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一幅图展示的是中国建筑?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你是如何判断的?美国白宫滕王阁布达拉宫北京天坛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梁思成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明;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激发对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成l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
2、,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l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梁思成生平简介梁思成生平简介l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l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l1924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中断回国。l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l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
3、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l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l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1主要成就主要成就l学术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l建筑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北京市计划图。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
4、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语言特点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文体知识所谓科普说明文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说明文章。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
5、,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写作背景梁思成手稿自读任务自读任务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句,对存疑的问题作出标记。2.概括全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3.画出本文的结构导图。预习检测预习检测01 诵读正音诵读正音抱厦(sh)厢房(xin)墁地(mn)斗拱(du gng)接榫(s
6、n)柁墩(tu dn)如翚斯飞(hui)额枋(fn)房檩(ln)戗兽(qin)穹宇(qin)琉璃(li l)shxinmndu gngsntu dnhufnlnqinqinli l文本导读文本导读 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看看本文一共写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一一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屋顶屋顶房屋房屋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轴对称轴对称三、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三、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立柱横梁梁架(承重)四、斗拱四、斗拱五、举折、举架五、举折、举架 构成斜面屋顶构成斜面屋顶
7、檐牙高啄四角翘起如鸟斯革如翚翚斯飞六、屋顶的装饰作用六、屋顶的装饰作用七、大胆着色七、大胆着色朱红与彩绘朱红与彩绘霸王拳 脊吻三福云瓦当垂脊吻门门环环八、部件的装饰作用八、部件的装饰作用木刻彩漆浮雕琉璃九、建筑材料九、建筑材料 的装饰的装饰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五)举折、举架(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七)颜色:朱红彩绘。(八)构件本身成为装饰(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这九大特征应该是并列关系,我们能不
8、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打乱它们的顺序?为什么?一由整体到局部二由主(结构)到次(装饰)逻辑顺序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大胆着色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总体总体特征特征结构结构方法方法装饰装饰特征特征主主次次整体整体局部局部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结构结构特征特征整体整体部分部分大家觉得作者在写这九个特征都是洋洋洒洒的分析吗?作者侧重哪几个特征?1、斗拱:最显著2、屋顶:最主要3、颜色:最大胆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9、。l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l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空间:分布广大时间:历史悠久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从什么方面说明这个观点的?观点?作者是从什么方面说明这个观点的?在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在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勾画关键词)(勾画关键词)l“文法”l“可译性”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文法法”和和“词汇词汇”。“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和词汇,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是什么呢?l是什
10、么l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l从哪来l它们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中国建筑中国建筑“词汇词汇”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11、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第二部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第三部分(14-20):经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分析(建筑“文法”“词汇”)、中外建筑联系对比(“可译性”)后,提出继承发扬、古为今用。课文小结课文小结1.1.作者阐释中国建筑的作者阐释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特征及特征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问题时问题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贯串全文运用贯串全文,请结合下列句子谈谈你请结合下列句子谈谈
12、你的理解。的理解。(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以
13、“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2.2.结合上面的分析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打比方在说明总结一下打比方在说明文中的作用文中的作用,以及给我们的启发。以及给我们的启发。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读者深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3.3.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除打比方外除打比方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举例子特征(八)装饰部分;引材料引材料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摹摹状貌状貌斗拱、举折、举架;作比较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下定义下定义斗拱、举架;作诠释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结束语结束语 梁思成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梁思成说:“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还要发扬,这才是我们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担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