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直接打印].doc

上传人(卖家):simapengtu 文档编号:300811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直接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直接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直接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考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个体生活环境就是细胞生活环境,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组成及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几种细胞的内环境: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注: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消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2、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温度:37左右,会因年龄、性别不同、一天中不同时间而存在微小差异。6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 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自身调节功能障碍)7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8组织水肿形成原因:淋巴

3、管堵塞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营养不良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 树突 突起 轴突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纤维:由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构成2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反射弧 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向中枢组成及 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中,对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功能 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

4、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判断方法:神经节在传入神经上突触方向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K外流,外正内负,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a+内流,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形成: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特点:双向性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含神

5、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导至突触小体产生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特点:存在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传递。考点: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排尿反射2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大

6、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区:不会写,区:看不懂,区:不会说,区:听不懂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1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3激素:由内分沁腺分泌的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4一些常见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生长激素:(蛋白质)促生长发育,幼年不足:侏儒症甲状腺激素:(可口服)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幼年不足:呆小症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蛋白质)降低血糖,不足:糖尿病胰

7、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升血糖性激素:(睾丸、卵巢,固醇)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5分级调节:下丘脑能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激素6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的工作。 意义:维持机体稳态 典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因具有相应的受体)考点:血糖平衡及调节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2血糖来源:食物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3血糖去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4血糖平衡的调节:5血糖平衡的意义: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维持内环境稳态。考点:神

8、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蝇枢低温环境的调节高温环境的调节2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点59: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工合成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2动物阉割,育肥提高产量考点6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已,以维持内环境平衡和稳态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2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特点:先天性(人人生来就有的);广泛性(不针对某一具体病原体)物质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

9、溶菌酶)、吞噬细胞3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性(出生后逐渐形成的);针对性(通常只能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物质基础 免疫器官,如:骨髓(产生)、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贮存)等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5抗体:本质 :球蛋白 分布: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功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抗原 6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7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如:细菌外毒

10、素、病毒)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8.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如:胞内寄生菌、病毒)9第二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免疫反应更快、更强,产生的抗体更多。10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识别并杀死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1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如:花粉过敏,青霉素过敏(过于强大)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过于强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过弱)12免疫学的应用免

11、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考点6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机理: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使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功能。2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考点5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推论:单侧光照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

12、,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2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31914年,拜尔实验 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刺激在 下端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1928年,温特实验 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物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519311946年,郭葛实验:从尿液和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6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主要是细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生

13、长素的分布:主要在生长旺盛的部分。3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 横向运输(非极性运输):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含义: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理解: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 芽 茎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2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

14、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方法:去除顶芽根的向地性:因重力作用,生长素向下运输,根对生长素特敏感,近地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导致根向地生长。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无籽蕃茄)防止落花落果四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

15、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利:催熟;赤霉素:芦苇纤维增长;青鲜素:抑制发芽考点77: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提出问题:2、4D促进柳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2作出假设:2、4D促进柳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左右3设计实验:原理: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材料:柳条100根(具23芽),2、4D 步骤:将2、4D配制成10-12mol/L、10-11mol/L、10-10mol/L、10-9mol/L、10-8mol/L的具一定浓度梯度的溶液并编号为ABCDE,将柳条平均随机分成5组将柳条分别浸泡在五种溶液中10小时后插入沙

16、土中每天取出测量生根的长度(或数量)记录在表格中,连续观察5天。4注意:本实验需做预实验考点66: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特点: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b、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或死亡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种群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17、迁入率迁出率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不可忽视的因素年龄组成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增长型 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 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 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研究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性别比例,使雌虫不能交配。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注意点:随机取样,如: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一般为m2,压线时取相邻两边及顶点标志重捕法:

18、适用范围:运动能力强的动物计算方法:n:m(全体数:标志数=重捕数:重捕中标志数)条件:a、个体分布均匀,b、调查时未迁入或迁出,c、无新生和死亡4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散乱分布、集中分布考点67: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1种群的数量变化“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数学公式模型:Nt=N0t(N0种群起始数量,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曲线:典例:细菌的繁殖、澳大利亚的野兔2种群的数量变化“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生存斗争加剧。实例:在一定体积的容器内加入一定营养物质,培养一定数量的大草履虫。

1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曲线:ab:表示适应环境,bd:呈指数增长,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应用:当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或人工林的砍伐(图中C点) 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时,种群增长率增大保护珍贵动物时,注意值,即在保护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他们的环境容纳量。消灭害虫时,注意值,消灭种群数量(b点)的同时还要减小环境容纳量。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和变化包括

20、:增长、波动、稳定、下降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考点7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提出问题: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作出假设: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是呈S型曲线增长3设计实验:原理: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培养液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影响,在有限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 材料: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步骤: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加入试管中,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21、;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每天取样计数,记录在表格中计算出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作出曲线。4注意:对于压线时取相邻两边及顶点;每次取样前应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计数前应先稀释。取样时应多次取样,计算平均值。考点68: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演替。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4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举例:根瘤菌,白蚁,地衣等,特点:“同生共死”数量关系(图甲)能量

22、关系(图A)寄生:定义: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 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举例:蛔虫,绦虫、虱子、蚤,蚊子,菟丝子、噬菌体特点: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对寄主有利。能量关系(图B)竞争: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举例: 羊和牛(图丙)大小草履虫(图乙)特点:“你死我活”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数量关系(图乙丙)能量关系(图C)捕食定义: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举例: 狼和羊、羊和草特点:此长彼消,具滞后现象,呈异步动态平衡。数量关系(图丁)能量关系(图D)5群落的空间结构定义: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现象

23、。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垂直结构定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特点:a、植物分层分布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b、动物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受植物分层制约;c、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温度制约。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6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事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

24、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事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阶段: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考点70: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范围:可小(一滴水)可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

25、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网)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能量(阳光、热能)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地位:必不可少成分生产者:成分: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地位:必不可少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成分: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细菌。(病毒)草履虫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地位:非必需成分分解者:成分:异养生物,营腐生生物的细菌及真菌,及少数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作用:能将动植物尸

26、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地位:必不可少成分注: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生产者及分解者3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营养级: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相差一级。食物链草 蝗虫 食虫鸟 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类群植物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同化类型自养异养异养异养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结构。形成原因: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27、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28、鹰 考点7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网)能量传递的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最终散失的形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每种成分能量的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该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分解者: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未利用随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生产者的能量

29、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情况3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要贵),5能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6数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反例: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树虫鸟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桑基鱼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清除鱼塘中

30、的黑鱼。)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点:范围:生物圈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特点:全球性、反复性、循环性循环2碳循环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中:CO2(主要)和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有机物循环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3碳循环平衡失

31、调与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生产者减少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大气中CO2增多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性气温升高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考点7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来自环境或生物的光、声等。如:蜘蛛网的振动化学信息:来自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碱、动物性外激素行为信息:来自动物的特殊行为。如:孔雀开屏、蜜蜂跳舞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调

32、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是反复循环的;能量流动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状态,是双向的考点7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完善的

33、营养结构和自身的净化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遭到破坏。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2稳定性的类型: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关系:呈负相关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

34、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考点79: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1原理:在有限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2要求:生态缸必须透明且密封保证光照并防止外界因素干扰不宜太大,放在散射光下,不要移动防止温度升高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的消耗投放生物生活能力要强,成分要全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设置对照组(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见光与否等)考点7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表现:人均耕地减少、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植被破坏等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和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农业。考点7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考点7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三种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人教版 >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提纲[直接打印].doc)为本站会员(simapengt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