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585981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贾宝玉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以来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因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男主人公贾宝玉这典型艺术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宝黛爱情悲剧。我们品读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时,有一种既丰富又有些模糊不定性的感觉。可以说,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塑造人物的模式,赋予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以超前的思想意识,及一系列怪诞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今天的人面对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仍然有说不透、言不尽的感觉。贾宝玉奇特的出生作者在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时,所借助的是传统的小说模式,特别借助于神话的情结,把贾宝玉从大荒山青埂峰“女娲炼石”补天时,所遗留下的一块石头,幻化入人世。贾宝玉是荣国公贾源支系经贾代善、贾政的第四辈嫡孙,是贾政与王夫人所生

2、。他们这支贾源、贾政、宝玉都是行二,既偶合又十分奇特。贾宝玉落生时口中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宝玉来,“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正面有“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有“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等篆字。这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这块玉和宝玉的一生命运联系了起来。据说,这块通灵宝玉,具有真假的两重性。真,因为它在世人眼中确是块晶莹美玉;假,因为它本是“落堕情根”的顽石,这样就寓意和象征贾宝玉秉正邪两赋之性,聪明灵秀而又乖癖邪谬的性格特征。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介绍了贾家“百年奕世”中的“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说到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

3、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幼儿宝玉的这一举动,让乃父贾政大失所望地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少年的贾宝玉成长在“钟鸣鼎食之家”,不仅是“神采飘逸,秀色夺人,而且更加风流倜傥了。第三回中,初来荣国府的林黛玉,她眼中的贾宝玉光彩照人: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让初入荣

4、国府的林黛玉小姐暗吃一惊:“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就引起了林黛玉心灵的震颤。贾宝玉奇特的个性贾宝玉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借贾雨村之口提出了对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哲学解释,即“正邪二赋”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样,作者给贾宝玉形象性格定位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红楼梦中有一首西江月为宝玉做了画像: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僻性乖张,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

5、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方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在曹雪芹红楼梦创作中,采用了许多手法,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颠颠倒倒,扑朔迷离。我们可以细细审读书中贾宝玉的言语和行为,乖张不肖者为多,这种对封建时代的“不肖”,正是贾宝玉以“新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无双”的人物。曹雪芹从中国封建道德伦理的核心“忠孝”开始,层层在红楼梦故事的发展中,推进贾宝玉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地实现了贾宝玉反“忠孝”的性格本质。“忠孝是儒家伦理学说的核心概念,封建社会则是以“忠孝”立国,成为封建时代的千年法常。由于贾宝玉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不愿意“立身扬名”,

6、在封建时代就是不忠不孝。宝玉的不忠不孝远非这些。如第十六回贾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状,言笑鼎沸不绝。”而贾宝却“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他亲姐姐当了皇妃,他却无动于衷。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与袭人闲谈春花秋月时,借机贬斥“文死谏,武死战”,认为是沽名钓誉。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立即对湘云下了逐客令。第七十三回,宝玉对八股发表了深恶痛绝的一通言论:“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人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7、贾宝玉不愿去家塾读书,经常借机旷课,不完成作业,甚至由姊妹们代为作业。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最怕的一件事是贾政问他的功课。这都与他反对科场制度的观念一脉相承。贾宝玉奇特的嗜红、“爱红”曹雪芹对贾宝玉女性化的处理,完全承袭了传统的“阴柔之美”的艺术理念。在贾宝玉身上则是表现在他对女儿们的崇拜。七八岁的贾宝玉便有了“男浊女清”的观念,到了他十二三岁时,这种直觉便上升为理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灵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是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发出的浩叹!在对年轻少女的博爱之中,宝玉又生发出一个“鱼眼”理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了许多不好的

