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
2、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作者介绍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创作背景文体010203形散而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意境深邃意境深邃语言优美语言优美文体形散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主题明确
3、而集中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诗的表现性和和散文的散文的描写性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是以散文形式呈现。散文诗散文诗课题释义故都的秋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是描写的内容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课题释义故都的秋“故都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
4、不称“北平的北平的秋秋”而叫而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呢呢?“故”有着天然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既指明了作者描写的地点,又显示出作者的深切之情。譬如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故乡”,对与自己友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情深厚的朋友称“故故人人”。从。从“秋秋”字可字可以看出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5、的词语清、静、悲凉清、静、悲凉慢、润、淡慢、润、淡阅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不远千里从南到北,赶去北平,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南方也有秋天,在他看来,南方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地理上是南方,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几个词想想,我们这里的秋天是不是这样的。点明北国之都点明北国之都“清清”“”“静静”“”“悲凉悲凉”的特征,运用的特征,运用对比对比手法,写对北国、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对北国之秋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的向往之情。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清 静静 悲凉悲凉 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慢慢 润润 淡淡 看不饱看不饱 尝不透尝不透 赏赏玩不到十足
6、玩不到十足思考:思考:结尾部分是怎么写的?结尾部分是怎么写的?也是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也是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本体本体黄酒黄酒白干白干稀饭稀饭馍馍馍馍鲈鱼鲈鱼大蟹大蟹黄犬黄犬骆驼骆驼润润浅浅淡淡短短烈烈深深浓浓久久热爱与向往文章的结构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1-2分写故都的景色;3-12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文章一共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请你用5个字为之取一个标题。故都秋景图这五幅图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清 静 悲凉故
7、都秋景图1、小院秋景图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槐落蕊图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第二幅: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第三幅画面:秋蝉残鸣图清蝉声凄清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蝉的残鸣。悲凉残声的微弱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8、,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予特殊的色彩。“一闻愁意结,再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在本文中,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在本文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终的悲凉与愁苦。(悲凉)(悲凉)第四幅:秋雨话凉图清秋雨凄清萧瑟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悲凉“灰沉沉的
9、天 、“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第五幅画面:秋果奇景图悲凉“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清秋枣颜色淡绿微黄静“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佳日是“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秋的秋(“七、八月之交七、八月之交”),这时),这时的枣是的枣是“淡绿微黄淡绿微黄”,色调依,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郁达夫写郁达夫写“故都的故都的秋秋”,紧扣住,紧扣住“清清”、“静静”、“悲凉悲凉”的特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点
10、,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作者为什么围绕“清、静、悲凉”这三个特点来 描写故都的秋?(从生平经历、个人性格、文学观念上来分析)此文写于此文写于1934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在生活上,郁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写的心中的“悲凉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11、受。受。生平经历:三岁丧父。三岁丧父。17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他曾经被日本人辱骂为他曾经被日本人辱骂为“东亚病夫东亚病夫”个人性格:个人性格:忧郁、沉寂的性格文学观念上:文学观念上:提倡提倡“静的文学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写的也是“静止如水静止如水似的文学。似的文学。”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活动一:活动一: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文中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故都之秋的情感
12、的情感第第1 1段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秋”,这故都的秋味。,这故都的秋味。”为赏秋不辞辛劳 爱秋之切!结尾段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爱秋之深!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文中的秋景中融
13、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对故都秋的向向往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小小结结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江南的秋:慢、润、淡向向往往分写分写(3-123-12)记记叙叙秋院秋院 秋槐秋槐秋蝉秋蝉秋雨秋雨秋果秋果议议论论乡国有异,悲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秋之感却同 总结总结(13-1413-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回味永。赞赞美美眷眷恋恋总起总起(1212段)段)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