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辛弃疾南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荣归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词风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
2、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情境 不同的称呼代表着对他人的不同不同的称呼代表着对他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古时直呼其名,多为上态度和情感:古时直呼其名,多为上对下、尊对卑;称人字是对下、尊对卑;称人字是“表其德行表其德行”,含有尊敬、客气之意;称小名则或表含有尊敬、客气之意;称小名则或表亲切或表轻蔑、不屑;对于皇帝,称亲切或表轻蔑、不屑;对于皇帝,称其年号,则可以从年号窥见其为政行其年号,则可以从年号窥见其为政行为及得失为及得失孙权 孙仲谋(字)刘裕寄奴(小名)刘义隆元嘉(年号)拓跋焘佛狸(小名)任务一:找出主要典故主人公及
3、作者所用称呼。廉颇廉颇(全名)任务二:自主探究,思考称呼变化的原因与情感。人物人物原因原因情感情感目的目的孙权(字孙仲谋)刘裕(小名寄奴)刘义隆(年号元嘉)拓跋焘(小名佛狸)廉颇(全名)敬佩:敬佩:京口建京口建都,力拒曹操都,力拒曹操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惆怅惆怅称呼原因情感目的孙权(字孙仲谋)刘裕(小名寄奴)刘义隆(年号元嘉)拓跋焘(小名佛狸)廉颇(全名)敬佩:敬佩:京口建京口建都,力拒曹操都,力拒曹操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亲近:亲近:京口起京口起家,建功立业家,建功立业耻辱:耻辱:百姓忘百姓忘耻,异族称主耻,异族称主不屑:不屑:草草北草草北伐,仓皇而归伐,仓皇而归自比自比|自况自
4、况惆怅惆怅伤感伤感轻蔑轻蔑愤恨愤恨怀念怀念希望统治者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切勿草草北伐告诫南宋朝廷勿忘收复失地老当益壮却壮志难酬老当益壮却壮志难酬的的绝望、悲愤绝望、悲愤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小结.沉郁顿挫、悲壮苍凉刘裕 刘裕第一次北伐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最后刘裕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第二次北伐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
5、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最终从洛阳打到了西安。刘裕 两次北伐的战略意义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尽入南朝版图,“七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元嘉之战 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曾乘刘裕去世大举南侵,夺取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故宋文帝刘义隆自即位以来便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元嘉七年(430年
6、)三月,文帝以到彦之为主帅北伐,一度夺回洛阳、虎牢、碻磝、滑台四镇。但至元嘉八年(431年)二月,滑台等地重新失陷,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柳元景、薛安都的西路军虽然破魏洛州守军,曾一度收复陕城和潼关。但王玄谟为前锋的东路军被魏太武帝击败。魏军一路攻入刘宋统治区的腹地,经刘宋的历城、东阳、彭城、寿阳、盱眙等军事重镇,大多在城外野战,若遇坚城则绕背而去,继续南下。最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这些北魏远征军同日临江,并砍伐木材,一度威胁要渡过长江。后来,拓跋焘得知后方的刘宋彭城守军准备断其归路,只好撤军北归。此役过后,刘宋因为江北六州饱受战乱而国力大损,被北宋司马光评价为:“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小结.沉郁顿挫、悲壮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