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洋务运动第二单元第 4 课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二单元第 5 课3戊戌变法第二单元第 6 课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第二单元第 7 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近代 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本 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
2、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理解 马 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知道康有为、粱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4.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 辛丑条约 的主要 内容,分析辛丑条约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剧的影响。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 历史人物,可概括为三个“两”,两个“一”,即两次近代化探索,两次列强侵 华战争,两大不平等条约,一次农民运动。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大致
3、情 况,掌握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危害及其对中国近代社 会的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 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四课,分别是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 潮、第 6 课“戊戌变法”和第 7 课“抗击八国联军”。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对“近代化”的理解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之一。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从单元主题上看,第4 课“洋务运动”和第 6 课“戊戌变法”属于“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4、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第 7 课“抗击八国联军”属于“民族危机的加剧”。本单元主要突出了“变局与应变”和“侵略与抗争”两组矛盾。这两组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关联,推进 19 世纪 60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三)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历史学习后,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影响、作用 等可以识别,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事物的认知 仍以感性为主,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难以掌握,特别是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相互联 系难以理解,所以识记部分的内容可先由学生自主完成
5、,然后教师检查、纠错;而那些 属于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内容,则需要老师的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和引导,才能达到相应的 教学目标。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叙述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事的基本进程,理解这些事件的内在关系。2.能准确说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通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影响,理解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表现。5.通过学习曾国藩、李鸿章、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 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悟近代
6、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救亡图存的奋斗精神。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4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4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每课时作业在10分钟左右。在课时学 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 体设计 30 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五、课时作业第 4 课洋务运动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
7、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废除科举制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工业近代化的标志。在洋务运动的内容中,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还有筹建海军。废 除科举制是 1905 年。故答案为 A。【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2.在某课堂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在危机之下,他们作出了挽救危局的尝试,从自强到求富,口号背后的实质仍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力图扶持将倾的封建制度大厦,但最终宣告破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左宗棠 林则徐 李鸿
8、章 魏源 曾国藩 洪秀全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19 世纪 6090 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故选 A。【设计意图】洋务运动的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通过本题的设计 可以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是因为()A.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B.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C.洋务运动抵制西方侵略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
9、【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联系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故选 B 项。近代海军属于军事领域,A 项不符合题意。抵制 西方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洋务运动的作用,C 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学习 西方技术、器物,D 项表述错误。【设计意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化首先是经济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4.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j。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
10、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C.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材料可判断出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故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设计意图】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基本
11、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一项基本技能。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5.175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 75%来自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赔款大量增加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D.经济结构变动【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导致清末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所占比重下降,故选 D。赔款增加、领土丧失和农业全面衰退都不是主要原因,故A、B、C 排除。【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清末外国资本的入侵和民
12、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本题旨在考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二、活动与探究:6.下表摘录于某校八(1)班学生手抄报洋务运动的部分内容:时间实业项目地点(区域)1880 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1881 年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天津-上海1881 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河北唐山)1882 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山东威海卫1885 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1888 年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威海卫)阅读表格,完成问题:(1)根据“实业项目”一栏中的信息,可以将其归纳为哪两个方面内容?(2)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洋
13、务派发展实业的根本目的。(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1)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教育)。(2)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富国强兵)(3)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此谓“有心栽花”,但随着甲午海战中北 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更岌岌可危。所以说“花 不成”。但是洋务派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和新式陆海军,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之先河;在
14、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资本侵略,所以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业分析】(1)电报、煤矿属于民用企业的相关内容,大沽船坞、海军基 地、陆军军官学校、舰队属于新式海陆军建设的相关内容。注意归纳的两方面要 与具体事例对应准确。(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是“自强”,创办民用工业是“求富”,以期“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3)本题通过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对洋务运 动的评价。首先要知道“有心栽花”的“花”是指“维护封建统治”;“无心插柳”的“柳”是指“近代化的发展”;其次,要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评价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设计意图】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15、自强”“求富”,为此而创办了军事工业和 民用企业。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 唯物主义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题的设计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素养。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其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A.B.C.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中,观察地图,可以判断出是旅顺战役地点,是黄海战役地点,是威海卫战役地点,是平壤战役地点,故选 C 项。【设计意图】读图是学史的必备技能。黄