8、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他以感叹惊异:“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他的这种“处女情结”表现在他在大观园内放荡无羁地对少女们的挑逗上,他的这种“泛爱”观念是一种史前人类的情绪,这种返朴归真的观念在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上有种特殊的意义。宝玉对宝琴的美貌发出感叹:“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宝玉对众女儿的痴情,表现在对有才情又风姿绰约的小姐们身上,他的情友林黛玉,蜜友薛宝钗,挚友史湘云,还有柔和平顺的袭人、平儿、泼辣火爆的晴雯、聪慧

9、痴呆的香菱,都让贾宝玉为之动心、为之动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宝玉这种痴情之举名之为“意淫”,以此概括贾宝玉性格的一面。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说贾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她解释给宝玉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用现代语言诠释“意淫”,可以表述为:爱护并崇拜女儿,主动给予自己的爱以同情。贾宝玉的“意淫”并不仅限于精神层面,其中也有“欲”的成分。情与欲并不是对立的,这才有宝玉对身为下贱的侍女们的同情与体贴。第四十八,第六十二回,宝玉对香菱的欣赏、同情和怜爱,以及对晴雯的同情而做长篇的芙蓉

10、女儿谏,都是对女儿情的表现。“欲”在红楼梦中被作者淡化了,对宝玉的情欲,书中仅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有一段轻描的淡写,以及借晴雯之口说碧痕侍奉宝玉洗澡弄了大半天,也不知做了些什么的潜台词外,宝玉的情痴更多地表现于精神层面,吃别人口上胭脂的毛病,成为“爱红”的标签。红楼梦体现情的最为精彩处是故事主线“宝黛爱情悲剧”,这是红楼梦故事的主旋律,也是200多年来红楼楼引发出无尽魅力所在。虽然宝玉时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但是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仍然是震古铄今的绝唱。“二哥哥”和“林妹妹”,通过红楼梦的渲染,使这一称呼成为中国式的爱情符号。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表现宝

11、黛爱情的重头戏。对西厢记表达的爱情宝黛是彼此会心而心照不宣的。宝玉对黛玉的爱是投入的,是用心、用命。由于紫鹃试探宝玉之心而说了句戏言“林妹妹回苏州去”,贾宝玉就大病一场,甚至想到“死”。(第五十七回)为了给宝玉冲喜,在贾母的主持下,经过许多人精心策划,决定娶宝钗做为荣府的“新二奶奶”,(详见书中第九十六回,九十七回的描写)续作者高鹗完成了宝爱情悲剧结局,完成了“金玉良缘”,基本完成了宝玉性格的塑造,也结束了他的泛爱行为和爱红举动。府的“新二奶奶”,(详见书中第九十六回、九十七回的描写)续作者高疵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结局,完成了“金玉良缘”,基本完成了宝玉性格的塑造,也结束了他的泛贾宝玉奇特的“学

12、问”第十七、十八回中写道:“贾政近来闻得代儒称赞他专能对对,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所以此时便命他跟入园中,意欲试他一试。”这就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缘起。大观园内楼台阁榭等建筑命名均出自宝玉之手,有些题额命名后经元妃亲点外,多数是由贾宝玉完成的。宝玉在题对额时,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或论词翰、或谈草木、或述礼制、或引诗骚,不惟见其学问渊博,每更见其说理通达,思路周密。由宝玉题的匾额对联有: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块留题,宝玉名曰“曲径通幽处”,典出唐人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由曲径通幽处人石洞,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

13、泻于石隙之下”向北,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俯仰视之,清溪泻雪,石穿云。白玉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亭上题一额一联。宝玉题额“沁芳”,联语云:“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最精彩处是为潇湘馆处的题额和联语,情景交融,颇有神来之笔味道,题额“有凤来仪”,为元妃归省所拟,联语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题额语出尚书益稷,与后来住此的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暗合。宝玉还为稻香村、蓼汀花淑、衢芜苑等处留下精美的对联。贾宝玉引文据典,在大观园中一显才具。虽然在大观园题额时贾政屡屡发难申斥,但是宝玉的文采让众清客俯首称是,两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红

