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精选精读练习题汇编 一、大 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这个开头很奇怪,“母亲还在的时候”,母亲是什么时候不在的呢?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整篇小说只有开头提到了母亲,母亲很快就消失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母亲出现?其实,这个开头是带着悲剧意味的,母亲的逝去,与父亲下棋不无关系,这从下面母亲的话里可以看出来,“你也不学好,让你妈妈还活不活”,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妈妈是不赞成父亲下棋的,而且,因为父亲的下棋,家庭的日子已是非常艰难了,母亲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她悄悄地逝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小
2、说让母亲死掉,而隐隐地告诉读者,与父亲的下棋有关,那么,是用母亲逝去的悲哀来否定批评父亲下棋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说的题目是“大师”,小说的主要价值来塑造“大师”的形象的。那么,这个悲剧式的开头的目的何在?小说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他是作了全盘的结构打算的,正像本小说中的“大师”一样,每一着后面都有一个“刺客”,每一步闲棋后面都紧跟着后续的招数。这里让母亲烦感父亲下棋,且为此,不能“活”下去,从亲人的角度,先给“大师”布置了一个不被接纳与理解的家庭环境,大师的出场是孤寂的。这种孤寂仅仅是个开端。这个孤寂的开端在小说中一路发展,比如,那些来与大师下棋的人大多不是真正的棋手,大师与他们对弈,无法享受
3、棋逢对手的乐趣的,也就是说,棋客们并不是大师的知音;直到最后,大师不再下棋,虽然身处棋场,却不再下棋,这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大师超脱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以棋为棋;另一方面,是无人能与其对奕,他已站在无人能及的棋王的高度上,独自孤寂。当最后这个年轻人来下棋的时候,亦然被父亲拒绝,而“我”轻松取胜,愈加证明,他当然也不是大师的对手,小说从整个结构上是协调一致的:亲人不懂,棋客不明,棋友不称,大师只能沉醉在自己棋的世界里。与断魂枪里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大师的棋艺与处世已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悄悄地退后了。我在后面背着板凳,这个“板凳”代表父亲下棋的场所,大树下、路边,说明,这个大师是生活在最底层的
4、现实生活里,因此,借一个小小的板凳,就把大师的形象表达出来了;儿子帮父亲背着板凳,儿子是父亲的跟班,继承人;从这儿,文字的叙述味道就已经奠定了后面情节的合理性,儿子成了必然的传承人。】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父亲为什么不邀我,不撵我?下棋是纯粹的情趣,邀,则有强加于我的意味,不合情趣之则;不撵,则有赞同之意,愿意自己的儿子延续自己的情趣。】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
5、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看了两年还没看懂,这是指棋艺;但父亲的棋德,儿子明白了,就是父亲的输是给人以面子,大师重在奕棋之趣,而不在输赢,其实,这儿也是对“下棋是下棋”内涵的阐释。从儿子的视角看,是学了两年的棋;其实还是在写父亲,概括地介绍父亲的下棋生活。】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
6、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这个情节非常重要,写父亲教儿子下棋,小说并没写教了哪些着,只写自己输得爽快,但得到了父亲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重要,儿子与父亲的棋艺隔着遥远的距离,是臭棋;但即使如此,马路棋已赢不了他了,这样由马路棋、儿子的棋够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在这个烘托之下,大师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同时,为儿子轻松赢了眼镜作下了铺垫,前后照应,纹丝不乱。】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
7、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小说要有故事,故事须有具体的事件,因此,两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一个是“我”一个是眼镜。“背上了两个板凳”,说明我的棋艺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成了正式的棋手;眼镜的价值是突显大师之大之师。但小说并不直接写眼镜的事,先停下来,插入“各个地方来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原因有三,一是仅仅写一个眼镜,缺少力度,正像武功高手,让他先与众喽罗打一番,然后再与高手对决,以突显其更高;二是,叙事不能太直、太简,必须有波澜,要让故事具有“摇曳”感,这样才好看,因此,让眼镜的故事停在那
8、儿,插入各种各样的挑战者;三是通过父亲与各种各样的人下棋写出父亲丰富的性格特征,比如,父亲严守棋规,不沾赌;只切磋棋艺,不收徒,这样就把一个不从俗、不入世的大师形象刻画了出来。】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
9、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
10、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如果说,前面插入与各种人下棋的情节是一摇,那么,再回到眼镜的主线上来,大师不再下棋了,这就形成了二摇。而在“二摇”的过程中,再次插入大师窘迫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要让他下岗?为什么要让他穷困潦倒?不让他下岗穷困,就不能成为大师,大师必须脱离平常的生活,必须经受住生活的磨难,孤注一掷,独爱下棋一门,这才是大师,因此,作者再补上
11、其生活状态。】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
12、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大师不下棋了,让儿子给眼镜下,这就是三摇。眼镜要让一马,儿子不要让;可谓四摇;最后轻松取胜。这里好像是在写儿子,实则还是在写大师。耳濡目染加上那个“仕”,结果眼镜败下阵来。如果说小说开头形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这里就形成了若干层次的烘托。通过各种各样的棋手、眼镜、儿子战胜眼镜
13、等烘托出一个所向无敌的大师形象。为什么大师不下棋了呢?小说让大师继续下棋有何不可呢?如果让大师给眼镜下,儿子还能干什么呢?儿子这个角色就成了整个故事的附件,无意义无价值了;如果让大师下棋,眼镜失败是必然的,不然不叫大师了,但问题是与之前与那么多人下棋如何区别开来呢,那就成了雷同情节的累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大师给眼镜下棋,大师还生活在俗世,大师是孤独的,是悲壮的,他不下棋了,才能突显这个世界上无有对手,这是大师最大的悲哀,这与小说开头定的调子一致,这样就写出了一个绝世的大师,而不是一个象棋高手。“我们下棋是下棋”,这是大师代表性的话语,正如,阿Q的“儿子打老子”、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祥
