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含音视频).rar

相关 举报
  •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含音视频)
    •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素材
      • 与王介甫书.doc--点击预览
      • 与王介甫第二书.doc--点击预览
      • 答司马谏议书PPT.pptx--点击预览
      • 高校大学生辩论赛,激烈辩词令人惊叹!-高清480P.mp4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与王介甫书司马光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尝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惟机政余裕,台候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默,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髙而学富,难进而易退,逺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而巳,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亦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曰誉盛徳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湏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如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本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巳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苖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伊尹为阿衡,有一夫不获其所,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孔子曰:“君子求诸巳。”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喜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薳子冯为楚令尹,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申叔豫以子南观起之事警之,薳子惧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日有记,月有成,岁有效。周舍死,简子临朝而叹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吾是以忧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鄼文终侯相汉,有书过之史。诸葛孔明相蜀,发教与群下曰:“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董幼宰参书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孔明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公明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孔明谢之。及颙卒,孔明垂泣三日。吕定公有亲近曰徐原,有才志,定公荐拔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定公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定公,定公叹曰:“是我所以贵徳渊者也。”及原卒,定公哭之尽哀,曰:“徳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哉?”此数君子者所以能功名成立,皆由乐闻直谏,不讳过失故也。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孔子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诗云:“执柯伐柯,其则不远。”言以其所愿乎。上交乎下,以其所愿乎;下事乎上,不远求也。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巳,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光昔者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成王戒君陈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孔子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下不天上施。”(梦按:此引自礼记坊记:“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似有脱误处)自古立功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孔子之言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苖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其辞虽朴拙,然无一字不得其实者。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徳。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李正言言青苗钱不便,诘责使之分析。吕司封传语祥符知县未散青苖钱,劾奏乞行取勘。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光近蒙圣恩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窃惟居髙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进当今之急,务乞罢制置三司条例司,及追还诸路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主上以介甫为心未肯俯从,光窃念主上亲重介甫,中外群臣无能及者,动静取舍唯介甫之为信。介甫曰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泽;曰不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害。方今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唯系介甫之一言,介甫何忍必遂已意,而不恤乎?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追还常平使者,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于介甫何所亏丧,而固不移哉?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诗云:“周爰咨谋。”介甫得光书,傥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介甫将何择焉?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恩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于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与王介甫第二书熙宁三年三月三日作光以荷眷之久,诚不忍视天下之议论汹汹,是敢献尽言于左右,意谓纵未弃绝,其取诟辱必矣。不谓介甫乃赐之诲笔,存慰温厚,虽未肯信用其言,亦不辱而绝之,足见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光虽未尽晓孟子,至于义利之说,殊为明白,介甫或更有他解,亦恐似用心太过也。传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安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光所言者,乃在数年之后,常平法既坏,内藏库又空,百姓家家于常赋之外,更增息钱、役钱。又言利者见前人以聚敛得好官,后来者必竞生新意,以朘民之膏泽。日甚一日,民产既竭,小值水旱,则光所言者,介甫且亲见之,知其不为过论也。当是之时,愿毋罪岁而已。感发而言,重有喋喋,负罪益深。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01自读落实,互读探讨自读任务在阅读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的基础上,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并完成任务。自读任务与 王 介 甫 书与 王 介 甫 第 二 书背景材料宋神宗熙宁二年,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致力于变法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革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司马光也是反对者之一。在第二年,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信中详细的列出变法的害处,希望王安石废弃改革。背景材料本文是作者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与批评逐一做了反驳,充分表达了他变法的决心与坚定的立场。