14、楼梦作者为贾宝玉创造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宝玉在这方面的渊博学问,在清代称之为“词章”“选学”。只讲“选学”、“词章”,不能考中举人,进士,一句话,不能做官!所以,被历代腐儒称之为“杂学”。宝玉愈显示这方面的才能,愈让贾政为此大伤脑筋。在封建时代所谓“读书”,是指读为考秀才、举人、进士作准备用的书,这就是四书、五经,以及各种墨卷,即选有名的八股文和试帖。许多为官做的人是先用八股举业为“敲门砖”,功成名就后,再玩经史、词章,金石、考据、训诂、掌故之类的,贾宝玉小小年龄,不好好“读书”,功不成名不就就玩起这些东西当然被认为不务正业。宝玉的学问在贾政那里只是个“歪才”。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的“海棠社”“

15、菊花诗”,第七十八回写她词,撰芙蓉谏更是宝玉才华展露之处。凡是红楼梦有作诗的地方、有诗社的活动,都少不了宝玉的参加,少不了贾宝玉的诗。据有人统计,宝玉在书中作诗的数量和质量是次于林黛玉的,使红楼梦这部小说成为“诗化小说”,多来自于以宝玉、黛玉、宝钗、湘云为首的大观园的才子们神采飞扬的诗作之功。在红楼梦全部诗文词赋中,最长的当属贾宝玉撰的芙蓉女儿谏,它最充分表现出贾宝玉的文学才能和人格的魅力,有评论认为“明谋晴雯,实谏黛玉”之作,成为红楼梦中颇具诗魂的惊天地泣鬼神之作。贾宝玉奇特的人生归宿在红楼梦诞生的时代,社会上儒道释三教并存、三教合一的情况下,人们于人生的意义,对于人生的归宿,更多的依傍于对

16、宗教的迷恋,来摆脱人生的困惑在清代,宗教的世俗化,低俗化很生动地反映在红楼梦中。这一时期,道教烧丹炼汞,装神弄鬼;净土宗大开水陆道场;密宗则大崇“欢喜佛”;连满洲的萨满教也不时登场。在红楼梦中这些宗教现象多有具体反映。大观园中,宝玉、黛玉、宝钗等年轻男女虽都涉事未深,亦喜欢参禅悟道“斗机锋”,为宝玉及众多红楼儿女遁入空门做了铺垫。从红楼梦创作的主旨上看,作者把人生的旨归锁定在色、空之上。故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谶语。体现出禅宗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佛,自心是佛”的精神。最终,除宝玉、柳湘莲二男性外,惜春、紫娟、芳官、藕官、蕊官都几乎把出家当做自己人生最后的归宿。第二十二回

17、描写宝玉看戏时因口角遭到黛玉、湘云的奚落,他回去后越想越没趣,信笔写下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宝玉这一举动被黛钗湘三人一顿讥讽:“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为宝玉的参禅偈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逼得宝玉直做检讨:“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玩话罢了。”在后四十回续书中,第九十一回还有宝玉黛玉之间话禅的描写。第一百二十回,续作者采取折衷办法,安排宝玉、贾兰叔侄赴考场参加科考,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就在贾府“家道复初”、“兰桂齐芳”之际,贾宝玉突然失踪了。当贾政在昆陵驿地方船上写家书时: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

18、,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这是贾政与宝玉父子的最后一面,“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我所居兮,青塔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宝玉由神话世界而来,复归神话世界而去。在现实世界中,皇上对宝玉回归大荒之事十分称奇,于是便赏了贾宝玉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薛宝钗给宝玉起了一个十分恰当的绰号:“富贵闲人”。贾宝玉在神话世界是大荒山女娲补天的遗石,是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在现实世界,贾宝玉是一个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的没落少年。这

