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
2、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哂之 哂:微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C.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能够D.风乎舞雩,咏而归 咏:唱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非曰能之,愿学焉B.亦各
3、言其志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轻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发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
4、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了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言辞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事务让给诸君子来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 【参考答案】1.C(能:胜任、能做到。)2.B(A项,代词,指小国/代词,这些事。B项,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C项,动词,赞成/语气词,表疑问。D项,动词,治理/动词,成为。)3.D(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公西华不自
5、诩能治理国家,而是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4.(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2)(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同。”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6、。”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7、。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D.则王许之乎 许:认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
8、一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孟子启发式地解决了齐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齐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
9、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齐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类比说理的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译文: 【参考答案】1.B(王:动词,统一天下。)2.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代词,它们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3.C“他人有心,予付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
10、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4.(1)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11、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 :劈、击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C.而刀刃若新发于
12、硎 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C.课文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13、地矣!译文: 【参考答案】1.D(盖:同“盍”,何、怎么。)2.B(A项,介词,替、给/介词,由于,因为。B项,均为介词,凭、用。C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相当于“于”,比/介词,相当于“于”,对。)3.C(文章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无中生有。)4.(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牛),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刀刃的移动一定有余地啊!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1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15、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 执事:执管事情的人B.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界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以大易小,甚善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夜缒而出,见秦伯 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临危受命,最后
16、,他义无反顾地去游说秦师。C.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D.烛之武退秦师后,子犯建议攻打郑国,顿时关系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的大道理,最后退兵离开郑国。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参考答案】1.A(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2.B(A项,连词,因为/介词,用、拿。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自己的/表商量语气,还是。)3.D(“子犯建议攻打郑国”说法错误,应该是子犯
17、建议攻打秦国。)4.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郑国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鸿 门 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1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9、?”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新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日:“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沛公安在?”良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0、,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目:“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 让:责备B.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
21、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B.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C.“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译文: 【参考答案】1.D(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2.B(B项均为副词,趁机。A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代词,它们,白璧与玉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介词,替/介词,向、对。)3.C(项羽并未察觉刘邦要逃跑。)4.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