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建筑设计与生存环境城市建筑设计与生存环境 1 建筑与城市设计 建筑的狭义概念原指一栋房屋建筑或一组建筑群。历史上 “建筑”的概念曾包括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到近代才各自成为独 立的学科,但它们之间仍然是相互渗透的。到了现代,由于科技的 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以及伴随着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矛盾对建筑 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建 筑的概念也从狭义的“房屋建筑”拓展到涉及多学科的“广义建 筑”。国际建协决定的 1999 年在北京召开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 会,其主题就是“21 世纪的建筑学”,子议题则包括:“建筑与环境”、 “建筑与城市”、“建筑文化”、“建筑与技术”、“
2、建筑教育”等。这 些问题的讨论将使建筑纳入更广泛的综合领域,从而进一步深化 对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处理问题的探讨。 城市设计(urbandesign)是人工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者是 “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它实际上是在城市规划对 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 对于城市空间体型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自古有之,只是其内容和方法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城镇)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原 始的“设计”意识。如距今 4000 多年前的我国西安半坡村就有了 原始的分区思想;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周礼考工记则 记述了我国周
3、代王城的建设制度,并一直影响着历代宫城的规划 设计。我国明清北京城则是完全按规划设计建造的成功典范,它 融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林设计为一体,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 艺术性。古希腊的雅典王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广场等 都是古代城市设计的杰作。 由此说明有建筑历史以来就已经有了 城市设计历史,城市设计的内容和城市本身一样古老,但直到本世 纪 20 年代才出现“城市设计”这个名词。60 年代后城市设计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意义在于 完善城市建设环节,使城市规划具体化和建设综合化;使建筑与城 市空间环境相融和,创造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代城 市。 随着人口的迅
4、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技术现代化 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建筑与城市 问题成为世纪之交建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为了树立正确的建筑 设计思想,必须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设计的统一性 英国著名规划家 Gibberd 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指出,“在广 义上可以认为,城市设计是包括城市中单个物体设计的,如一座建 筑物和一个灯柱,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师、工厂设计者也是城市设 计者。然而,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 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 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这里很 明确地指出了建筑设计与城
5、市设计之间的区别;前者着重于单体, 后者偏向于群体,单体是群体的一部分。两者有从属、主次关系。 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较大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功能和美学组 织,它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但不能代替个体建筑设计。城 市设计是从整体出发,将其所设计的对象,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来设计。 建筑设计则是以其所设计的建筑物本身为 中心进行考虑,其周围环境与空间的处理,都是围绕着建筑这个中 心而定,常缺乏对于环境的整体观念和对周围环境的研讨,只见树 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于城市总体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因而容易造 成雷同和给城市交通等问题带来更大困难。 所以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协同工作、互相配合。建筑设计当以
6、 城市设计为指导,充分认识个体建筑与城市景观总体的关系。同 时也要充分发挥建筑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城市设计应为建筑 师的创作留有余地。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尤其是城市化水平空前高涨的21世 纪,建筑在城市设计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建筑设计实现、 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设计只有通过建筑设 计才能更好地落实。 生存空间环境的创造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虽然各有其不同职能,但它们 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创造优质的生存空间环境,其核心都是将 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落实到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为环 境之中。 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 环境或建筑环
7、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要 素,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固有因素; 人工环境包括一切非自然的建筑物、道路和构筑物等,更具 体来讲包括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 社会、人文环境则指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 优秀的城市设计就是要利用与改造这些自然环境,使城市的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 置。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都是有形的物质环境,基本 上是 70 年代以前城市设计学科的主要内容。 70 年代后随着人们 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规划家和社会学家一起更认识到 城市问题远非物质问题,建筑与城市设计
8、学科更多地加入了社会 因素,不少学者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探索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 相关的课题,如建筑文化,建筑社会,建筑心理,环境行为,环境美学 等。尤其是视建筑与城市设计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的塑造。”其 主要观念,一是依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探索建立宜人的物质家园, 即从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二是物质环境与人 文环境的融汇,创造富有人性的精神家园。 自然环境再塑城市环境之依托 我们的城市总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不同的地理位 置、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气候特征、山川河流和土生土长的建 筑材料,使城市各具不同的风貌。如:承德具有北国江南风光以 大型皇家园林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外八庙和十
9、景为特色;绍兴则 表现典型的南方水乡城市特色;大理滨临洱海,泉州紧靠晋江 山水景色不同,气质各异,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从建筑风格上, 北方厚重,南方明快、高原粗犷、水乡秀丽。西藏则色彩鲜明黑、 绛、黄、白、金五色;山西平遥则多大宅院、锢窑房、城市富庶 而建筑装饰华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正是我们在建筑与 城市设计中应把握的基本因素,是创造城市特色的参照系。因为 它们好比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生长出的不同植物,与自然条件是那 么融洽和谐,完全适合那里的生态环境。 相形之下在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 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忽视了“人居环境”这一重要方面,不管所 处地区如何,一再提高