19、样看来,贾宝玉不是一个思想的形象,而是一个感情的形象和心灵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贾宝玉有不同的评价,在封建时代称贾宝玉为“不肖子孙”,在当代称他为“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辞海)“责族叛逆者”(中国文学史)。如果说红楼梦思想的超前性,则应该反映在这位贵族青年有悖祖宗恩泽,反对走科举之路,反对八股文取仕。“八股文”溯源萌芽虽然很早,但形成完整的形式是在明代成化年。明清对八股文之弊多有异议,清初一度取消过“八股文”,康熙四年又恢复了八股文。在红楼梦出现的时代,朝野上下是有不少人反对“八股文”的,当时的文字狱虽然很严重,但对于反“八股文”的言论,也不加禁止

20、。所以曹雪芹对“平素深恶”八股文如实地写进小说里,毫不隐晦,这是反映清中期这一历史背景的。在民间,贾宝玉的名字成为青年男性贪恋女色的代名词。林黛玉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如果红楼梦中缺少林黛玉这个悲剧式的人物,红楼梦这部小说不知会平庸和暗淡到什么程度。林黛玉孤寂的身世林黛玉是荣国府老寿星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之女,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贾宝玉送她一字曰“颦颦”,诗社别添号“潇湘妃子”。她被录在薄命司的金陵南大刚国骨十二钗的正册之中。第五回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境的宴会上听到了一曲红楼梦曲,其中“枉凝眉”就是哀婉林黛玉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

21、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一问世,林黛玉就成为历代读者关注、评论的焦点,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个性,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曾介绍了林黛玉的身世。“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如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

22、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贾雨村评价他的学生林黛玉时说:“我这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此女。”从林黛玉的出身和家族史,以及她幼年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她的性格气质的形成,决定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地君亲师”对人的影响与制约。她初入贾府,她见“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因此,她“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第五回)李嫱嫱对宝玉读书的唠叨,让黛玉心烦,她“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让李娥娘无可奈何她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

23、尖。”(第回)林黛玉初入贾府就锋芒露,故令下人惊诧不已。丫环红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人,心里又细。”(第二十七回)这代表了下人们对黛玉性格方面的看法。黛玉蔑视权贵,在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鹳鸽香串重取出来,转赠黛玉”时,黛玉遂掷而不取,口中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林黛玉不拘礼法,任性所为的性格还表现在对婚姻大事不甘于听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任天性,追求爱情。她与宝玉的爱情,成中国文化上的千古绝唱,红楼梦巨大的思想量和美学价值,实质上都表现在宝黛爱情的悲剧上。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与恋爱观从神话世界走来的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降临在大观园中,演绎出了一段生死不渝“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在现实

24、世界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一对“灵心慧性”的痴情者,她同宝玉之间有共同的人生乐趣和理想。从黛玉初会宝玉始,她们自幼同处,萌生情爱,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此种描写在小说前半部几乎随处可见。从第十九回至三十二回,以黛玉与宝玉恋爰故事为中心,又辅以第八回、第五十七回等的大篇文字。宝黛爱情最精彩处在第三十二回中有大段的内心描写和对话,对于宝玉之心,黛玉最无把握,因此她显现得格外的浮躁,为此宝玉将真情向黛玉做了表白: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已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得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

25、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道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的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需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

26、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地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诺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町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口竟去了.这直白的爱情描写,胜过“海誓山盟”。黛玉的*无言和“眼泪确认自己找到了知己,是喜极而泣。又如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则是从糖神层面对宝爱情的铺陈,为日后的心灵相通打下思想基础。“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王昆仑语)林黛玉与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演绎的爱情故事是超时代的、反传统的,困此,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描写正是两人个性的延伸,恋爱中

27、的林黛玉眼中只有爱情,因此更衬托出她的孤傲和目无下尘。只有林焦玉的性格才能演绎出宝黛爱情的悲剧。林常玉的文人情慷从林黛玉祖上的遗传基因到她的后天教育,林黛玉无疑是一位知识型的大家闺秀。在塑造林黛玉这一优美形象的同时,作者曹雪芹对之注入了深深的文人销慷,甚至寄托了许多自己的人文理想,使林黛玉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赋于她以灵性,美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气质。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执着于个体的心自觉与自主人格精神的写照。从本质上说,林黛玉的恣情任性、孤高自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屈原、陶潜、李白以来,追求自由和独立人格精神的继续,更是封蔑时代名门阉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有人夸张地说;宝钗在做人,黛

