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及我国港台地区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庞朴(19282015),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
2、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稂秀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1)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阴私。 (2)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3)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4)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5)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6)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
3、繁杂的样子。 (7)抱残守缺:抱着残破陈旧的事物,不肯放弃。形容泥古守旧,不愿革新。 (8)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9)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一下子就能完成。 (10)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11)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构筑建筑 辨析:二者都可以作动词,都有建造、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的意思。“构筑”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意思是“构建”。“建筑”还可以作名词,指建
4、筑物。 例句:紫阳县积极作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构筑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绿色金融”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河北省住建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全省绿色建筑发展,确保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辨析:二者都有很快完成的意思,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一下子就能完成。但“一挥而就”主要是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例句:近年来,建立上合自贸区呼声较高。专家认为,建立自贸区很难一蹴而就,因为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规则还没有达成共识。 无论是四条屏还是数百字的巨幅作品,刘斌总是一挥
5、而就。其作品曾被人评价为“无拘无束,不计工拙,大胆落笔,随意所至,神采毕现”。,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作者意图。 1.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
6、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文化传统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理解句子含意,分析写作方法。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是代价巨大的。 提示一个多世纪指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实验指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这些社会实验都以抛弃传统为出发点,前四者均以失败告终,后者
7、也曾走过弯路,因此作者说它们代价巨大。 2.如何理解“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表明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以文化为载体,而文化以传统为根基,缺失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将不复存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效果? 提示用蜜蜂和蜂蜜来与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类比,说明其差别之大,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易于为读者理解,又充分显现了作者的智慧。 4.文章中写道:“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
8、量,集团的象征。”此句中“如此”指代的是什么? 提示它指代的是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正确对待传统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观点一: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 观点二: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三: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运用它,但又不被它吞没;既要防止它,但又不将其拒之于千里之外。,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冯天瑜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
9、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
10、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
11、,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
12、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
13、、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质素,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 B.中华文化门类众多、级次不同,各有不同的个性化元素。如“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属于民间风俗文化中的个性化元素,“刚
14、柔并济、讲究武德、技艺合一”属于武术文化中的个性化元素。 C.中华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从来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不能独立存在。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开掘并发扬它,有一定积极作用。,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 答案A,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5、.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特别深刻长远的文化符号,创造了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因而有强劲的生命活力,是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 B.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汉字从象形文字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形声字便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字。 C.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视野的观照下,也被外域文化所吸纳,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夹杂着中华文化元素。 D.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敬畏感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 解析A项,强加因果。 答案A,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在
16、兼容整合多样性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万俊人 合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其一,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其二,就汉文化自身而言,如何实现作为传统文化主导的儒家文化与道家、佛家、墨家等文化的整合?其三,在现代文明和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里仅提出一些基本看法或原则性主张。,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各种文化传统或道德谱系之间必定是相互异质、不可相容或“不可公度”的。然而,这一主张对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史而言并不成立:早期巫楚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逐渐融合即