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分组讨论司马光组王安石组赛务组评委组正方反方在疏通文意、明确分论点的基础上,正方同学用白话文将与王介甫第一、二书改写为正方的开篇立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反方同学用白话将答司马谏议书改写为反方针对正方立论的驳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辩论规则02情境导入,确定议题辩论欣赏确定议题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也进行了一场“大宋政坛辩论赛”,王安石的与司马光就“王安石该/不该变法”展开了激烈讨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与司马光的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就集中论述了双方立场,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辩论艺术,那么这场辩论究竟谁更胜一筹呢?(事先说明:二人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仇。)确定核心议题: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哪一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更严谨?03辩论交锋,展读交流辩论交锋辩手根据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进行开篇立论,时间3分钟。反方(王安石组)、评委组记录正方分论点。“司马光组”辩手根据答司马谏议书驳正方立论,时间2分钟。正方(司马光组)、评委组记录反方分论点。“王安石组”辩论交锋篇目论题分论点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王安石不应该变法1.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2.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3.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4.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以上四点,让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辩论交锋篇目论题分论点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应该变法1.王安石变法没有侵官;2.王安石变法没有生事;3.王安石变法没有征利;4.王安石本人没有拒谏;招致天下怨谤不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而是因为“朝臣”们习于苟且,不恤国事,自媚于众;5.王安石不必知罪。问题探究,师生评读04师生评议要求:同学们要大胆提出问题或质疑,积极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尊重同学,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哪一方论证得更加严谨?回顾正方(司马光组)的立论,正方运用“三段论推理”,以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大前提,推论出“王安石变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其推论过程省略了一个什么前提?是否严谨?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一司马光在答王介甫第一、第二书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如下:大前提: 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小前提(省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王安石变法活动。结论:王安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问题探究一司马光在答王介甫书中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如果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成立,其归纳的样本必须全面,否则其推论就不成立。例如:大前提:小明很顽皮,小刚很顽皮。小前提:小明和小刚是合肥的学生。结论:合肥的学生很顽皮。问题探究一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四个方面,不能涵盖“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因此,司马光的答王介甫书的推论属于“以偏概全”,其推论是不严谨的。问题探究一补充: “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他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例:大前提:人类要吃饭。小前提:小明属于人类。结论:小明要吃饭。回顾反方(王安石组)的立论,在逐条驳斥正方分论点(与王介甫第一、第二书)前,王安石强调了“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一句话可否删去?为什么?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二不可以删去。在辩论中,驳斥对方论点不成立,最凌厉的方法就是攻击对方所有论点不符合其成立的大前提(基本前提),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王安石在驳论时“先声夺人”,提出司马光论点成立的大前提是“名副其实”。即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五大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给王安石安插的“罪名”应该符合王安石真实的“罪行”,否则就是“名不副实,乱加罪名”。确定了对方论点成立的大前提,王安石的后面的驳论就是攻击对方“名副其实”的大前提,即论证“自己的四大错误”名不副实,这便推翻了司马光的立论。问题探究二补充: “名副其实”名:一般指名称,概念。实:实在和实际。副:通“符”,符合。指名和实之间的关系,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例句:他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丈夫。即一个大丈夫既有男性的名分,又做了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本文指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出的“王安石变法的错误”应该名实相符,即“罪名”应该符合“罪行”。问题探究二补充: 以不合大前提驳论点示例A.小明是个好学生,因为他成绩好。B.好学生需要品学兼优,小明成绩好就能代表他品德好吗?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王安石接连用了四个省略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反驳,证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名实不明” ,从而一一反驳了司马光的分论点,请参考王安石反驳侵官的逻辑,补充王安石剩下四个演绎推理中“省略的四个大前提”。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三反驳司马光“侵官”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侵官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不修之于朝廷、不授之于有司才是侵官行为。小前提: 王安石变法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结论: 侵官“名实不符”,王安石变法没有侵官。问题探究三反驳司马光“生事”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生事”应该名副其实,只有不举先王之政,兴弊除利才是生事行为。小前提: 王安石变法“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属于生事行为。结论: “生事”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生事。问题探究三反驳司马光“征利”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征利”应该名副其实,只有“横征暴敛,不为天下理财”,才是“征利”行为。小前提: 王安石变法“为天下理财”,不属于征利行为。结论: “征利”名不符实,王安石变法没有征利。问题探究三反驳司马光“拒谏”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拒谏”应名副其实,只有“辟正说,难仁人”,才是拒谏。 小前提: “辟邪说,难壬人”不属于“拒谏”行为。结论: “拒谏”名不符实,错误不成立。问题探究三反驳司马光“(变法)致怨”论点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怨诽之多或者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或者在于变法。 小前提: 怨诽之多不在于变法。