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 / 17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重点班,含解析) 第第卷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题目要求的。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 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 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
2、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 “世俗理性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 趋利避害的意识。 A 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 CD 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 觉醒。1840 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 为最初的觉醒。故选 B。 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点评: 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 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 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3、2.如图是英军随军画师绘的1860 年中国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 国外,还有 A. 俄国 B. 美国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2 / 17 C. 法国 D. 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 1860 年和所学知识,1859 年,英法联军因不满意天津条约的某 些内容,提出“换约”被拒绝后,发起战争,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1860 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图中除了英国外还有法国。故选 C。俄国、美国和日本 没有直接参与火烧圆明园,A、和错误。 3.阅读下表:18201879 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
4、况,下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 争以后 时期 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1850-1879 72 15 49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宗法社会遭到破坏 C. 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种田人数减少而从事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增加, 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典型 表现,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宗法社会遭到破坏、资本主义萌 芽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解体而非中国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选项
5、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 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3 / 17 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4.下图漫画是 1845 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的插图。对该漫画的解 读正确的是 A. 作者希望再现火烧圆明园的场景 B. 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前的战况 C. 作者对侵略者的暴行有所反思 D. 英国军人的上述罪行当时由英国驻华公使审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时间 1
6、845 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的插图及开埠后 的上海外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后的情况,故 C 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发生于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 错 误;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南京条约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故 B 说法错误;外国派遣驻华 公使是 1858 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D 与材料不符。 5.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 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 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 资
7、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明显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4 / 17 正实施,这是导致“贫民失望”的主要原因,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田起义 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材料“贫民失望”无关,故 A 选项错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 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了天京变乱,内部矛盾斗争激化,与题干内容不符,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资政新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农
8、民无关,不 会导致“贫民失望”,故 D 选项错误。 6.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 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 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 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
9、人的价值观,故 D 项正确;根 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 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 A 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 来推动商业发展,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 C 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 7.明朝万历皇帝时期, 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 给皇帝上书 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皇帝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B.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C.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答案】B
10、 【解析】 题干中文官集团对皇帝“指手画脚”般的争辩与无端谩骂使得万历皇帝干脆不上朝了, 当然 是因为官员的行动使得他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选 B;题干是说皇权受到限制,而不是 在说内阁制,故 A 不符合题意;明朝时君主专制是加强的,所以这种观念肯定不会越来越淡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5 / 17 化,故 C 与史实不符;内阁制是加强皇权的一种制度,故 D 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8.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 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 事不得预焉
11、”。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 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符合题意的是 C 项;明初废除丞相,排除 A 项,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不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有学者认为:“八国联军惊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巨人”,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 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B.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
12、惊醒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开始认识世界 D.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开始认识世界是鸦片战争后,排除 AC;根据“让 中国人向世界看齐, 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可以体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促进了中国 近代化进程,故 B 正确;D 也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 10.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13、(重点班,含解析) 6 / 17 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 随斗争形势需要从使用到排斥外来文明 B. 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 C. 认清了清政府本质而转移斗争主要矛头 D. 对清政府并未放松警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 义和团为了防止清军的进剿而破坏铁路, 说明义和团对清廷并没有完全放 弃戒备,D 正确;材料看不出义和团对外来文明的态度,主要反映的是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 度,排除 A;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主要是为了防止清军的进 剿,而不是针对清军进行的军事斗争,排除 C。 11.在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和贵族展开长期的斗
14、争,推动了一部被后世誉为“欧洲一切公 法和私法的渊源”的成文法颁布。这部成文法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十二铜表法的发表,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现象,标 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B 项正确。习惯法是指贵族为维护自身 利益,可随意解释的法律,通常是由贵族制定,是不成文法,排除 A。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 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其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与材料不符,排除 C。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 律,侧重于处理经济上的
15、纠纷与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 D。 12.1689 年,某国外交官提及英国当时政治状况是说,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签署的 条约不过是一纸空文。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因为当时英国 A. 王权的神圣性没有改变 B. 限制王权法案的实施 C. 国王已经成为虚君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7 / 17 D. 议会的权力来源于国王 【答案】B 【解析】 【详解】年权利法案通过限制王权的措施,从此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国王的 权力不断下降,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越王权,正确;年之后王权地位开始下降,并 不是没有改变,错误;国王已经成为虚君是年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错误;议 会的权力来
16、源于国王是光荣革命之前,错误。 13.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 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 首脑 C. 法国总统没有实权 D. 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颁布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的元首和国家首脑,故 B 项正确,英国的议 会制度是 13 世纪就已经形成,并不是“光荣革命”之后,A 错误;法国总统的权力虽然受 到议会的牵制,仍然有实权,C 错误;德意志宪法规定皇帝
17、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国议会 只是一个普选机构,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D 错误。 14.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 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 A. 天赋人权 B. 自由平等 C.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总统由民选产生”可知是民主的原则,依据“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 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可知分权制衡的原则,C 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的思想,A 错误;自由平等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 错误;材料 说明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
18、,不是联邦制的特点,D 错误。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8 / 17 其贸易扩张。”这里战争应该是指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并结合所学可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正确; 据材料“欧洲人 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可知,材料中更大的让步与鸦片战争不符, A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
19、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 而不是实现其贸易扩张,C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在华利益,D 错误。 16.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明清时大臣 奏事必须跪着。上述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B. 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C. 官僚制度不断完善 D.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反映官员上朝奏事时方式的变化, 说明在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变化的趋势 是皇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 项说法错误,排除;C 项不 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实质,排
20、除。 17.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 构。这一机构应该是( ) A. 内阁 B. 中书省 C. 六部 D. 军机处 【答案】D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9 / 17 【解析】 试题分析: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雍正时期 ”“简陋” “每日召见”“拟写”等等,不 难分析出是军机处里的军机大臣。故选 D。A 项在清朝只负责一般事务;BC 项是隋唐时期实 行的中央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和执行诏令的内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8.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
21、基层)的分离,中央、 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 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 分散行使 B. 法制化 C. 独立运作 D. 世袭化 【答案】C 【解析】 这种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 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 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C 正确;A、B、D 三项说法错误。 19.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 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 些情况说明密
22、折制度 A.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阐述了清朝实行的密折制, 其主要内容是“官员的言行”、 “ 所在地区雨水、 米价” 等,这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没有涉及中央官员,故排除 B、C 项, 目的不是在于巩固国家统一, 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故 A 正确。 D 项属于 A 项内容。 20.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地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0 / 17 的事情
