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基本信息】课 题:美术作品的创作教学模块: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目标】解决三大问题: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美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将对现实生活感悟和理解转化为搜集的素材进行美术创作(即艺术家的审美表达)。通过图像识读(观察和感受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并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特征,掌握美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审美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创作、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具与学具】教具:高清多媒体设备,教材配图。学具:笔记本,笔。【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情境导入:观察并对比分析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两件作品。问题驱动:这两件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如何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高度?引出基本问题: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出示课题:美术作品的创作深入教学1.对比分析(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检查)作品梅杜萨之筏愚公移山作者籍里柯徐悲鸿主题(题材)海难寓言故事创作形式西方油画写实 浪漫主义中国水墨与西方素描技法融合的写实技法 内容阴沉的天空下,海
3、浪汹涌,木筏上有近20位姿态各异的船员等。叩石垦壤的开山场景,几个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手持钉耙,蓄力待发;愚公、“妇孺”与运石场景。创作背景及核心主旨梅杜萨号触礁,海难人为酿造,当权者企图掩盖真相,激起公愤,作品还原历史,抗日最艰苦的年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呼唤真实,教育人民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战胜一切困难2.艺术源于生活问题情境: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他是如何搜集素材的?籍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源于什么事件?如何搜集素材?图像识读,思考问题并参与探究分析,体会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通过两幅作品的初步感知,理解两幅作品创作背景、核
4、心主旨不同,但都是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动机。生活中的情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境,譬如:人物、事件、景色、新闻故事、电影中类似的画面等,试图描述,艺术源于生活。培养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探究与发现: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田横五百士?他取材于哪里?表现了哪段情节?作品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主题(题材)寓言故事史记中的农民起义故事创作形式中国水墨与西方素描技法融合的写实技法 西方写实油画技法内容叩石垦壤的开山场景,几个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手持钉耙,蓄力待发;愚公、“妇孺”与运石场景。农民起义领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创作背景及核心主旨抗日最艰苦的年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日
5、战争的胜利。当时政局动荡,日寇在中国横行,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意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战胜一切困难。激发斗志,激发不屈精神。3.艺术高于生活问题情境:徐悲鸿愚公移山是如何表现移山的情景的?在构图、人物表现上有什么特点?梅杜萨之筏是如何再现海难事件的?构图、色彩、光线分别有什么特点?探究与发现:比较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谈一谈籍里柯为什么选择最终的构图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分成若干组,对两幅作品进行探究。小结:每个人物、每个风景的出处都源于生活的场景,同时运用绘画语言传达高于生活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任务驱动,在问题情境中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理解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即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总结教学 本课重点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