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景任务 浩瀚历史长河群星璀璨,博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诸子智慧,史籍风范,文明之光闪耀古今。爱民望治、推仁讲礼,儒家治世理想薪传久远;因应自然、顺势而为,道家处世姿态滋养心灵;鉴古知来,师古资今,历史观念思想启迪后世。神通经典,意会圣贤。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探寻前人足迹,守护精神家园,在畅读文化经典中深化认识,在传承精神血脉中走向未来。子 路曾 皙冉 有公 西 华侍 坐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活动活动1: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孔子(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551年年9 9月月2828日日公元前公元前479479年年4 4月月11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日),
2、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
3、订)。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4、孔子被列为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圣人洒泪而尽如同蜡烛最后一次耀眼的跳动 熄灭 天地之间 一片黑暗但 从那一刻起 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 而是 千秋万代 “论论”,编纂的意思;编纂的意思;“语语”,是语言的是语言的意思意思。“论语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就是语言的编纂。一部一部 ,是孔子的门,是孔
5、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 ,与与 合称为合称为“四书四书”。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和和孟子孟子语录体的散文集语录体的散文集孔子的言行录孔子的言行录半部半部论语论语治天下治天下 活动2:论语学习任务二:熟读文章 整体感知活动1:解题:子路、子路、冉有、冉有、曾皙、曾皙、公西华公西华 侍侍 坐坐(由由)(点点)(求求)(赤赤)陪长者闲坐陪长者闲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长辈对晚辈说话自谦自谦称名称名活动2:熟读文章 理解大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以吾一日吾一日长乎尔长乎尔,毋毋吾吾以以也。
6、也。居居则曰:则曰:“不不吾知也吾知也!如或知如或知尔,则尔,则何何以以哉?哉?”因为,介词。因为,介词。年纪比你们大年纪比你们大乎:于。比乎:于。比如,连词,表假设。如,连词,表假设。或,不定代词,有人。或,不定代词,有人。知,了解。知,了解。以:动词,做以:动词,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不知吾不知吾以通以通“已已”,停止停止 子路子路率尔率尔而而对对曰:曰:“千千乘乘之国,之国,摄乎摄乎大国之间,大国之间,加之以加之以师旅师旅,因因之以之以饥馑饥馑;由也;由也为为之,之,比及比及三年,三年,可使有勇,且知可使有勇,且知方方也。也。”夫子夫子哂哂之。之。等到等到春秋时四匹马拉一春秋时四匹马拉一辆兵
7、车,配甲士三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人,步卒七十二人。治理治理 “求!尔何如?求!尔何如?”对曰:对曰:“方方六七十六七十,如如五六十,求也五六十,求也为为之,之,比及比及三三年,可使年,可使足足民。民。如如其礼乐,其礼乐,以以俟俟君子。君子。”或者或者至于至于等待等待至于礼乐教化就要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赤!尔何如?”对曰:对曰:“非曰非曰能能之,愿学焉。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宗庙之事,如如会会同同,端章甫端章甫,愿为,愿为小小相相焉。焉。”或者或者相,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相,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持赞礼及司仪的官。诸侯不
8、在规定时间朝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见天子曰会会;诸侯同;诸侯同见天子曰见天子曰同同。诸侯祭祀的事情,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诸侯会盟的事。或诸侯会盟的事。宗庙,天子或诸侯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祭祀先祖的场所 “点!尔何如?点!尔何如?”鼓鼓瑟瑟希希,铿尔铿尔,舍舍瑟而瑟而作作。对曰:。对曰:“异乎三子者异乎三子者之之撰撰。”子曰:子曰:“何伤何伤乎乎?亦各言其志也。?亦各言其志也。”曰:曰:“莫莫春者,春服既成。春者,春服既成。五六人,五六人,六七六七人,人,浴乎沂浴乎沂,风乎风乎,咏而归。,咏而归。”作,作,起身起身通通“暮暮”,暮春暮春沂,沂水。沂,沂水。状语后置状语后置风,名词作风
9、,名词作动词,吹风。动词,吹风。鼓:弹奏鼓:弹奏孩提孩提:龆龀龆龀:束发:束发:冠、加冠、弱冠冠、加冠、弱冠:而立而立:不惑不惑:知(天)命、知非、半百知(天)命、知非、半百:花甲、耳顺花甲、耳顺:古稀古稀:耄耋耄耋:期颐期颐:指指二三岁二三岁的儿童。的儿童。儿童换齿,指儿童换齿,指七八岁七八岁的儿童。的儿童。指指男子男子1515岁岁。指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指指三十岁三十岁。指指四十岁四十岁。指指五十岁五十岁。指指六十岁六十岁。指指七十岁七十岁。指指八、九十岁八、九十岁。指指一百岁一百岁。夫子夫子喟然喟然叹曰:叹曰:“吾吾与与点也!点也!”三子三子者出,曾皙者出,曾皙后后。曾皙曰:。曾皙曰
10、:“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子曰:“亦各言其志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曰:曰:“夫子夫子何何哂由也?哂由也?”为什么为什么与,赞同与,赞同走在后面走在后面 曰:曰:“为国为国以以礼礼,其言不,其言不让让,是故哂之是故哂之。唯求则非唯求则非邦也与邦也与?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邦也者也者?唯赤则唯赤则非邦也与非邦也与?宗庙会同,?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能为之大?”谦让谦让怎么见得方圆六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五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就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不是国家呢?不是诸侯不是诸侯国又是什
11、国又是什么呢?么呢?活动3:课文以“述志”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学习任务三:研读人物 体会性格活动活动1:细读课文,:细读课文,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明确:子路明确:子路治理治理“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冉有冉有治理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的小国,“可使足可使足民民”,不过,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公西华在在“宗庙之事,如会同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时,“愿为小相愿为小相”。曾皙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咏而归
12、。”弟子弟子字字语言语言行为行为性格性格仲由“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弟子群像弟子群像以言观像,以态显思子路求赤点率尔舍瑟而作活 动 2:研读 人 物,体 会 性 格轻率,自负/直率,自信谦虚、有分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从容不迫,洒脱,善于思考子路子路曾皙曾皙冉有冉有公西华公西华哂与赞惜活动1:感受孔子评“志”。弟子弟子述志(概括)述志
13、(概括)夫子态度夫子态度评志评志探究探究仲由1.1.怎样理解四个人怎样理解四个人的志向?的志向?曾皙说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异”表现在哪里?2.2.孔子为什么赞同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人生理想?曾皙的人生理想?冉有公西华曾皙各抒己志各抒己志先述后论,玲珑韵致以勇治国以勇治国以富治国以富治国以礼治国以礼治国愿望图景愿望图景哂之赞之惜之喟然叹曰其言不让?吾与点也活 动 2:理 解 志 向1 1、怎样理解四人的志向?、怎样理解四人的志向?曾皙说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异”表现在哪里?明确:(明确:(1 1)四个人看起来各有不同的志向,事实上,这四个)四个人看起来各有不同的志向,事实上,这
