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2、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2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存“内书”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背景简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3、三、课文朗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词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4、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
5、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极
6、点。翻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五、课文研读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由论点
7、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3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六、合作交流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有什么作用?结构上:开篇点题,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内容上: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里的“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2“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的论点。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排比句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4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深化全文主旨?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
9、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七、写作特色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八、文言积累1通假字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2一词多义利地利不如人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之三里之城 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 多助之至 到 以天下之所顺 介入主谓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 用而委而去之 表承接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 面山而居 表修饰 泉香而酒冽 表并列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使动词用,使巩固4古今异义池非不深也 池 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 委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亲戚畔之 亲戚 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5特殊句式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