16、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 洋务运动的破产。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空间观念”。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之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 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AB 发生在甲午中 日战争之前,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 ABD 不符合题意。故答 案为 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帝国 主义国家在中国抢占的各自的势力范围,知道德国抢占胶州湾,最早掀起了瓜分 中国
17、的狂潮。本题考查“时空观念”中的“时序观念”。3.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材料中的“亡国条约”是()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天津条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材料“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 C 项。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58 年瑷珲条
18、约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60 多万平方千 米,英国和俄国属于西方大国,A、B 两项不符合题意。1858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 两国签订天津条约,D 项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本题以吴玉章的一段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的识记和理解。属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范 畴。4.下图是 1895 年美国 PUCK 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中国地主阶级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B.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化C.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9、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B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地主阶级近代化的探索的开始,A 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 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学生需要掌握甲午战争的 过程和危害。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5.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划定“势力范围”,但是有一个列强来晚了,只好提出“门户开放
20、”政策,来分一杯羹,这个列强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 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列强侵华的又一方式,极大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之一。本题考查了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考查 的是“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
21、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 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 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百度百科材料二:甲午战后,列强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长城以北第 6 课戊戌变法作业时间:10 分钟法国广州湾两广和云南英国新界长江流域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 年以后,发生 了戊戌维新运动;5 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 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
22、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 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谈谈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观点。(4)依据材料一,二,三,为三则材料确定适合研究的主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2)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3)马关条约的签订
23、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作业分析】(1)依据材料一“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等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 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三“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明马关条约 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4)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
2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都是围绕 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设计的,所以适合研究三则材料的主题是甲午战争对中国 的影响。【设计意图】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一方面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重点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影响。本题旨在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一、单项选择题1.电影大刀王五以戊戌变法为历史背景,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他的好友是()A.康有为B.梁启超 C.谭嗣同D.杨深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以戊戌变法为历史背景”“
25、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可知,此人是谭嗣同。谭嗣同在戊戌政变时,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学生应系统掌握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时间、内容及结果影响,掌握戊戌变法领导人及其主要事迹。考查学生“历 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2.梁启超在 戊戌政变记 中写到:“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A.创办京师大学堂B.开放言论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的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
26、戌变法广开言论,允许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B 项符 合题意;AC 项是戊戌变法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内容,D 项是戊戌变法前的准备,AC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内容的知识,有一定难度。抓住信息“举 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是解题的关键,需理解这句话的 涵义,反映了戊戌变法广开言论,允许人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措施。3.这场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清朝腐朽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它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民族觉醒”政治上表现在()A.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B.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阶
27、级救亡图存的努力C.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戊戌变法【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由材料中“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这场战争”是指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且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排除 A、B、C。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在政治上,从戊戌变法开始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选 D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戊 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式是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 事件能力
28、,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4.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发动民众,进行革命D.解放思想,宣扬民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效仿日本,变法维新,救亡图存,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更新大政”可知是主张政 治变革,不是革命,排除 C 项。材料中未体现“民主”,排除 D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29、维新变法,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的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5.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 人心,这体现在变法()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传 播,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
30、 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A 项正确。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最终失败,排除 B 项。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C 项。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依 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D 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 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培养“历史解释”素养。6.1895 1898 年,梁启超主笔的 时务报 在 15 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 67 所,销量过万。
31、这表明()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印刷出版事业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由“梁启超”“时务报”“销量过万”判断,与维新思想的传 播有关。材料与“印刷出版事业兴起”关系不大,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 1911 年辛亥革命之后,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选 A 项。【设计意图】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活动与探究7.2021 年是戊戌变法 123 周年,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回顾戊戌,重温历史。爱我中华,我心永恒”的历史小组研讨活动。同学们收集到以
32、下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剪绿 营,训练新式军队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33、。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阶级的愿望与要求?这些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结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评价实施主体】学生教师共同完成【评价标准】(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 马关条约 的签订)。关 键:变革政治制度。(