17、为显证,更不用说晚清文化中满汉文化的融合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兼容多元、不断融合的文化系统。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对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综合传承,而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就汉文化传统本身而言,麦金泰尔的主张更难成立。历史地看,儒释道诸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境中所发挥或显示的文化作用的确是各不相同、与时变化的。但是,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恰恰相反,相容乃至相辅相成更近乎历史常态。诸如“阳法阴儒”“儒表法里”“三教合一”等理念,以及唐宋之后以禅宗为代表所展示的兼容多元、共享共荣的文化
18、风貌和精神气象,都可以作为佐证。当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多元、有机整合的特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但即便如此,对儒家文化的特色,也只有将其臵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才能获得充分而全面的理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解答第三个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断裂式的,因而是一种替代性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是对传统社会的结构性、革命性变革,其结果必然是前者对后者的替代,即现代新文化对传统旧文化的替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但就人类
19、社会文明的历史演进而论,二者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连续性,所不同者只在于文明发展的方式、形态和水平,因之在文化上也是无法割断的。毋宁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变革或转换式的连续。,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更为合理的解答应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合题:一方面,无论对于文明还是对于文化来说,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确存在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因而会呈现根本不同的形态。然而,这一革命性变革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截然两分的,更不意味着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独表现为文明变革中的保存,更体现为文化传统、样式、基本价值观念和精
20、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为主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悠久而宏大、多样而融贯、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是一个孕育着丰富多样性的文化母体,具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亲和性与融合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而薪火不灭、面对无数次挑战冲击而不失自我和自信。对这样一个兼容整合多样性的文化系统的合理传承,也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性的立场和方法。 (节选自万俊人拓宽历史和文化的视界),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如何合理
2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而围绕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给出了答案。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结尾处卒章显志,给出答案:对这样一个兼容整合多样性的文化系统的合理传承,也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性的立场和方法。 文章语言表达科学严谨,如“这里仅提出一些基本看法或原则性主张”一句,足可见作者的严谨性。,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美国有一个名叫雷克洛克的人,为了谋生,四处奔波,到处求职。他曾做过急救车司机、钢琴演奏员和搅拌器推销员。雷克洛克虽然屡遭挫折,但依然热情不减,执着追求。1955年,在外面闯荡了半辈子的他回到老家,发现朋友麦氏兄弟开办的汽车餐厅生意十分红火。当时雷克
22、洛克已经52岁了,可这位门外汉却决心从头做起,到这家餐厅打工,学做汉堡包。不久,老板准备把餐厅转让出去,雷克洛克毫不犹豫地借债270万美元将其买下,继续经营这家餐厅。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雷克洛克的“麦当劳”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以汉堡包为主食的速食公司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几万家连锁分店,雷克洛克也被誉为“汉堡王”。 运用方向 生活的启示;磨难;阳光总在风雨后。,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麦当劳为了扩大营销,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并把中国的文化因素融入到自己的管理经营中去,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 到什么山上唱
23、什么歌,不管在哪里,能够尽快入乡随俗,才能更多地享受生活,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真谛。时有听闻中国留学生和寄宿家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正从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中了解其他民族,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崇洋媚外的自卑和歧视其他种族的妄自尊大都将被唾弃。因此,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中国留学生要以礼貌、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承认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且入乡随俗,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文化。 运用方向 让中西文化在适应中和谐发展;学会适应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巧妙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从生活
24、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或者细节材料里,挖掘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1.叙述小事件,引出大道理。在写作时,选择那些能反映一定道理的小事情进行叙述,在叙述事情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含的思想意义。 2.描述小事物,悟出大道理。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写白杨,对我国北方抗日军民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进行了由衷的赞美,文章就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把小事件放置在大背景下,让读者感悟其中的道理。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此外还有“积
25、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本文从一种生活现象入手,得出深刻的道理,明白易懂。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 写作示例 街头记事 那年我国南方正闹水灾,傍晚,我到附近的万德庄大街买东西。快到街口时,看见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被人们围住,好像出了什么事。走近一问才知道,这辆卡车靠边时蹭倒了一位小伙子的摩托车,行人躲避时碰翻了一位卖糖堆儿的老人的摊子,一串串糖堆儿沾了一身土,横七竖八地撒了一
26、地。小伙子和卖糖堆儿的老人正不满地指责司机,非要他赔不可。司机一脸歉意:“怪我太匆忙了,看需赔多少钱,我赔,我还得赶路!”,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这时,人群中有人说:“你们看!这车上装的是救灾物资。”大家这才发现,一个个装满衣物的尼龙包装袋整齐地放了满满一车。人们顿时安静下来。小伙子说:“大家捐的东西多,我一天赶四个来回也没运完,为了省时间我中午饭都没吃。这不,停车想买几个蒸饺就走,谁知”司机边解释边往衣兜里掏钱。“也真够辛苦的!”有人自言自语。“算了,我的摩托车你甭管了,摔坏了我自己修。”小伙子痛快地说。“糖堆儿也别赔了,以后走路当心点。”卖糖堆儿的老人不住地摆着手说。这时,街对面羊肉蒸饺店的老板拿着一塑料兜热腾腾的蒸饺,递到司机手里说:“你一天没吃饭了,我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