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研究课 (四 ) 证明 3方法 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 全国卷 5 年命题分析 考点 考查频度 考查角度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5年 6考 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证明问题 03 02 01 题型一 分析法 题型三 反证法 题型二 综合法 目 录 04 课堂真题集中演练 05 高考达标检测 06 阶段滚动检测 分析法 典例 已知非零向量 a , b ,且 a b ,求证: | a | | b | a b | 2 . 证明 a b ? a b 0 ,要证| a | | b | a b | 2 . 只需证 | a | | b | 2 | a b |, 只需证 | a |2 2| a | b | |
2、 b |2 2( a2 2 a b b2) , 只需证 | a |2 2| a | b | | b |2 2 a2 2 b2, 只需证 | a |2 | b |2 2| a | b | 0 ,即 (| a | | b |)2 0 , 上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得证 方法技巧 分析法证明问题的思路与适用范围 (1) 分析法的思路: “ 执果索因 ” ,逐步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从 “ 未知 ” 看 “ 需知 ” ,逐步靠拢 “ 已知 ” 或本身已经成立的定理、性质或已经证明成立的结论等,通常采用 “ 要证 只需证 已知 ” 的格式,在表达中要注意叙述形式的规范性 (2) 分析法证明问题的适用范
3、围: 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特别是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常考虑用分析法 即时演练 已知 AB C 的三个内角 A , B , C 成等差数列, A , B , C 的对边分别为 a , b , c . 求证:1a b1b c3a b c. 证明: 要证1a b1b c3a b c, 即证a b ca ba b cb c 3 也就是ca bab c 1 , 只需证 c ( b c ) a ( a b ) ( a b )( b c ) , 需证 c2 a2 ac b2, 又 ABC 的三内角 A , B , C
4、 成等差数列,故 B 60 , 由余弦定理,得 b2 c2 a2 2 ac c os 60 , 即 b2 c2 a2 ac ,故 c2 a2 ac b2成立 于是原等式成立 . 综合法 综合法证明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也是必考问题之一通常在解答题中出现 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 1) 立体几何证明题; ( 2) 数列证明题; ( 3) 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结合的证明题 角度一:立体几何证明题 1. 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 D , E , F 分别 为棱 PC , AC , AB 的中点已知 PA AC , PA 6 , BC 8 , DF 5. 求证: (1) 直线 PA 平面 D
5、EF ; (2) 平面 B DE 平面 A B C . 证明: ( 1) 因为 D , E 分别为棱 PC , AC 的中点,所以 DE PA . 又因为 PA ? 平面 D E F , DE ? 平面 D EF , 所以直线 PA 平面 D E F . (2) 因为 D , E , F 分别为棱 PC , AC , AB 的中点, PA 6 ,BC 8 , 所以 DE PA , EF BC , DE 12PA 3 , EF 12BC 4. 又因为 DF 5 ,故 DF2 DE2 EF2, 所以 DEF 90 ,即 DE EF . 又 PA AC , DE PA ,所以 DE AC . 因为
6、AC EF E , AC ? 平面 A B C , EF ? 平面 ABC , 所以 DE 平面 A B C . 又 DE ? 平面 B DE ,所以平面 B DE 平面 ABC . 角度二:数列证明题 2 已知函数 f ( x ) 满足 f ( x y ) f ( x ) f ( y ) 且 f ( 1) 12. ( 1) 当 n N*时,求 f ( n ) 的表达式; ( 2) 设 a n n f ( n ) , n N*,求证: a 1 a 2 a 3 ? a n 2. 解: ( 1) 因为函数 f ( x ) 满足 f ( x y ) f ( x ) f ( y ) , 所以令 y 1 ,得 f ( x 1) f ( x ) f ( 1) , 所以 f ( n 1) f ( n ) f ( 1) 又因为 f ( 1) 12,所以f ? n 1 ?f ? n ?12, 所以 f ( n ) ?12n(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