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文的取材有3大原则,无论如何不能乱来。 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要立意好,逻辑好,文笔好。 1.事实的确凿性,你可千万别自个编 一篇文章,不会因为一句话一个事例而实现质的飞跃,也不会因为少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就大量掉分。但是,如果是被抓到张冠李戴,弄虚作假,且不说文章论证的效果大打折扣,万一阅卷老师觉得你在羞辱人家智商,那可怎么办?没得办,你就等着扣分吧。 更可怕的是,那风险的大小对于你来说是不可控的。 我们举个例子,曾经有学生写作文要写题记。他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写到这,他忘记了是作者是谁,觉得这诗是自己偶然看的,应该挺小众,老师有大概率不会知道。于是他写下一个破折号
2、,后面跟的是泰戈尔。 顾城的棺材板,眼看就要压不住。 你我都知道,这首诗可一点都不小众,是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所以为的小众,可能就恰是别人的耳熟能详。世界太大了,千万不要低估老师。我们国家发展太快,文化素养提升得太快。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比当年,有几个不是高等院校毕业,在文史哲这一块摸爬滚打多年?你说哪句是村上春树写的,人转头怼过去一个,巧了,村上春树的树我全看过,偏偏没有你写的那一句。你讲了一个马尔克斯的故事,人转头给你怼一个,巧了,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马尔克斯,难道我们认识的不是同一个人? 平时考试倒也罢了,顶多扣点分。那万一是高考呢?你怎么知道你的阅卷老师是长于哪
3、个领域呢?风险太大,收益太小顶多了也就那么三两分的事。 讲完利益,现在我们可以踩上道德高地说这件事了。 同样也不能做,弄虚作假骗分,和欺诈无异,和作弊无异。不过是比直接作弊发现的概率稍小一些罢了。 如果说你写一些“唐太宗派郑和下西洋,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泡”之类,顶多算记得不牢,张冠李戴。 但是如果你要写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爱迪生7岁帮人动阑尾手术;飞船上肉眼看长城;鲁迅劝年轻人少上网,那就是蔫坏了,是不厚道。 这会是一个道德问题。今日能解释说作假是为了混两个分,多年以后就能托辞欺骗也不过是为混口饭吃。听起来,后者仿佛比前者还要来得更加紧迫。 大学的新闻系是不敢要这样学生的,怕毕业了去做虚假新闻;好
4、学校的历史系是不敢要的,怕多年后的史书再也没法读;好学校的农科是不敢要的,怕小麦亩产两万八 2.明确的目的性 0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题干在此: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
5、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有个学生用的例子,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多美的故事。但他试图写唐玄宗当时没办法,只能让杨玉环死去,来证明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就完蛋了。怎么联系得上呢?联系不上,目的含糊而不明确。 论据是你论证论点的根据,是需要为论点服务的。如果和论点不一致,或者侧重点有所偏离,不但会丧失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 除此,对于一些内含丰富的材料,它背后的成因往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运用的时候需要仔细斟酌,这就是个需要动脑的活啦。你需要思考这个大事件,大人物之中,和你论点能够匹配上的细枝末节,把它摘取出来,成为你文章的有力支撑。 3.选择的
6、典型性 事实论据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 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宜记叙抒情,但不宜议论说理。因为它往往不具备代表性。比方说论述“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而我还在好好念书。”这样的事例,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缺乏说服力,论辩性不强。 缺少共性,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事情,作为论据是不当的,会让你的论点站不住脚。 而同时,你所选取的材料,务必是逻辑链清晰而简练的,你只需要交代清楚梗概就好,突出能证明你观点的那一个部分,而不需要讲述太多细节。 举个大腿的例子: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
7、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未有天才之前 你就猜是谁写的吧,论述得这样有简练而有条理。老故事,硬是被讲出了耳目一新的解读方法。 答,鲁迅。 4.一些漂亮的案例示范 大约是三个点:大材小用,说的是选取大事件中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小材大
8、用,说的是选取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闪光;选常人未见的视角,这个就纯粹是个技巧和脑力活了,如上面举的未有天才之前。再说一经典的案例,是贾谊。就是那个“屈贾谊于长沙”的贾谊,那个写过秦论的贾谊。西汉大名士,才华横竖都溢,做得了政论,玩得了文学,留下了很多骚体佳作。又恰巧,贾谊有着非常丰富的被贬经历,所以后人写了很多关于他的文章,但主题要么是说他有才华,要么就是叹他被贬的事。上至司马迁李白,下至鲁迅毛泽东,都写过。 但以我看,还是李商隐写得最妙,是那一篇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前三句,都是平淡的叙事,和别人的写法无异,讲贾谊有才华嘛。但到后一句,就厉害了,他说: “不问
9、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找贾谊,畅谈到深夜,不问国事民生,问的全都是鬼神之事。这可比怀才不遇,被贬长沙可憋屈多啦。这么地写,实在是高。 优秀作文的示例供参考 材料: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感慨:“唉,真是没空看书啊!”节假日,在北京的书城,人山人海,人们把看书、逛书城作为一种时尚的消遣。地上坐着的是人,书架旁倚靠的是人,楼梯两侧站立着的还是人。今年元旦北京的书籍销售量惊人地上升,特别是以往是教辅类书籍遥遥挂帅,而今年则是以文化类书籍一路领跑。根据以上的材料,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范文: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涵着无尽的智慧,奔腾着弄潮的畅想,书
10、海无涯。人生无书,则如干涸江流,如枯裂田亩,黯然失色。人生不可无书。 书,使人拓宽视野。“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如是说。翻开黄仁宇的历史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对悠悠中国史,原来还有这样的问题值得探讨,原来看待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历来被视为彻底的亡国昏君的杨广,在关于其隋炀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观的分析。我看见他华美文笔,看见他胸襟不凡;见其少为元帅平定江南;亦见其最终逃避现实,众叛亲离。拍案叫绝的,不仅是黄仁宇对于历史人物进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开阔的“大中国历史”的视野。将隋视为第二帝国的开端,关注其以自耕农为社会模式兴起,关注其以
11、管理中层虚弱架构衰弱。书,愈读愈感到眼界的开阔与内心的充实,愈读愈感到需要思考与解答的愈多。 书,教人修养身心。一页心香,掩卷沉思,读书让心灵得到涵养,读书让头脑得到点拨,读书让眼神更为坚定。读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明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孙犁“诗体小说”,心弦为荷花淀的村民,为阜平山地的农民而震动。那朴实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艰辛的幸福的强烈感染沁人心脾。读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人性的坚毅与执著给心以勇气。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 书,为人指明前程。当人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翻开书常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书中
12、,听先哲语重心长,与智者促膝而谈。读爱因斯坦我的信仰,铭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这句话,烟涛微茫的前方仿佛又清晰了几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启发蒙昧,拓宽视野,驱赶黑暗。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应是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孤寂时,与伏尔泰一同体会“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仿佛觉得我们找到一个朋友;当再读这本书时,仿佛又与老友重逢”。忏悔时,与雨果共同感受“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迷茫时,与培根共同探讨“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与书相约,生命无限充实;与书相约,社会百家争鸣;与书相约,人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