14、林嫂的“阿毛”等一样,具有揭示人物精神实质的价值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师的眼中只有下棋,他的生活纯粹单一,这是大师的生活。另外,他这句话是讲给眼镜听的,因此,既是向眼镜彰显自己的下棋原则,也是给儿子一个指令,下棋不得加入利益因素。】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父亲为什么不说话,如果要说会说什么呢?父亲不说话,因为没必要说了,儿子的棋艺已成,做人已懂,小小年纪进退是非分明,不要眼镜让棋,在“
15、软”中取胜,既是下棋的原则与艺术,也是做人处世的原则与水平,儿子皆做得很好,还有必要再说吗!另外,小说在静默中结尾,留下一片空白,这就是所说的余味悠长啊!】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 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C. “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 “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回忆父亲教
16、“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B. 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C. 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 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3.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4.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
17、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二、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邻居家,点明了与“我”的关系,为下文的情节铺垫,因这是我们是邻居,所以才有了下文的一切情节。磨房,是冯歪嘴子的住所,交待了冯歪嘴子的身份,是个劳动者,无家可住,贫民。冯歪嘴子,是外号,既体现了人物特征,又说明他没有正名,还是下层贫民。)【第一段,交待主人公。】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窗子与门不能,既透又隔,是我了解冯歪嘴子一切的窗口,下面的许多情节离不开窗子。)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
18、火黄的黄花。(后园的植物。写植物用了“爬”字,用的儿童的视角。为下文相关情节作铺垫。)【第二段,写我家后园的植物。】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承上段,继续写植物的“爬”,通过这个字,挽扣了磨房的窗子。)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写窗子上黄瓜的小细蔓。两个比喻,喻体为“银丝”“用黄蜡抽成的丝子”,既无色,又有形,写得其为细腻。)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写丝蔓
19、的尖顶,拟人,形象生动,吻合儿童的视角。)【第三段,写磨房窗子上有关黄瓜的一切。】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比拟,赋予它们人的灵动鲜活的生命特征。)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了”字连用。长短句互参)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又是两个“了”字,先两个短句,接着一个较长的句子,最后短句。长短句错落有致主,使语言生动活泼。)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又
20、用比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瓜蔓的生命力。最后“了”字煞尾。“了”表完成时态的语助词,大量“了”字连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黄瓜蔓生长速度之快。)【这三段,写磨房窗子外的黄瓜蔓,生长迅速。】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两个世界,值得揣摩。园外的磨房黑沉沉的,园里看一切都好看。园外是现实世界,园里是童话世界。)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
21、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实在好看”两次出现,但这也只是园内的世界。儿童视角下的世界。)【这三段,写瓜蔓遮严了磨房的窗子,园内园外分成两个世界。】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通过窗子递黄瓜,应前文的黄瓜、窗子)【这两段写“我”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之童真和友善。】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人与人之相隔,难
22、道就是一张窗子吗?)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窗子相隔,相隔的何止这些?)【这三段,写冯歪嘴子与我们的隔窗而互话。】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我”的调皮可爱。因为隔窗,才会有这样的童趣。)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
23、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再写“我”的调皮。)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我”们笑,怕他听见,顾穷人之尴尬,表现了祖孙两人的美好心灵。)【这几段,写隔窗趣事。】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由夏出秋,叙事的时间顺序极为明显。)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
24、里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小驴的遭遇何尝不是冯歪嘴子一类人的生活?)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隔着窗子,“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的生活。)【这几段,“我”通过窗子,看到了冯歪嘴子这类下层人民勤劳而寂寞的生活。】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
25、,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做粘糕)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冯卖粘糕,后面一大帮人,说他的粘糕受人欢迎。)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我们一家人也喜欢冯的粘糕。)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
26、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吃不够,说明冯的粘糕好!但又听话,说明“我”的乖巧。儿童心理和视角)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冯送我粘糕,可见冯之善良,我们关系密切。)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