23、,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 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 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 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 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 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答案】C 【解析】 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却又不赞成了这说明投票是缺乏理性的, 即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的 非理性,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原则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民主程序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民主决策的非理性而非民 主监督的不健全,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是强
24、调雅典民主的非理性的弊端。 21.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 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 ,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 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A. 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 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 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 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 ,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 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说明魏国人认为九州应该是华夏之域, 反映出中华 文明由中原地区向外扩展,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
25、体现“民心所向”,排除 B;材料信息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1 / 17 不能体现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排除 C;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与宗法制无 关,排除 D。 2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 之一是 A.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 废除分封制推
26、行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汉代继承完善, 故 B 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已经完成,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历 史上没有皇帝制代替郡县制,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没有代替三省六部 制度,故 D 选项与史实不符。 23.汉武帝时,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以处之,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属国都 尉。同时,中央还派出临时性武官“持节都护”,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独特的地方 军事领导机构。“持节都护”的设立 A.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有利于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易形成军
27、政合一的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少数民族属国已经有属国都尉这一最高军政长官的情况下,汉代加派“持节都 护”,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 A 项符合题意;“持节都护”是加强军 事管理,非提高行政效率,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持节都护”的设立是针对降附或内属的少 数民族地区,而非王国,故 C 项不符合题意;设立“持节都护”对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属国 都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防止割据,而非形成割据,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2 / 17 2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
28、职)。这种变化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入仕 方式 唐德宗 公元 779 804 年 唐宪宗 公元 805 820 年 唐文宗 公元 826 840 年 唐宣宗 公元 845 859 年 门荫入仕者 10 人 4 人 3 人 1 人 进士入仕者 13 人 17 人 19 人 20 人 A. 科举制度的影响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分散相权的需要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数据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 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 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 A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
29、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B 错误;材料和分散相权无关,排除 C; 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会带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D 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图表的信息即可。图表信息是通过科举进 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第第 IIII 卷卷 本卷包括本卷包括 2525、2626、2727 三个大题,共计三个大题,共计 5252 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春
30、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 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 年 3 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 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 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 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 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3 / 17 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
31、输出(棉织品) 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 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他辩解说, 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 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 自然无法取胜。 尽管如此辩解, 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 贬谪, 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 改善
32、,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 根据材料三及其所学知识, 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 就胜负已定”? 【答案】 (1)原因: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观点: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 智的。 (3)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真实目的: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4)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 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
33、已建成近代 化军队, 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 战争准备充分; 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 军队素质低下, 仓促应战。 【解析】 【详解】 (1)原因:据材料一中“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 争”信息可知,“反对派”认为这场战争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即是为了维 护鸦片走私而进行的,是不道德的战争。 (2)观点:据材料二中“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 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可知,莫克维卡认为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 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据材料“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 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
34、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4 / 17 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 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 ”等信 息可知,莫克维卡认为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含义: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 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可知,这句话的真实 含义是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真实目的:据材料中“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信息可知,英国 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从两国的政治方面,如日本通过明治维
35、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经济方面,如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 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军事方面,如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 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等角度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 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 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1921.7)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 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 来, 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 以应
36、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 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6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 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 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 年 9 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
37、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积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以后的十年国共对峙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关注农村及 农民问题的? 【答案】 (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5 / 17 原因: 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 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 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 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 国革
38、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答对 2 点即给分) (3)关注:将革命工作中心从城市引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或发 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解析】 【详解】 (1)转变:据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 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独立、攻击;据材料二“,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 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可知,决定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原因: 结合所学可从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 中国共产党还 不是一个强大的党,
39、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 使其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等角度回答。 (2)直接成果: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的 转变,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促成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而国民大革命 的影响可从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 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等方面回答。 (3)关注:据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可知,强调了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十年对峙时期,中国
40、 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将革命工作中心从城市引向农村;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来 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实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27.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 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6 / 17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 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41、农 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公元 1389 年) ,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 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 1506 年)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 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 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 向他们推荐买办、 通事、 银师和仆役。 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 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 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
42、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 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答案】 (1)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时代:宋代。 (2)政策:重农抑商。 首倡者:秦国商鞅。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背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管理制度”,依据材料一“令一人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 其真伪轻重”得出
43、:由专门政府官员进行管理;依靠材料一“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得出: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第二小问“时代”,根据所学 可知,宋代“日中为市”的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 接监管。 (2)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二“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 17 / 17 绸、纱”可以看出,明政府从日常穿着上限制商人,目的是让当时的百姓少从事商业活动, 即可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首倡者”,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秦国商 鞅首创的。第三小问“经济根源”,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要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加以分析。 (3)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三“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 全面的责任”可知,清代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 外通商,据此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即资本 主义发展、工业化、思想近代化角度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