28、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囊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从林黛玉第三回进入贾府到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在林黛玉短暂的一生中,她除了做诗,就是谈恋爱,有时还病魔缠身。第三十五回在林黛玉读过西厢记之后,对比自己的身世悲情不已,她叹遒: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辆弟;今日林黛玉之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虽然那时她还小,但“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都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此时的林黛玉在宝玉眼中的形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

29、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执风。心校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为文人形象的林黛玉,作者让她在红楼梦中安排了大量的诗作,全书中以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有: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第四十五回的秋亩风丽夕第六十四回的五美吟第七十回的桃花行等。在大观园组建诗社的活动中,黛玉的诗质量最高,数量也不少,她的诗词艳冠群芳。林黛玉平日“无事闷坐,不是鳌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第二十七回)这种弱不获风式的内心独白,集中反映在她的代表作葬花吟中。这首出现在第二十七回中的长歌行,是在宝黛爱情多次表露交流之后,激发了林黛玉的恋情,出现了“每日间情思睡昏昏”的恋爱情愫,全诗长达5

30、2句,“柳丝榆荚自芳菲”至“一朝飘泊难寻觅”共12句,诗意境进一步拓展,诗人情怀驰骋;第三段“花开易见落难寻”到“至又无言不去闻”12句,抒发诗人淋漓尽致的感情;最后“昨宵庭外悲歌发”到“强于污淖陷渠沟”形成了全诗的高潮。这是黛玉在怡红院吃了“团门羹”后,回到潇湘馆双手抱膝、两眼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天后,在第二天芒种节上,大观园内轿马旌幢祭花神,满园内花枝招展,绣带飘飘,只有黛玉一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这首诗。这是作者尽力摹写初唐歌行体的文字赋予林黛玉身上,成为红楼梦词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红楼梦中有两次写到葬花一次是“三月中浣”

31、,(第二十三回另一次是“四月二十六日”,(第十七至二十八回)作者除了用谶语式的笔法,通过这首葬花吟为红楼梦渲染出悲剧的氛围,林黛玉诗词中的伤感情绪日益沉重,如柳絮词、唐多令等,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更多忧伤的哀音。这些都折射出她的思想之光,寄予着她的理想和追求,表达出林黛玉作为“情及“理”的人文典范的无限魅力。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林黛玉的性格有孤高自傲、猾介耿直的晋人风范,在世俗的生活中是不受人欢迎的。虽然她的文才相貌之美是令人羡慕、令人欣赏的,但这仅仅是一个形象层面的东西。黛玉的“雅”随时被同样具有才华与美貌的薛宝钗的“俗相克。宝玉黛玉宝钗之间在恋爱、婚姻上的“三角关系贯穿全书,时不时又插进来个

32、宝玉的旧友史湘云,这就使他们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每当宝黛单独出现,必有宝钗不意而降。这种潜在的戏剧性安排是红楼梦爱情故事的纽结,“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一直笼罩在宝黛钗的情感发展之上。林黛玉之美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女性的形象,黛玉初进贾府,连王熙凤对黛玉之美都发出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呆霸王薛蟠见黛玉风流婉转之态,竟“酥倒在那里”。两个大俗人眼中的林黛玉如此,可见黛玉是个天仙似的美人。可又来了一个宝姐姐,宝黛钗的“三角”关系就带有先验性和倾向性。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表妹,一个是姨表姐,一个与这位神瑛侍者是“木石前盟”,一个与怡红公子是“金玉良缘”。一个

