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3510256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0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孟子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积累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现象3、深入鉴赏论证思路、深入鉴赏论证思路 及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特色及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特色 这是孟子七篇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虽然形式上全属对话,实际上却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论文。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即行仁政、“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辩、善譬的语言艺术和纵橫捭阖的文章气势,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兹举其要者予以鉴赏。一、高屋建瓴,片言居要。战国时代,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于是就出现“争

2、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之父威王曾两次大败魏军(一为前353,于桂陵;一为前341,于马陵),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誉(邹忌讽齐王纳谏)。宣王本人也曾攻破燕国都城(前314),威震诸侯;并且继承其父威王遗业,在稷下(齐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地区)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宣王野心勃勃,很想凭武力称霸中原,所以劈头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其用心至为明显。但是孟子是极端鄙视霸道的,曾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他从

3、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意在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提倡仁爱,提倡礼义,借以缓和矛盾,发展生产,从而达到天下统一、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也表现出孟子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的深切同情。现在面对宣王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桓文之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在论语和孟子两书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而是不愿讲,不屑讲;可是如果直接这样回答,那么谈话就无法再进行下去,而孟子要想说服宣王行王道的意图更是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一方面保持他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用“求同”的战术,设法把对方引人自己所要劝说的范围之内。

4、他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的话,就轻轻把宣王的问题推掉;接着又用“无以,则王乎”一语,把问题拉到自己铺设的轨道上来:真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尽管宣王对王道并不热心,可是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也就是说,希图能够统一天下,而行王道可以不战而统一天下,这“统天下”,正是孟子所要“求”的“同”;宣王也想听听,于是又有“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再问。孟子及时抓住这个机会,用极其明确、斩钉截铁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以此作为全篇立论的总纲,真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二、因势利导,层层紧逼。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

5、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孟子深知宣王虽然颇有兴趣地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是实际上宣王非但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连“保民”的念头过去也根本没有动过。因此,如果在这时就直接向宣王宣传“保民”的做法,是根本没有基础的。在论辩上就不能求速胜(欲速则不达),而应采用因势利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欲擒故纵、步步紧逼、穷追不舍的方法,以求全胜。请看文中四大论辩回合的表现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谁都知道,善于发掘对方的长处,也就容易讨得对方的欢心。在这一回合中,孟子抓住“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抓住宣王说过“吾不忍其觳觫”这句话,大做其文章,先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而此心正是能“

6、保民而王”的基础。但孟子并不满足于自己来下结论,于是又借“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这一误解,并特意强调“以小易大”,让宣王陷入窘境。这时“王笑曰”的“笑”,乃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我解嘲的笑。接着孟子代为辩解,帮他摆脱困境,肯定“是乃仁术”,并且说不光你宣王是这样,君子也都是这样。这就使得宣王十分高兴,把孟子看成是“深知我心”的人。经过这样一擒一纵,孟子不仅向宣王宣传了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的道理,而且博得了宣王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其次,解决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宣王被孟子说动了,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忍之心“合于王”的道理,说明他的思

7、想基础仍很薄弱,他的思想矛盾还是没有解决。如果这时就直接告以“老吾老”“幼吾幼”的推恩方法,那只能是一种生硬的灌输,效果肯定不佳。必须首先解决他思想上的矛盾,使他明确意识到自己完全能够做到“保民而王”,目前之所以未能做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于是孟子连续用了三个贴切生动的比喻,由小及大,由此及彼,让宣王自己开动脑筋,既作出了否定判断,又提出了问题;然后亮出主旨:“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即不能“推恩”。因为按照儒家说法,仁爱是有等级的,先“亲亲”,后“仁民”最后才是“爱物”。现在宣王既能“爱物”,那理应能够“仁民”了。这样,就打消了宣王的畏难情绪,调动了他行王道的勇气。在这基础上再正面说

8、理,应该如何推恩,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猛省。至此,宣王除了默认之外,已无话可说,孟子又取得第二回合的胜利。再次,排除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孟子深知此时的宣王,虽然理性上已不得不承认王道学说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灵魂深处还存在以战图霸、凭武力统一天下的幻想,而这是行王道的巨大障碍。“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因此,孟子主动挑起第三回合的论辩,以便把问题讲深讲透,将障碍排除。这里,孟子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避免一上来就正面强攻,直接点穿。他故作不知,反复设问,旁敲侧击,先逼出宣王自己说“将以求吾所大欲”,再逼出宣王自己说“吾不为是也

