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女 吊吊鲁鲁 迅迅鲁迅(18811936),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1909留学日本。1918年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并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以坟热风等十多部杂文集。1903年日本东京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女吊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收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女吊是鲁迅去世前写的最后几个作品中的一篇本文是属于朝花夕拾一类的回忆散文,因为写得较迟,而且后来所写的同类文章篇数不多,不能单独成集,所以
2、许广平将它一并收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但文中的确也多杂文笔调。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6年所写的杂文三十五篇。包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我要骗人,写于深夜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附集文人比较学,半夏小集,死等。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初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6卷1、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3、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思想意蕴艺术特色女吊“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回头一想才发觉,前段的“长
3、发蓬松”敢情是遮着脸,写的是身段,这儿“头发向后一抖”,才是要专写“脸孔”,而如何呢,“圆脸”是“白的”,“浓眉”是“漆黑的”,“眼眶”是“乌黑的”,“嘴唇”是“猩红的”,再加上前面的“大红衫子”和“黑色长背心”,红、黑、白构成了强烈对比的色调。第一处是描写女吊穿着,第二处是脸上的模样,至于动作,先是“弯弯曲曲地走一个全台”,再就是“头发向后一抖”,第三处讲扯舌头。女吊的传说 有关绍兴地方戏里女吊的故事,有不同的说法。戏里演的女吊,本名叫王芙蓉,一种说法是她父母双亡,被叔叔卖到了妓院,受尽凌辱上吊自杀;还有一种说法,她是童养媳,被婆婆卖到了妓院,在里面自缢而死,她的夫家姓杨。女吊戏剧起殇、跳吊
4、、找替代1、杂文笔法 “高长虹之所谓纸糊的假冠”,按鲁迅的说法是个“今典”。二十年代,高长虹跟鲁迅争论的时候,高长虹给鲁迅贴了一个标签,“鲁迅遂带其纸糊的权威者的假冠”,“纸糊的假冠”在这里被顺手提到了。这种写法在鲁迅作品中很常见,就是所谓“杂文笔法”,是鲁迅特有的。简单地说,在叙述或议论中,扯到一个话题,顺便给与这个话题无直接关系又可联想到的事情一个讽刺,产生幽默的效果,可谓之杂文笔法。2、女吊是鲁迅晚年十分自得的一篇杰作,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主要有如下特色:一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步展开议论的表现手法。二是文章征引繁富,有“史才”之笔,围绕着“女吊”博引旁证,既有知识的考证,又有风俗
5、习惯的考正。三是对“女吊”的描绘浓笔重彩,把故乡的风俗习惯写得颇有诗意,这种浓笔重彩的描绘与简约的议论相得益彰。四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在议论之中,夹杂着尖利的社会讽刺。1、谈鬼的意旨 鲁迅和周作人谈鬼的时候,他们所看到的也就是鬼背后的人,理背后的情,所谓人情的东西,他们对鬼感兴趣,实际上是对鬼背后体现的人情感兴趣,因为所有鬼这样的东西,都是人的创造。在周作人的很多文章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水里的东西结尾解释他为什么要谈河水鬼,说:“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也就是说中国民间的人情可以通过鬼,对鬼的态度,对鬼的信仰的方式表现出来,反映出来。他关心的实际上是这个,鬼只是一个表面的东西。2、女性观 有关女性问题是周氏兄弟非常关心的,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我之节烈观,讨论有关节妇烈妇以及妇女地位等问题。在女吊中,他其实是强调复仇者的女性身份,一般来说女性处于弱者的地位,所以是弱小者的复仇。完成相关习题,并谈谈从本课学到了什么,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