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详细版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一、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本义(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解读】说文解字:哲,知也(智也)哲学Philosophy源自希腊的西方学术名词翻译(毕达哥拉斯)。 Philo sophia Philosophy 爱 智慧 爱智慧/思考的乐趣。(2)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的产生哲学与实践的关系(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2、实践活动哲学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读】孔子将他人生的时间划分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解读】 柏拉图说:“惊讶,着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迷惑与惊异
3、的人,每自惭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尾箱脱除愚蠢。”3、作用:哲学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特别提醒】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整个世界客观世界物质世界主观世界精神世界思维领域(思想、观念)自然界人类社会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
4、观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不同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特点不同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误区】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
5、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特别提醒】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决定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知识(1)分类: a.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b.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如:经济、政治、法学、历史等)c.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
6、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形成人类关于思维的知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思维科学知识逻辑学、心理学(2)揭示的规律: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揭示的规律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
7、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8、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解读】爱因斯坦:“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泰勒:“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乐的艺人。恩格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特别提醒】“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等主观的东西。“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实在的
9、东西。“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意识)存在(物质)能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代表人物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论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认为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
10、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休谟:“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3)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谁决定谁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存在决定思维唯物
11、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能可知论不能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从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来看,首先遇到、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必须回答。从哲学发展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分歧世界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唯物主义物质
12、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时代代表人物观点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德谟克里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古印度“四根说”
13、 地、火、水、风。春秋时期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战国时期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东汉王充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南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末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物质。原子的属性=物质的属性。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14、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国家代表人物观点英国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英国约翰道尔顿化学家“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法国狄
15、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法国霍尔巴赫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世界的总和。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二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16、别提醒】A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典型代表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7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2王守仁心外无物8休
17、谟我的知觉是我的唯一对象3慧能心生法生,心灭法灭9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4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11叔本华万物是我的表象6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12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2)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典型代表1中外神创论上帝创世说,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2柏拉图理念论:他
18、认为存在著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於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3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精神,“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它不是个人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精神。它是世界万物的始基和本质,万物是它运动变化的产物,是它的表现、外化。4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朱熹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6董仲舒天命论: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的,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
19、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7生活中的实例8就是发,4就是死。喜鹊叫喜,彗星不详,指纹手相星座风水生肖决定命运。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特别提醒】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
20、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1、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蝴蝶效应联系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1G5G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刻舟求剑静止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见木不见林(四)二元论(
21、哲学道路上的“另类”)“一人骑二马”看着就得卡!1、观点: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2、实质:偏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特别提醒】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属于哲学两个对子关于“世界怎么样”关于“世界是什么”(本原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全面的的观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
22、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归纳】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本原进步性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1)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2)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3)原始性、自发性、直观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1)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2
23、)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3)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是现阶段最彻底、最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同点三种观点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归纳】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共同点(根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
24、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2)时间: 19世纪中叶 (3)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
25、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他们的精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黑格尔马克思费尔巴哈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马恩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崭新哲学。继承发展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
26、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辨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为什么)(1)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3)自从有
27、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马哲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哲产生以前的辩证法最大的缺陷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3、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哲之前的旧哲学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把自然看成客观存在的东西,坚
28、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另一方面,又把人类历史发展看成某种主观的过程,犯了唯心主义错误。4、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
29、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毛泽东思想。(1)主要代表:毛泽东(2)来源时代:运用马列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3)精髓:实事求是(4)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5)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
30、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位: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1、3)科学发展观:地位: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2)作用: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特别提醒】中国
32、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阶级基础基本特征统一于实践基础中国化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三大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马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33、想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属性:(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内涵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特性。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强调是确实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而不是主观臆造的,具有真实性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世界。不仅包括物质具体形态,而且包括意识现象(如他人的思想相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客观存在”)。地位万事万物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事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
34、不变的、永恒的。它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2)物质的其他属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3、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1.概括和抽象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抽象的,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1.除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2.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联系1.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特性和规律。2.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35、离开了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了物质。3.二者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物质所有具体物质形态之和(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1)【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
36、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人类存在的自然条件人口要素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定义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定义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客观物质性都是客观物质的具有物质性决定反作用从社会发展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补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
37、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由低向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2)【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阶段低级高级一二三四无机物质简单反应低等生物应激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举例岩石风化葵花向日警犬破案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空谷回音含羞草应激缩叶聪明的海豚谈虎色变滴水穿石猪笼草捕食动物猎食技能追溯历史,规划未来地位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
38、识产生的前提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意识的产生促进劳动和社会交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4)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思维意识产生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内容(反映之物)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载体人脑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
39、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结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特别提醒】 (1)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
40、映,都根源于物质。(2)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二、运动的规律性(一)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慧能大师: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
41、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柏格森: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3)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及物质载体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物质载体机械运动宏观物体化学运动原子、分子、离子生物运动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生产方式思维或精神运动人脑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正确理解“规律”规律非规律固有的新陈代谢主观想象的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本质的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现象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价格涨落必然的生产关系
42、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偶然的守株待兔稳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基因遗传多变易逝的风云雨雪注意:规律规律性现象 规律联系“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
43、,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规则。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4)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归纳】: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特别提醒】侧重点: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主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