9、”,在这基础上,才以排山倒海、不容申辩的气势,连用“辟土地,朝秦楚”等四个排比短语,揭示了宣王“大欲”的实质:紧跟着,用“缘木求鱼”作喻,点出图霸根本不可能实现,让宣王死了这条心。但宣王还是不死心,认为孟子言过其实。孟子干脆乘胜追击,强调指岀“缘木求鱼”,只是徒劳无功,而以武力图霸,将招惹灾祸。为使宣王心服,再用邹与楚战”作喻,点明胜负、强弱之理。至此,宣王也不得不承认孟子所说是完全正确的。破了以后就得立,最后孟子又用一连串排比句从正面为宣王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打中了宣王好大喜功之心,宣王不得不为之心折,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示愿意试行“王道”。通过

10、的论辩,孟子才完全取得胜利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在宣王虚心求教、愿意试行的基础上,孟子这才拿出他的一整套施政纲领来。这个纲领的要点有二:一是“制(规定)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教”(教民)。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即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在孟子看来,除土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没法讲求仁义(与管子牧民所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意有相近之处)。这里虽然存在着封建士大夫鄙视劳动人民的不正确成分,但是这一看法,已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在当时应该说是一

11、种进步的观点。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王天下的关键在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摈弃武力征战,重视富民、教民。真好比一路斩关夺隘,最终直捣黄龙,值得认真体会学习。孟子有点儿“坏”,喜欢给人下套,领着人兜圈子,让人一不 小心就会儿着了他的道儿。齐宣王着他的道儿可不止一次呢。除了本文,再如:孟子问:你的某个臣子要出游出国,就把他的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看,回来却发现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那么该怎样对待这个朋友呢?身处事外的齐宣王说,与此人断交。是啊,这么不守信用得人不值得做朋友。可齐宣王哪里知道这是孟子在下套儿

12、呢。孟子接着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属官,怎么办呢?为官就应该克尽职守,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国之君的齐宣王也不 喜欢这样的臣子,回答说:罢免他。多么好的齐王啊,做人坚持守信,做事坚持尽职。弯子绕够了,砖头抛出来了,不过没引出玉来,板砖直接拍向了齐宣王:“整个国家没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 呢?”至此齐宣王才如梦初醒,原来孟子在这里等着他呢。齐宣王 被引到了“彀”中,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三、比喻精当,气势磅礴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多数善于运用寓言、比喻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而孟子的文章尤为突出。汉代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是颇有道理的。本文多处运用

13、比喻来说理,在第2部分的论述中已有涉及,现再举几例。如“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这个问题要想正面回答是很困难的,但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两个夸张性比喻,就把“不为”与“不能”的区别一下子端在对方面前。又如用“天下可运于掌”比喻懂得推恩,天下就很容易治理,真是简练鲜明之至!再如,用武力争霸天下的困难与危害,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孟子用了“缘木求鱼”“邹与楚战”两喻,就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更妙的是“邹与楚战”一喻,让宣王自己先得出“楚人胜”的结论,这样,宣王企图“以一服八”的谬误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论辩、说理,就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特别

14、是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极尽铺排之能事,读来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此外,如“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的反复逼问(前一问偏于疑,偏于责,后一问则偏于启发与期望),“盖亦反其本矣”“则盍反其本矣”的两次呼告,都如见其色,如闻其声,语意关切,令人心动。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曾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欣赏孟子的文章,对韩愈这句话,就会体会得具体而深刻了。技巧通俗归结:(1)(1)掌握心理,因势利导。掌握心理,因势利导。(2)(2)结构严谨,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说理透辟。(3)(3)善用比喻,气势迫人。善用比喻,气势迫人。(4)(4)

15、运用对比,加強说理。运用对比,加強说理。(5)(5)善用善用修辞,修辞,增加文釆:增加文釆: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的政治理想 孟子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且能“推恩推恩”于百姓于百姓 其次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欲归附于之 再次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

16、,百姓有恒产,足温饱,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孟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良好愿孟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良好愿望,然而却与柏拉图的望,然而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一样,只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样一个“霸道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现的可能的。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的政治理想 游说后怎么样呢?游说后怎么样呢

17、?孟子的王道主张,最终还是封建统治者肯孟子的王道主张,最终还是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上,在战国列强纷争的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上,在战国列强纷争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孟子虽能言善辩,说得齐宣王口服心如此,所以孟子虽能言善辩,说得齐宣王口服心服,但事后宣王并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并付服,但事后宣王并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并付诸实施。孟子在齐国待了几年,诸实施。孟子在齐国待了几年,也曾多次企图说服宣王行王道,但始终不得也曾多次企图说服宣王行王道,但始终不得志,结果只能悻悻离去。志,结果只能悻悻离去。游说后怎么样呢

18、?游说后怎么样呢?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孟子所说的所说的“王道王道”和和“仁政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孟子是继承了是继承了孔子孔子的学说思想发展而成的学说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政治主张的。的。史记史记也曾记载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的事实。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