33、生得风流袅娜,一个长得鲜艳妩媚。她们二人一如纤柳、一如娇花,各具其魅。这样,作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双水分流、双峰对峙的人物,做了大量的对比式的描写,大到许多重要场合和集体活动,小到一言一行甚至一物之微,都做人情入理逼真细腻的描写。如元妃省亲、各种宴会、办诗社等,都是钗黛在对抗。林黛玉的诗在红楼梦中几乎都是精品,而贾宝玉略显参差不齐。在历次大观园出现的诗社活动中,往往都是林薛史争锋。林黛玉的“世外仙姝”和“风露清愁”与她在红楼梦中的诗情相一致。如林黛玉的咏菊花诗三首,被评为咏菊诗作之冠。薛宝钗就诗才而论也是个行家里手,她在咏白海棠诗中,则被李纨评为第一。在咏柳絮词中,薛宝钗大显身手以临江仙柳絮

34、夺魁,而林黛玉唐多令柳絮与之形成情调上的鲜明对比。宝钗选择了“白玉堂”呈一派富贵气象,一句“送我上青云”则高亢雄浑,充满乐观情绪。黛玉的唐多令则充满缠绵悲戚之情。在第三十四回中发生的贾政拷打宝玉事件之后,林黛玉的三首题帕诗更是在悲怆之中展露出隐的痛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抽掣花签行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支芙蓉花,题为“风露清愁”四字,并系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薛宝钗抽到一支牡丹,题为“艳冠群芳”,系诗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风露清愁”,一个“艳冠群芳”,把两个人的性格再一次被作者进行了渲染和对比。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刻而宝钗圆滑,黛玉

35、天真而宝钗世故。这样,在宝黛钗婚姻的决策中,黛玉成为了失败者。第三十五回贾母已明确表示:“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算起,都不如宝丫头”。第九十回王夫人、邢夫人、凤姐等在贾母房中闲话,表明了贾母对宝黛婚姻的态度:贾母道:“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为有了些知觉了。所以,我想他们若尽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王夫人听了,便呆了一呆,只得答应道:“.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贾母皱了一皱眉头,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

36、只有宝丫头最妥。”王夫人道:“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贾府最高层的表态;决定了宝黛钗悬而未定的婚姻关系。在宝玉失玉之后变得更加痴呆之时,家长们以“金玉良缘”来冲喜。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在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严密策划下,宝玉与宝钗的婚礼依金陵旧例草草而成。林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与宝钗的事后,立即迷惑了本性。把生命与爱情捆绑在一起的黛玉,当爱情破灭的时刻,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当“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当她醒来攥着紫鹃的手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黛玉在气绝之前口中直声叫道:“宝玉,宝玉

37、,你好”气绝身亡。早在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就对宝玉说:“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已,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为我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可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在封建时代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林黛玉的追求自由恋爱,两情相悦,是不能成功的。而薛宝钗则属于中国传统的接受型,她的婚姻是成功的。在封建时代,恋爱是个人的事情,而婚姻不是个人的事情,那是社会的、家族的事情。宝黛爱情的悲剧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动的典型,它爱情的震撼力归结于精神层面,它婚姻的现实归结于社会的层面。宝黛爱情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封建时代的悲剧。她在后续书中对嫡庶

38、之争的名言:“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被世纪伟人毛泽东引申为两个阵营矛盾的形象写照。而林黛玉自身的形象,渐渐被演绎成为“弱不禁风”式女子的代名词。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三大中心人物之一。她与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联系、矛盾、纠葛,构成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在薛宝钗这个形象塑造上,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沉的感慨;他既赞赏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又同情她不幸的命运,又痛惜她虔诚地信奉封建礼教,以及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着意塑造薛宝钗这位处于矛盾中的典型形象。自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历代评论家和读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的评价上争议最大,特别是对薛宝钗与林黛玉

