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过洞庭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2、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
2、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其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解诗题,知作者 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背景透视念奴娇念奴娇过洞庭过洞庭 洞庭洞庭/青草,近青草,
3、近/中秋,更无中秋,更无/一点一点/风色。玉鉴风色。玉鉴/琼田琼田/三万顷,着我三万顷,着我/扁舟扁舟/一叶。素月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分辉,明河/共共影,表里影,表里/俱俱/澄澈。悠然澄澈。悠然/心会,妙处心会,妙处/难与难与/君说。君说。应念应念/岭海岭海/经年,孤光经年,孤光/自照,肝肺自照,肝肺/皆皆/冰雪冰雪。短发。短发/萧骚萧骚/襟袖冷,稳泛襟袖冷,稳泛/沧浪沧浪/空阔。尽挹空阔。尽挹/西江,西江,细斟细斟/北斗,万象北斗,万象/为为/宾客。扣舷宾客。扣舷/独啸,不知独啸,不知/今夕今夕/何夕!何夕!读诗会意读诗会意尽挹 y 澄澈chng ch 细斟zhn 萧骚so 玉鉴琼田qin
4、g(1)风色:风势。(2)琼:美玉。(3)着:附着。(4)扁舟:小船。(5)素月:洁白的月亮。(6)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7)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8)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表一作“岭海”。经年,经过一年。抓字眼,明诗意(9)孤光:指月光。(10)肝胆:一作“肝肺”。(11)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13)泛沧:青苍色的水。(12)挹(y):舀。挹一作“吸”。(13)万象:万物。(14)扣:敲击。扣一作“叩”。(15)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
5、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一年来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沉稳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
6、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静态之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多诵读,悟诗情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化用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7、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静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比喻比喻以玉比喻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清澈透明之美之美夸张夸张三万顷极言湖面之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广对比对比【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空间上: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 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
8、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素 月 分 辉,明 河 共 影,表 里 俱 澄 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思考】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联系上阕,简要分析。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
9、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如今被免职了,官场的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与冷落之感。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
10、,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啸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轻松,很有余味。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洞庭湖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上下片分别写什么?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点明主旨的语句是哪句?表里俱澄澈澄澈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首词写了什么?念奴娇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
11、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艺术赏析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9/6/2022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9/6
12、/2022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9/6/2022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
13、有相通之处。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
14、,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拓展阅读“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
15、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