结论: 怨诽之多在于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变法与“致怨”无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名不符实”,错误不成立。在驳论之后,王安石又用了省略大前提的三段演绎推理立论,证明了“今某不必知罪也” , 请根据“三段推理”的推论格式,梳理其逻辑。问题探究四问题探究四论证“今某不必知罪矣”的逻辑省略的大前提: 唯(只有)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某方(才)知罪矣。 小前提: 今君实未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结论: 所以,今某不必知罪矣。问题探究四此一反驳,从表面上看似乎王安石在引咎自责,实际上是王安石借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谋略与远大抱负即“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并不是不该进行革新活动,而是推行革新活动还不够有力。这里极婉转地表达了不愿接受对方的莫须有责难和力主革新活动的决心。课堂小结第一轮辩论赛,正方(司马光队)仅从变法的四个方面,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论证“王安石变法招怨”,进而论证“王安石不该变法”。其论证显得以偏概全,不够严谨。反观反方(王安石队),先以名实相符为大前提,通过演绎推理论证洗刷了“变法的五大错误”,逐一驳斥了正方的攻击,并坚定了己方的立场,彰显了王安石队“结构严谨、简朴有力”的“辩风”。05再读课文,确定议题,思维碰撞再定议题对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的论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如同冰与火两重世界,截然相反。列宁认为,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宋史却因“王安石变法”将王安石写入了奸臣传。苏轼曾因司马光的反对变法言论赞誉1其“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因司马光反对变法讽刺其为“司马牛(像牛一样倔强)”。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司马光的论战呢?确定核心议题:对王安石、司马光的论战,你有怎样的看法?展读交流就阅读方法上,要深读文本,言之有据。龙榆生先生说:“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站在福国利民四个字上面,所以两人往复辩论,态度是光明磊落的。”王安石、司马光从公、私两方面讲均为中国历史上的大贤,所以绝交,原因如王安石所言:“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然而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应该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变法派”“保守派”的标签,站在教条的二元思维立场,简单地肯定一方然后全部否定另一方,甚至把他们丑化为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之流。即使做翻案文章,也不能罔顾事实,肆意敷粉;而应该深读文本,言之有据。展读交流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第一,道德绑架,党同伐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说:“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所谓“壬人”,就是佞人,奸佞之人。那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都是一些奸佞之徒吗?答案并非如此。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有许多忠臣才人如苏轼、司马光等,而且不少人和王安石渊源较深,是他的师长或者上级,如韩琦、欧阳修、文彦博等。其中韩琦做过他的上司,认为王安石适合担任翰林学士,不适合当宰相。展读交流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欧阳修是王安石的恩师,而欧阳修因为反对熙宁新法,请求致仕退休,王安石竟然对他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还有文彦博担任宰相,曾推荐破格任用王安石,“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这群人热心政治革新,政绩显赫,德高望重,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不能简单归之以思想老化、保守衰退,那显然是概念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政治理念不同。而王安石将“反对变法的人”,粗暴地贴上了“壬人”的标签,这是党同伐异的“混账逻辑”,表现了其为人专横的一面。展读交流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第二,心胸狭隘,缺少风度。根据答司马谏议书的逻辑,既然反对变法的人是“壬人”,那么支持变法的人自然是“好人。”那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果真就是仁人志士吗?答案也并非如此。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也有许多奸诈小人。比如王安石变法最得力的助手吕惠卿,实际更想自己主政,所以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时,借机陷害对自己有批评意见的王安国,并且以王安石的私人书信构陷王安石,政治品格和私人品质不足称道。展读交流就文章内容看,与与王介甫书相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虽更加严谨,但并非完美无缺。据说王荆公晚年也深切悔恨被吕惠卿等人所误。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早就提醒王安石“不能用人不当”,他非常恳切地劝告老友:“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循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这是何等透澈诚恳的说话我们读了这一段话,应该怎样佩服司马光对朋友推心置腹的态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要言不烦,简洁有力,字字千钧,显示出一位改革者的气度、决心、力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老友语重心长的劝导、批评,则难免显得霸道强势,缺少听取不同意见的风度和胸怀。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原因固然有多种,用人失察、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总结,拓展延伸06课堂总结正如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所说,他与王安石“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两个人的辩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们本质上都是“心怀天下”的正人君子,只不过对于“治国”的“手段”存在争议而已,王安石是一个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政治家,司马光是一个温文尔雅、老成谋国的政治家,这正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抛开“王安石变法”正确与否,我们今天欣赏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书的辩论艺术,可以看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因为有了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非常杰出的人物,而使得这个王朝变得非常精彩,这充分证明北宋时期的王朝在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在道德人格、在文章事业方面是一个多么多元而精彩的社会,这种“和而不同”的精彩才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论交锋的价值所在。拓展延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王安石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 司马光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欲更新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王安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人物。 胡适拓展延伸中国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你眼中的王安石是怎样的?请参考材料中有关王安石的言论,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王安石写一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含音视频).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