39、这两位主人公的评议,成为各个时代“红学”的焦点。在清代的尊薛抑林上,“一言不合,遂相棚龋,几挥老拳”,成为因为一部小说争议引起的社会热点。薛宝钗出身和所受教育薛宝钗是薛姨妈之女,薛蟠胞妹;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宝玉为姨表姐弟。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诗社别号“衢芜君”,“冷美人”,罕言寡语,端庄自重,城府深严恪守礼教。她来自巨富“珠珍如土金如铁”的皇商薛家。小说介绍薛宝钗家,不幸父亲早逝,“独根孤种”的哥哥薛蟠是个不成器的“呆霸王”,“一应经济之事全然不知”,这个皇商家族呈后继无人状态,虽然宝钗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其父在世时令其读书识字,可惜她是个女孩,不能支撑起这个家业。第四回薛家携宝钗进

40、京,是为“备选”入宫当妃嫔或充才人赞善之类职位的。作者将薛宝骊与林黛玉安排在一个判词之中,“可叹停机德”和“金簪雪里埋隐喻了宝钗品格和结局。(第五回)作者以隐喻的手法,把薛宝钗的性格抽象成“冷”字,让她常年服“冷香丸”,连她后来居住的薇芜苑内也是“雪洞一样白”,在她身上也时时溢出“一阵阵凉森森甜丝的幽香,令宝玉心驰魂荡”。第八回介绍了宝骊的外貌形象,她在宝玉的视野中: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作者在宝钗初入贾府时,为宝骊的人品风貌

41、做了一个先入为主的介绍,以便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对宝钗其人的深刻印象: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五回),这样,“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如果说黛玉出身书香仕宦之家,那么宝钗从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薛宝钗曾对黛玉表白:“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就够个人缠的。我们家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第四十二回)道出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薛宝钗的家学渊源。由于薛宝钗继承了书香继世之家的文化传统和家风,故在大观园内不

42、断出现宝钗、黛玉、宝玉及诸姊妹的文采风流,而宝钗在众多场合均表现出当仁不让的气势。第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时“命妹辈各题一匾一诗” ,结果“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这次钗黛首次受命同咏,二人均同列榜首。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众人看了都道是黛玉“这首为上”。但依李纨的评论标准:“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截稿。”此说得到探春拥护和宝玉的反对。李纨以社长身份一锤定音:“再有多说者必罚。”众人只好将钗诗尊之“为上”了。接着不久举行的菊花诗会,黛玉三诗夺魁;紧接着在螃蟹宴上,宝骊一展锋芒,她的螃蟹咏评为绝唱。第七十回填柳絮词,宝钗一首临江仙“为尊”无愧,

43、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成为红楼诗词中的绝唱。作者五次安排宝钗黛同时作诗,特别是钗黛的诗才一时难分伯仲,从中说明了薛宝钗对传统诗词写作上的精深造诣。薛宝钗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在红楼梦中多次展示,如第四十二回中,宝钗为惜春画大观园图大谈工笔界画和楼台山水,从用纸、用墨到颜料工具,并为惜春开列了一个长长的绘画工具材料单。从画理画论到工具材料,说明宝钗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谙熟程度。对大观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宗教文化在内,宝钗都表现出极大的话语权。从中可知,宝钗对民族文化可谓博学宏览,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使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显

44、得相形见绌。如在元妃归省时,对宝玉题咏中“绿玉”的典故不喜欢,宝钗发现后马上建议改成现成的“绿腊”,并随口点出了出处,被宝玉称之为“一字之师”。又如,史湘云看历朝文选时,不知道“梧”树何指,她立刻说不用查了,如今俗叫做“朝开夜合”的,一查果然如此,可见薛宝钗传统文化的功力。薛宝钗性格的“豁达从时”第五回薛宝钗一出场,作者旁白称: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一笔勾画出薛宝钗的个性特征。出身巨富和书香世家的薛宝骊能有这样的评价,可以从她在红楼梦平凡的故事中得以验证。作为主人公人物的薛宝钗从第五回出场到一百二十回结束,她贯穿于全书,也把她近乎一生的德言功行坦露给了读者。她从容、坦然、贞静、娴雅,能克

