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卖家):hbdyhf 文档编号:258292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 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 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 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 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念。 本文是丁肇中在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 上演讲的一篇演说词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 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

2、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 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 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二、说学情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八年级侧重学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议论文很少接触,到 了九年级才第一次真正接触议论文。 关于议论文的问题知识, 我在上第二单元 敬 业与乐业一文时,已经系统讲过了,同学们对议论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是,要想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上第四

3、单元第 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看出来,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其 余大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因此,在学习此篇课文时, 我想还是通过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 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 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 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 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

4、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 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说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 我将利用 1 课时完成 本课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 法。 3.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 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设计说明】确

5、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 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 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设计说明】 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 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 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四四、说教法、

6、说教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 准备采用分析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五五、说学法、说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 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 学。为让学生会学,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分析归纳法:分析归纳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类事物共性或相互间的 关系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方法。 分析归纳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随时都起着重

7、要的作用。 、 六六、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一)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 河中石兽 的故事, 首先让学生明白, 不管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上, 我们要注重实际,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习(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给学生提前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生字词的理解; 2、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的一些生平简历。 (三)感知内容,理清结构(三)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 层次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

8、神 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 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 出希望。 (四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丁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

9、”出自哪里,她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 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大学里早已提到“格物致知”,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 视?为什么?作者以什么论据证明?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10、 讨论并归纳: 不一样。 丁教授引用 “格物致知” 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提问: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 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提问: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

11、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 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提问: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 一个适当的目标。 11、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怎样论 证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 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 举例论证。 12、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

12、都不可缺少。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1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 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设计说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只有在弄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现的东西。 学生围绕 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以完 成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

13、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和思考”。 (五五)、课文小结:)、课文小结: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 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澄清了 人们的错误认识, 接着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它应用到科研 实际中去, 最后提出希望。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论证。) (六六)、)、总结思考,拓展延伸总结思考,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 “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七七)、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思考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体会。(书面完成, 200 字左右) 所举例子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阐述道理 作用作用 论述论述 角角度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朝大理论家王 阳明阳明“格格“竹子, 头痛竹子, 头痛 失败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 的“格物致知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使论证更 具体形象生动,具体形象生动, 更具说服力。更具说服力。 反面论证反面论证 通过实验了解竹通过实验了解竹 子性质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观察,而是

15、积极的探测。 正面论证正面论证 中国学生功课成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 面临研究工作束绩好, 面临研究工作束 手无策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雨理论而中国学生偏向雨理论而 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 维而不愿动手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论证反面论证 作者在美国的学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 对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 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拉近与听众的拉近与听众的 距离,使论证距离,使论证 反面论反面论 证证 七七、说板书设计、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 讲道理 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格”竹 摆事

16、实 (中心论点) 作者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 优美的享受。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应该说能按照教学预案的设计,努力想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 方式展开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可以说学生们上过这节课后,对演讲词 会有一定的体会,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课外拓展是必要的,这是学生由课 内走向课外的通道。特别是本课这点尤为重要。 课后从学生们的反馈上看, 这节课较浅显易懂, 他们学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 决心今后当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 不足之处是师生间不够熟悉,双方配合得还不够理想,学生学习的“活”性 还应进一步提高;另外时间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本课留给学生探究、互动的时 间应更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课稿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为本站会员(hbdyhf)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