34、2)阶级:资产阶级。内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3)原因:资产阶级变法不符合中国国情;只学形式,没有学到关键;维新派没有掌握实权。(4)贡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展。【作业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作答即可。(2)戊戌变法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这一条,直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3)根据材料三中“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
35、的情况下”概括作答。(4)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设计意图】本以戊戌变法 123 周年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失败的原因和意义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研读史料和识记历史知 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第 7 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抗击的侵略者是()A.英军B.英法联军C.俄军D 八国联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遭到了八国联军的
36、镇压,所以义和团运动抗击的是八国联军。故答案为 D。【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和结果。2.当 19 世纪历史的帷幕即将落下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旧式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后果C.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气焰D.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材料“19 世纪历史的帷幕即将落下”“旧式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反帝爱国”可知,这场运动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气焰。故选 C。【设计意图】
37、义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爆发于华北地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 帝爱国运动。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基本情况的了解,旨在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3.1889 年 5 月,出使美国的清朝政府大臣张荫桓奏请清政府以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旗面黄色为满族的代表色,旗上的龙则象征皇帝。这面国旗于 1900 年在全国开始悬挂,直至清朝灭亡。黄龙旗在全国悬挂之际,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国家危难”是指()A.义和团运动发展迅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由题干中的“190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
38、0 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 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 项正确。义和团运 动发展迅猛虽然在 1900,但此时清政府已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不符合题 意。故A 不选。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 割台湾给日本,B、C 两项时间不符。【设计意图】1900 年人类开始跨入 20 世纪,但中华民族承受极大地民族耻 辱进入新世纪。列强侵华的方式也由“单打独斗”到“群殴撕咬”。本题主要考 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学科素养。4.冯骥才的小说神鞭中描写了天津卫小贩傻二练就了辫
39、子功,人称“神鞭”。他跟随头领曹福田去紫竹林攻打洋人。出征前,头领画了个避洋枪的符咒给他。傻二把符咒塞进辫根儿里,感到满脑袋的头发都发烫,似乎真有法力注入其中。尽管傻二英勇无畏,但仍挡不住洋枪洋炮,辫子也被打断了。傻二的经历表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的严重缺陷是()A.带有迷信色彩 B.借拜上帝会欺骗民众 C.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盲目排外【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题干材料,根据关键词“符咒”可以判断出带有迷信色彩,A 项正确。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义和团对清政府和外
40、来事物的态度,故排除 C、D 两项。【设计意图】义和团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存在缺陷。进步性就是自发的反帝爱国思想,缺陷表现为盲目排外、带有迷信色彩、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本题通过 文学作品对义和团团员的刻画描写,来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5.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1900 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 年签订了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
41、收作担 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 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 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 项辛丑条约,符合题意。【设计意图】“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主要表现。辛丑条约 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 内容的识记和理解。6.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主
42、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1900 1901 年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 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 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 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影响,难度适中。抓住信息“主 要表现”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清政府保证严禁人 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
43、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是主要表现。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7.如图名叫扯线木偶,它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状况?()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扯线木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扯 线木偶”指的就是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答案为 D。【设计意图】辛丑条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难点。辛丑条约的 巨额赔款和各种税收做担保,使清政府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划定东交民巷为使 馆界,使清政府完全
44、处于列强监控之下;特别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 动,表示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 的朝廷”。本题以漫画扯线木偶为背景,考查了辛丑条约的影响,注重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8.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A.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图片下面的文字信息“列强征服中国1900 年”,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
45、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 D。A 是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的影响;B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 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故 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设计意图】读懂漫画亦即知道漫画的寓意是解题的关键。对史实的准确掌握(本题中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逐步形成)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本题考察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9.“道光后期以来,清政府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46、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辛丑 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列强的侵华战争从客观上刺激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民族觉醒,而清政
47、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并签订了 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 国家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民族抵 抗意识几乎全部丧失。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10.1902 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C.总理衙门的设立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02 年”和“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联系所学可知,辛丑条约
48、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 B 项。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的战 争,且中国战败于 1895 年,排除 A 项;总理衙门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排除 C 项;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1901 年的 辛丑条约 规定: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 形式的反帝活动,这就使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清政 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作业时间:3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
49、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外有列强的侵略,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希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此选 B。【设计意图】理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示法可以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明直观的表达出来。通过本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洋务运动背景和影响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50、”。2.1895 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中“1895 年”“日本人”可知,“无能”指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 马关条约。之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 D。【设计意图】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和战后签订的丧权辱国之 马 关条约,刺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