27、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我”想吃,但不说吃,表现了“我”的矜持。)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再见冯之善良。)【这几段,围绕冯的粘糕,写“我”与冯交往的几件往事。】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三、到梨花屯去(何士光)【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故事开端: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引出下文的
28、故事情节,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人物出场:一位是车夫身份的老人家,一位是下乡干部身份的中年人。】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暗示人物此时的心理。初夏晴朗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路面虽不平坦,但身处其中也让人沉醉不已。】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29、。“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情节发展中,第三位人物出场中途上车的老赵。车上,两人意外的表现再一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此时的环境暗示两人意外相遇后略显尴尬的处境。】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谢主任主动攀话,老赵谨慎地答,两人好像都在努力消除尴尬气氛,同时也揭示了同为下乡干部的老赵的身份。】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
30、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暗示两人的关系趋于和缓。】“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开诚布公,希望能打开对方的心结,消除两人之前的隔阂。】“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此处交代清楚了事情的原委。】“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
31、我也表过”【受到谢主任的影响,老赵也开始反思自己,重新审视之前的问题。】“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两人在诚恳
32、亲切地交谈、争相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隔阂。】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环境描写暗示两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心结打开之后的交谈是真正的无拘无束,同时也交代出此次去梨花屯的目的纠正之前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去看沟,表明谢主任敢于也勇于正视早年在农村发展工作中留下的问题。】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
33、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农田在时代发展中也一派生机。】看不见那条沟。【意料之外,情节出现转折。】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赶车老人平静地回忆过去,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34、“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老人回忆往事时云淡风轻,但其中却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高潮部分。当初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偏差给人民造成的
35、负担,未必如老人讲述的这样简单。】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从老人的话中有所感悟。沉默,是两位干部的深刻反思、反省。】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结局部分,照应开头,深化农村建设向前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写于1979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
36、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四、秦琼卖马(谈 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
37、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开篇交代时代背景,聚焦出场人物,简洁切入故事。】“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交代出场人物的身份。王超杰“茶碗险些跌落”的惊讶,杨三得知来者何人的惊讶,吊起读者胃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
38、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交代王超杰此来缘由,揭开柳条箱的秘密。】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古瓷是真是假行家一看便知。】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
39、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情节迂回展开。杨成岳到底有无收购之意,且看下文端详。】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
40、来。”【第三人张小武的出现,烘托了王超杰的名气与曾经的辉煌】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秦琼卖马”暗合王超杰此时的处境。只是,杨成岳愿意做单雄信吗?】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
41、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情节发展,杨成岳“沉吟”“想了想”之后决定成交这笔买卖。但又为何沉吟再三呢?】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
42、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买卖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成交了。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吗?】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意料之外的高潮。主动“上当”的行家更让人叹服。】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视巨款为身外之物,不动声色之中救人于水火,这就是主人公的古道热肠。】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