45、已待人,与人为善,能扶弱济贫。她有许多美德,如尊老爱幼、对人平等相待,包括对下人奴婢的态度。她成熟老道.懂事明理,稳重沉静,不轻嘴薄舌,妄言姑说,处人待事,不事张扬,含蓄蕴精,很有个人修养。那种不激不励的娴雅风范,让贾母连连称赞:“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女宝丫头。(第三十五回)从宝钗与宝玉、黛玉关系中上看,宝钗不时显现出大家的风范。她一向被黛玉视之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与情敌,对黛玉时不时的冷嘲热讽、夹枪带棒,她从容自若,从不点破,不与黛玉争一时之长短,最终感动了黛玉。第四十五回宝钗看望黛玉时,致使黛玉当面自省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

46、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宝钗对史湘云也是十分慷慨。湘云素性泼辣豪放,由于经济困窘,宝钗帮她起诗社作东,完成了湘云久积心中的夙愿。第三十七回,以湘云的名义办的螃蟹宴,群芳毕至、皆大欢喜。宝钗这一做法既感动了湘云,又博得了贾母的夸赞:“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第三十八回)宝钗将哥哥从南省带回的玩艺儿分给大观园的姐妹们,有时连刁钻古怪的赵姨娘也少不了一份儿。宝钗做事十分讲究实际,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只会束手无策地哭,“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而宝钗采取实际措施,及时地送来了治棒伤的丸药,并仔细交代了用法,让袭人十分感激。金钏死了,王夫人对宝钗说想用林黛玉新做的衣裳给金

47、钏穿上,怕黛玉忌讳,金钗马上说她有,并表示不忌讳这些。在贾母为她办的生日宴会上,她点贾母喜欢听的戏、点贾母喜欢吃的食物,甚至有机会也当面奉承贾母让她高兴。(第三十五回)她追求爱情的方式也如她的感情表达一样地理智而婉转。她不与宝玉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取得宝玉周围最亲近人的信任和好感,如高高在上的贾母,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宝玉的近婢袭人,把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得以转化。薛宝钗出自于商业世家.她与贾府小姐们截然不同的还在于她有“治家”、“理财”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她懂得“生计”,林黛玉、史湘云看不懂“当票”.被薛姨妈取笑为“侯门千金”的“呆子”,但对宝钗来讲,这本是司空见惯的东西。(第五十七

48、回)又如,王夫人叫人去买人参,宝钗说市上的人参质量不好。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对人参好坏解释道:“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至于“理家”,薛姨妈对家中事无巨细,都要与宝钗商量,共同决策。第四十八回薛蟠出去做生意,她作为妹妹不仅为他“打点行装”,出发之前还“连夜劝戒”。宝钗体恤下人,精于理家之道;她建议探春在给承包园子的婆子们一些利益,减缓矛盾,以利兴家。薛家经常“请伙计吃酒”,(第六十二回)也多是宝钗的提醒所至。薛宝钗由于崇尚理学,她坚持过勤俭朴实的生活,她“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第四十五回)她住的衡芜苑十分俭朴,从不追求豪华的装饰,她衣着朴实不摆阔小姐的谱。她房中的摆设仅有一个土定瓶并两部书而已。宝钗目光锐利识人察物多胜人一筹。她工于心计,比如第二十一回对袭人在“慢慢的闲言中套问她年纪家乡等语”,窥探别人心理。又如对宝玉房中的丫头小红,宝骊认为她“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第二十七回)在贾母、王夫人等因参加老太妃的“守制”而不在家时,宝钗见荣宁二府“下人无了正经头绪”时,果断地把通往自家的角门锁了。后来果然发生了玫瑰露和茯苓霜等事儿,她对宝玉说“小心没过逾的”。(第六十二回当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红楼梦》宝黛钗人物赏析-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