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姚鼐登泰山记登泰山记五岳“五岳之首五岳之首”“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世界人类文明遗产”泰山:泰山:记记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和态度。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
2、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
3、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师承刘大櫆,上溯方苞。他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倡导”义理义理、考据考据、辞章辞章”三者合一。“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姚鼐复秦小岘书义理考据辞章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求名理的学问。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和说明。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
4、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听读课文听读课文1.思考:2.总结各段内容3.本文行文思路总结各段内容1.地理位置2.登山经过3.泰山日出4.人文景观5.自然景观文化常识:关于文化常识:关于“阴阴”和和“阳阳”口诀: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淮阴淮阴(淮河之南)汉阴汉阴(汉江之南)衡阳衡阳(南岳衡山之南)湘阴湘阴(湘江之南)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是怎样写的?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作者采用由“面面”到到
5、“线线”再到再到“点点”的写法: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日观峰的位置,这是峰的位置,这是“点点”。这个这个“点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思考思考乘:限:磴:循:崖限:几:趁,这里有趁,这里有“冒着冒着”的意思的意思界限,这里指城墙界限,这里指城墙石级石级顺着顺着 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几乎几乎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
6、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负:烛:居:背背照照停着停着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二段京师京师泰安泰安南麓南麓中谷中谷中岭中岭(天门天门)西谷西谷山巅山巅乘、历、穿、越乘、历、穿、越由由循循越越复循复循遂至遂至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2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2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由南麓由南麓入中谷入中谷道少半道少半越中岭越中岭循西谷循西谷至山巅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
7、,点明游览的时间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登山路线:登山路线:3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作者用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写出从曲折的
8、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俯视“半山居雾半山居雾若带然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
9、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负”“”“居居”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1、解释下列词语晦:五鼓:极天:采:绛皓驳:偻:阴历每月的末一天阴历每月
10、的末一天 五更五更 天边天边同同“彩彩”大红、白、大红、白、杂色。杂色。驼背驼背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研读第三段研读第三段有关的古文化知识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朔、晦、望与既望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24分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钟。晚七
11、点起更,晚上7 7时至时至9 9时为一更,时为一更,9 9时至时至1111时为二更,时为二更,1111时时至至1 1时为三更(即时为三更(即“子时子时”),午夜),午夜1 1时至时至3 3时为四更,后半夜时为四更,后半夜3 3时时至至5 5时为五更,时为五更,“五鼓五鼓”相当于五点钟。相当于五点钟。朱砂朱砂绛红绛红朱砂朱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而皆若偻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色彩点染色彩点染绚丽壮美绚丽壮美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
12、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思考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行宫:漫:失: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所磨灭磨灭缺失缺失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研读第四段研读第四段2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思考思考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好处: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1、解释下列词语圜:罅:同同“圆
13、圆”裂缝裂缝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研读第五、六段研读第五、六段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思考思考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作者游泰山后的作者游泰山后的总体印象:总体印象:1.泰山苍劲峻峭2.泰山之冬的静美第六自然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思考:姚鼐是按照什么顺序书写游记的呢?以时间、游踪为序以时间、游踪为序思考:对于写景记游的内容,作者如何安排主次?明确:如“苍山负雪图”和“泰山日出图”是着重描绘,而岱祠、碧霞元君
14、祠、古石刻以及山顶风貌则一笔带过。这些特点使全文有条不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辞章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拟人比喻,形象生动。遣词造句精妙传神,巧用动词,言简意深。叙述语言有条不紊,布局谋篇,详略得当。言有序言有序雅洁有序辞文雅、简洁辞文雅、简洁王达敏:“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义理 登览泰山之壮美,理当心情激荡,当时大雪满山而姚鼐却异常云淡风轻,多少“行路难”都化作了波澜不惊。尽管这表现了姚鼐处世性格的坚强、洒脱,但是姚鼐从泰山中汲取到的内容却与他人不同。“登泰山而小天下”孔
15、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志在天下的远大抱负志在天下的远大抱负为理想隐忍的生死取向为理想隐忍的生死取向宋明理学发挥了儒家思想,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圆融;生活经历的苦难并不重要,而要超越苦难,无动于心,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宁静、充实和快乐。在理学家表现山水风景的诗文中,那种充盈天地的自足精神和淡定、洒脱的精神境界尤其突出。登泰山记中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正是登泰山
16、记所表达的“义理”。反映在文字上:客观、冷峭、拙涩、凝练客观、冷峭、拙涩、凝练考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治学传统。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姚鼐泰山道里记序叹惜天下地理名物的讹误,强调实地考察 严谨求实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体现了姚鼐“考据考据”的创作思想?“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之著来结合自身实地考察。在登泰山记中,姚鼐表述自泰山南麓登山的历程,介绍登山路径,交代地名;结尾处涉及了古代遗迹等,不露痕迹地随文加入考据。这些文字都是他的观点、精神的反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都涉及切实的调查研究。对地理知识、地理勘察的浓厚兴趣对泰山地理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在登泰山记里很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脚丈量土地,以笔记录风景其级七千七千有余/日上,正赤如丹丹绛绛皓驳色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登泰山记三者兼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