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2474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48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导言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它与社会发展深层互动的过程。它的社会影响,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深化。CONTENTS1网络与舆情、舆论2网络文化及其影响3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4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1网络与舆情、舆论网络与舆情、舆论作为现实社会的晴雨表,网络中的信息和人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现实社会的舆情与舆论。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网络本身也在形成自己的舆情与舆论。认识网络平台上舆情、舆论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舆情、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网络在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舆情与舆论的关系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

2、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可以说,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公众的关注焦点,反映了公众对某些问题与现象的意见与态度,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中潜在的危机。一、舆情与舆论的关系关于舆论,不同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在政治哲学看来,舆论是“公意”,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社会学将舆论视为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行为科学将舆论看作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即多数意见被看作舆论;社会心理学则将舆论看作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一、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3、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舆情具有常态性表现,即在日积月累中体现出一种民意倾向,同时又会有爆发性表现,即通过某些特定事件集中体现出一种舆论。二、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但是这样的信息并非绝对客观的,它们同样可以用某些方式来反映信息

4、发布者的主观判断。三、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网络中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性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三、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与外界的互动:与传统媒体互动与现实空间舆论互动四、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网络舆论是否等于现实社会的民意?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层面上的思考。其一,网络用户能否代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二,网络舆论能否代表网络全体用户的意见?四、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目前,网络用户主要指网民,而网民还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历次CNNIC的调查数据看,目前

5、中国网民在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即使网民群体在趋向多元化,但也尚未覆盖社会的所有阶层。从这个角度看,网民群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中的某些重要群体,但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社会阶层。从各个方面看,网民意见不能代表所有社会群体的意见。把网络舆论简单等同于现实社会的民意,可能会在一些时候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四、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网络舆论中的暴力:其一是一些网民意见表达中的语言暴力。其二是网络舆论对某些当事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四、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网络是否会带来新的形式的媒体审判。大众媒体一直是被作为“第四种权力”看待

6、的,也就是说,它终究只是一种监督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可能会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也因此,媒体审判一直备受争议。网络同样如此。现实案例也显示,网络舆论审判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造成了干扰。四、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网络舆论与道德困境:首先,这种道德困境表现为道德审判这样一种网络舆论的普遍模式所带来的矛盾,那就是目标的正义性与过程及手段的非理性之间的冲突。其次,我们看到,网络舆论依赖于道德框架,但传统道德体系的某些方面也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动摇。这种动摇不是表现在舆论本身方面,而是表现在网民的行为中。2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网络文化依托网络世界这一特殊的土

7、壤,但它的根基来自现实社会。网络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个新的空间里,某些“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革命性结果的产生。因此,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反映了社会运行的一些根本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个性,数字技术、全新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机制、人与人之间的多元互动无疑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二、网络文化的特质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三、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个人诉求:网络文化的原动力用户互动:网络文化的助推力主流文化:网络文

8、化的初始标靶技术经济政治:网络文化的外部力学系统四、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因大众文化研究中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产品包括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音乐电视)、营利性体育比赛、时装模特表演,等等。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突出的商品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文化与经济的界限因而变得含糊不清。五、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

9、及居住环境的不同,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得以形成。亚文化既具有本民族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文字、行为模式等,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六、网络背景下的亚文化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职业亚文化。它是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它是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属于越轨范畴。亚文化的分类:不同年龄群体也会有自己特定的亚文化。在网络中,年轻群体的亚文化更为多样化,且得到年轻群体认同与追捧的程度更高,如二次元文化、鬼畜文化、弹幕文

10、化等。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它们是亚文化,但对年轻群体来说,这些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他们的主流文化。网络中亚文化发展的可能:黑客恶搞粉丝网红段子表情包七、网络中的典型文化现象3网络技术与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比较流行的对“数字鸿沟”的一种定义是,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另一种广为接受的定义,则把数字鸿沟看作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一、“数字鸿沟”的含义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信息沟理论的主要

11、观点有: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有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信息优势。二、个体间的数字鸿沟媒介及其资源获得的不平等媒介素养的差异媒体使用中的“文化”差异从数字鸿沟到数字世界分化个体间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信息化浪潮,不应该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抛下。因此,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成为许多国家的一

12、项重要发展目标。“数字机遇”也成为信息时代与“数字鸿沟”并行的一个旋律。在2000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世界经济论坛(WEF)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的报告,报告指出应该将对“数字鸿沟”的过分关注转变为对全球“数字机遇”的关注。三、国家或地区间的数字鸿沟4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以往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更多是针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也就是作为纯粹消费者的受众。但是,在网络时代,受众不仅是内容消费者,更是内容生产者、媒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对于网络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的认识,需要从内容生产者这样一个角度加以扩展。一、网络时代公众媒介素养的重定义除了纸质媒体要求

13、的文字阅读能力外,传统媒体几乎没有使用的“门槛”,但网络对于使用者的技术能力要求是较高的。网络甚至三网融合时代新的电视终端,都要求使用者掌握一定的技术。各种网络应用,也都需要以掌握相关操作为前提。所以媒介的基本使用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媒介使用素养: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信息消费素养: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交往空间。它有可能拓展人际交往的广度,也有可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深度,而这种交往的拓

14、展与深化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文化。但是,能否将媒介提供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人们运用网络进行交往的能力。网络中的交往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象的选择、对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社会交往素养:诸如维基应用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协作模式,未来的技术将使社会协作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这也使社会协作成为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个体的社会协作素养应该包括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社会协作素养:网络一直被认为能对社会民主的进程起到重要作用,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基本

15、保障之一是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理性参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公民的社会参与素养的提升。因此,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不仅关系到网络世界的秩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网络平台上,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主要体现为: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社会参与素养: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网络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二、网络时代传媒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新拓展网络时代舆论热点的形成有了很多新特点,舆论对于社会事件的进程的影响作用也日益明显。而大多数舆论事件中,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都是政府机构或官员。在一系列事件

16、之后,政府机构和官员对网络时代的舆论、舆情有了格外的关注,进而对如何在这些事件中面对媒体和公众有了格外的关注,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问题也因此被提了出来。三、网络时代政府机构与官员媒介素养的再认识四、三种媒介素养的关系本章小结: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认识这些影响,不仅能进一步认识网络自身,也能认识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甚至变革。而这些变化与变革,正是未来的传播环境的一部分。本章涉及了舆论与舆情、网络文化与亚文化、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等方面的话题,线索相对较多,因为想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沿着这些线索进行拓展。本章学习与思考:.你如何看待舆情与舆论的关系?.你如何看待网络中的舆情、舆论与现实社会的舆情、舆论间的关系?.网络文化有哪些构成层面?.网络文化是否会突破大众文化的局限?.试分析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中个体间的数字鸿沟表现在哪些方面?.网络是否会加速社会阶层或人群的分化?你的判断及理由是什么?.如何认识网络时代三种不同主体的媒介素养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