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2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探究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优势的民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第六课围绕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重在说明这些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究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2、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本课,认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制度,增强制度自信。一、教学目标1. 必备知识: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特点;了解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及与中央的关系;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含义;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了解我国的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关键能力: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分析说明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二、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3、相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其独特优势,树立制度自信。认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与相关法律规定。科学精神: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法治意识:了解我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促进宗教活动依法进行。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学习科学知识,科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1.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含义;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实行民
4、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导入新课】汉满蒙回维藏苗,壮彝土侗傣黎朝;土白鄂鄂阿德普,佤傈畲羌拉水瑶;东纳锡仡柯景怒,独门裕保珞基毛;京俄乌赫撒达仫,塔塔哈哈布布高。这是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新课】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议题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议题情境:视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大游行民族团结方阵议题问题: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我国的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这样多民族而且幅员辽阔,应该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知识点:1.我国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1)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体现: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
6、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 我国的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民主: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治权。(2)集中: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议题二:五十六个民族的和睦相处之道议题情境:1.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由此开
7、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正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8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56个民族并肩奋斗、携手前行,共同描绘
8、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议题问题:1.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分析新中国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2.结合教材知识,说明国家通过什么制度性措施使各民族结成新型民族关系、保持民族凝聚力的?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据情境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4. 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材料信息,查找教材,解决问题。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知识点:1. 新中国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9、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一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方针。(1)民族平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
10、、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2)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
11、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和自治权。(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自治地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3)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4)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
12、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7.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9.新时期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
13、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2)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3)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议题三:如何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议题情境:1.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
14、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2.新华社日内瓦2020年3月2日电。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3次会议2日举行同宗教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互动对话。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刘华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从未发生过宗教纷争,各类宗教在中国和谐共处。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宽容精神的表现,也表明中国政府采取的宗教信仰政策符合中国国情。议题问题:1.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却没有发生过宗教纷
15、争,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简要阐述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材料信息,查找教材,解决问题。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引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知识点: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四个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
16、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权义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
17、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含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
18、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材料佐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尽己所能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日,全国各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已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5亿元人民币。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宗教活动场所纷纷发出公告,春节期间暂停对外开放,暂停法会、礼拜等集体宗教活动,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在家里开展祈福、礼拜等活动。此外,多地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向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出倡议,要求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和决策部署,增强防控意识,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号召各宗
19、教发挥“扶危济困、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发捐款捐物,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平安祈祷祝福,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贡献力量。这都体现了我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拓展延伸)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以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小结本课】宗教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信仰宗教,所以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对国家的团结统一和政治稳定、对国家领土完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宗教信仰,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