14、四个志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先强兵,不挨打;再富国,不挨饿;志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先强兵,不挨打;再富国,不挨饿;然后是礼乐教化,所谓然后是礼乐教化,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曾皙讲的是曾皙讲的是“幸福幸福”,是终极目标。,是终极目标。(2)曾皙的“志”与为政无关,他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是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子路:子路:“且知方也且知方也”公西华:宗庙之事公西华:宗庙之事冉有:冉有:“如其礼乐如其礼乐”曾皙:生活曾皙:生活强兵强兵富国富国文明文明幸福幸福(2 2)讨论)讨论:孔子为
15、何:孔子为何“与与”点?点?明确:明确:1.1.他所描绘了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也是士大夫潇洒自适的生活场景,是他所描绘了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也是士大夫潇洒自适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是儒家所向往的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礼治”社会的景象,社会的景象,是是“礼治礼治”的最高境的最高境界。孔子向往界。孔子向往大同之世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鼓唇
16、弄舌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不仅是曾暂向往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曾暂向往的生活状态,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2.2.曾皙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图,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曾皙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图,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同时也表达了他淡泊宁静的心态。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他的话使孔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正因如此,他的话使孔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的共鸣,也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的人。他在担任孔子是一位有着远大政治
17、理想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就疏远了孔子,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曾皙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曾皙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皙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曾皙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的思想。活动3:感受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1)礼乐
18、制度下的理想社会。(2)太平盛世、和谐社会、“大同社会”。(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活动4:体会孔子的教育态度和智慧?体会孔子的教育态度和智慧?1.1.热情亲切,循循善诱。热情亲切,循循善诱。师徒刚开始交流时,孔子说师徒刚开始交流时,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引导,营造了一种亲切、活跃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引导,营造了
19、一种亲切、活跃的谈话氛围。氛围。“不吾知也不吾知也”则是一种含蓄的批评。则是一种含蓄的批评。2.2.尊重学生的志向与选择。尊重学生的志向与选择。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轻易的褒贬,鼓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轻易的褒贬,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励大家畅所欲言。“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没有立即回答,曾皙没有立即回答,孔子也没有马上责备他。孔子也没有马上责备他。3.3.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诲人不倦。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但又点到为止。答,但又点到为止。“哂哂”暗示学生进行自我纠正。暗示学生进行自我纠正。4.4.爱而不溺。爱而
20、不溺。立场鲜明的自我表达,中肯的综合评价。立场鲜明的自我表达,中肯的综合评价。学习任务五:观点碰撞 发现真知活动1:对于课文第二段“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中后一个“以”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虽说各家都将它看作动词,但具体意义却相差甚远。主要释义有三,分别是:认为;同“已”,止;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别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对)我(说了)。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这三种理解,你认为哪一种更恰当?请说明一下理由。答案(示例)第2种理解更恰当。“毋吾以也”既是宾语前置句
21、,也是省略句。前两种翻译补出的省略部分很多,臆测的成分居多。而第三种理解,只补一个主语,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另外,“以”作“认为”讲时,后面往往都直接带有成分,意思非常明确,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而第一种翻译缺少“认为”的内容。“以”同“已”也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是作副词来用,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而很少见到作动词“已”来理解的。所以第二种理解也是不妥的。(认为其他两种理解正确,言之成理亦可)活动2: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标点都是后来添加的。所以,很多文章因为加标点的人的理解不同,标点也就有了差异。课文最后五段,将其处理为曾皙与孔子的对话,但也有人认为是孔子一个
22、人的话,因此就这样添加的标点: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你认为哪一种标点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课本的标点比较合理。因为,曾皙只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已经很清楚了,后面没有必要自己再来发问,然后加以说明。这样像是在自言自语,让人费解,而且文意显得紊乱。而课文标点,“唯求”“唯赤”两句是由曾皙发问,这两句后面的文字是孔子的回答,文意明确,合乎逻辑,入情入理,也符合论语的对话式的叙述习惯。(示例二)这段文字处理为孔子一个人的
23、话比较合理。如果处理成二人的对话,一唱一和,戏剧性太强,不够真实。而作为孔子一个人的话,其中的两个问句可理解为是孔子为了深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设。另外,如果是二人对话,那按照论语的习惯,应该用“曰”或“某某曰”引出谈话内容。活动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答案(示例)译为“微笑”比较好。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和追求与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追求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