,但是答非所问。其次,是劳动饿了、累了去吃饭休息不才是正常的吗?但是正是“低头折腰”地“不答”才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的那种吃苦耐劳的
11、精神。并且这种精神不仅为男子所独有,我们细想便知:问话人应该是一家四口中的主妇,男子的“不答”不仅未让她生气产生不悦,反而是很可能按照男子的嘱咐去照做了,所以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吃饭不重要,庄家才是农家人的命根的认知是我们民族所共有的。这瞬间的画面所展现的,在健康习惯上私不足取,但是在文学审美上,却恰恰是美的,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善于捕捉着刹那间的意趣之美。9.诗歌的尾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农人形象? 本诗歌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12、。【学习活动四】走进古代劳动场景鉴赏古诗表达特点1.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描写古代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两首古诗,鉴赏诗人塑造的劳动者形象。古诗劳动者所处时代聚焦的劳动者劳动者特写镜头劳动画面劳动者形象特征芣苢先秦妇女群体动作丰收的喜悦喜悦插秧歌宋代一家四口动作、对话冒雨插秧的繁忙、辛苦吃苦耐劳勤奋乐观2.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
13、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3.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
14、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4.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一诗句进行赏析。参考答案:诗歌一、二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
15、分工明确。诗歌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诗歌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农人却仍然弯腰干活没有做出相应的回答,如此便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诗歌七、八句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农人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身和劳心。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5.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
16、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课堂小结: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让我们从古代劳动者身上感受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实践中丰富对劳动之美的体验,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板书:【课后练习】通过完成下面题目,学生对本节学习进行自主测评,注意答题规范,限时10分钟。1.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
17、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答案】 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
18、几分艰辛。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3.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答案】 芣苢以系列动词的变换和重章叠句的写法,为我们真实再现古代普通劳动者丰收的喜悦,劳动之美;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者齐心
19、协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古人辛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