10、容积率,剥夺了居民享受阳光的权力和绿化 休息空间,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一旦看好,不管南方北方一哄而 上的效仿。例如:塔式住宅建筑固然能使居住建筑布局灵活丰富, 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高容积率,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它们有着明 显的功能上的差别。 如香港之所以塔式高层住宅集中连片地建造, 是由于其土地面积太小、人口数量太大;其次是香港处于我国南 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潮湿,需要更多的通风,所以 住宅平面往往缺口多,增加了外墙面积。而在北方地区,城市人口 密度一般远低于香港,用地面积却远非香港可比,气候比较寒冷干 燥,更需要住宅建筑有良好的朝向和保温性能。而塔式住宅外墙 面积过多,不但提高了造
11、价,也提高了采暖费用,而且一半以上的 住户朝向较差。 但近些年来这类塔式住宅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相继 出现,并仍在继续修建,这与当前人类所共同呼吁的“可持续发展 的城市住区”是相背弃的。 因此,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建设师和规划师们更要以生 态学的观点审视设计对象,“适地适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并具有 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人文环境城市环境品格的精神内核 人文环境是城市内涵多方面的表现,是包含人类智慧、情感、意 志的物化形式。它不仅包括城市中历史遗迹、城市格局、建筑风 格,也包括传统的诗书字画、戏曲、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 情、宗教信仰和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内容。是城市历史特色的重要 组成部分。
12、从建筑与城市的角度审视之,城市格局、建筑形式及风格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记忆着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的文化素 养、社会风尚和道德伦理、艺术特点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信 息。如: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是统治者权势的象征。城市中至 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要 突出的主要建筑物。 儒家哲学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城市建设 思想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 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 伦理、 秩序也影响到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 方正的布局。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深
13、 刻的影响。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 珍禽异兽等自然事物在城市布局中都有相应体现。 最具代表性的 便是明清北京城、其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有日坛、西有 月坛,关于兽中四灵:“前朱雀、 后玄武、 左青龙、 右白虑”;东为春、 南为夏、 西为秋、 北为冬等概念均在城市布局及各方面有所体现。 皇帝则自命“天子”,将其宫殿设在至尊天上的“地”位。 还有一些规 划建设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八卦等观念有关。 如主要建筑物要 朝面(南)或东,不可朝北或西,城市北面往往不开城门,以免对王气 不利。 另外,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等手法突出主要建筑物外, 也常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
14、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的等级制度规 定,只有宫殿和庙宇(如孔庙)可以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所有 这些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建筑与城市环境,都充分反映出 其形成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艺术和伦理等多方 面人文因素,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定范畴内的本质 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这些历史遗迹透露着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 息,具有重大的考古及借鉴价值。 在城市环境创作中,对这些人文信息应有选择地继承和发 扬。在对历史地段改造开发中,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既要有现实 的发展又要有历史的因循,使之成为构成城市环境品格的精神内 核。要达到这一目的,尤其需要城市规划部门从宏观角度对空间 布局、建筑风格、
15、高度、体形、尺度及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把握, 在城市设计中建立起明确的形态概念,把握城市环境总体特色。 然而在现实当中,破坏性的建设在许多城市中始终没有停止 过,在迅速崛起的现代化住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完全消失,找不到 任何痕迹;还有的旧城改造中,虽然保留了重点文物古迹,却也完 全处在现代建筑的重重包围之中,没有任何过渡和呼应,新建筑的 风格与古建筑全无联系。纠其根源,就是没有认真地进行城市环 境问题的研究,没有意识到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城市及人类 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味追求“新潮”的结果是造成各城市风貌和格 局的雷同,丧失了城市应有的品格和特色。 实际上,建筑现代化与继承文化传统并不矛盾,相反它为
16、建筑 师的创作提供素材,让他们在这些历史特色中获得灵感,以这些素 材进行加工,塑造出建筑独有的个性及城市特有的风貌。这就需 要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师的创 造性活动留有余地,关键是要掌握好其中的“度”。 以人为本,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环境 城市并非建筑的简单组合,建筑设计也远非建筑物的形象设 计,而是在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品味的空间环境。而在 营造空间环境的同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的使用者 人。城市活动主要是人的各种社会和生活活动,人的物质和精神 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当今的问题是:在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的同时,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这就是
17、可持续发展 的观点。 然而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空间环境,仅从建筑领域探 讨是很片面的。 但建筑毕竟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其存在形态受城市各方面因素的 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如城市的资源消耗、交 通、环保、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组织等物质功能方面受城市建筑形 态、建筑布局的影响;城市的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与建筑环 境质量紧密相关。 建筑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场所关系到人们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人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到人的意识和由此支 配的动机和行为。积极的影响将促进人类的文明和城市的发展, 消极的影响则会成为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因此建筑及城 市规划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知识素养,从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因素。一方面把建筑环 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设计出与城市自然环境相融合的 人工环境,另一方面从人的生理、生态及心理、文化艺术背景等 方面的正当要求出发,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造出满足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生存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