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2020年海淀区空中课堂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所以,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已有2000年的发展过程。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三、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
2、家的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夏、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早期国家制度 (2)西周分封制度对华夏族形成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的华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2)“华夏认同”3.秦朝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夏、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3.秦朝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夏、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夏、商、周三族先后兴起,相继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1000多年的历
3、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张岂之 主编 中国历史 先秦卷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尚书酒诰)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授土授民,封邦建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藩卫宗周。周人实行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宗法分封,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
4、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王和 著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通过封建,周室将所灭掉的夏、商旧族赏赐给周族子弟,这样就出现了一批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新的较大规模的共同体。然后周人再以此新成立的共同体为据点,继续对周围土著施加影响,从而促使更多的夏、商旧族参加进这样的共同体中来。这个变局的最终结果是以黄淮江汉广大中原地区为共同地域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及以华夏为中心的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的形成。沈长云 主编 中国大通史 夏商西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
5、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夏、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文献中习惯上将这四类名称分别代指居于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四夷”。-张帆 著中国古代简史春春秋秋时时期期华华夷夷杂杂居居的的情情况况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华夏束发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戎狄披发左衽,东南属于蛮夷的吴、越则断发文身。但如就
6、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他们与被视为华夏的商、周人最早应出同源,后因所处环境和历史机遇不同,遂至殊途。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和交流。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人华夏族当中,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 著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时代,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分别在西方和南方开拓国土,并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
7、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战国末年,七雄之间纵横交合,争战不息,都是企图在地区性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大一统。这是华夏已稳定地形成为同一个民族的基础上的兼并统一。七雄战争规模越大,而民族大认同的统一意识也越来越明确。王锺翰 主编中国民族史 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战国时代随着列国争雄过程中各族融合的
8、范围进一步扩大后来只有七个大国。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1.夏、商、西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3.秦朝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华夏在战国已稳定地形成为民族,但还未能统一,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秦汉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秦统一以后,继之以两汉4个世纪的大统一,先秦华夏民族遗留的地区差异在基本特征方面得到统一并有明显的发展,其族称亦因汉朝的影响深远而被称为汉人,在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和发
9、展中发挥着主体民族的作用。王锺翰 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关系 十六国时期是民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经过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民族冲突和民族迁徙打破了各族封闭的族居状态,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迁徙,使各民族小族居的状况被彻底打破,民族接触更加频繁,民族之间的理解加强了。各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语言等都不可能再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民族融合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少数民族从部落组织形式转而为政权统治,其政权机构无一不模仿汉族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此,他们不得不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当时
10、汉族中最有文化素养的世族人士。这就促使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组织趋于瓦解。张岂之 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关系 2.北魏的汉化政策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2.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3.改鲜卑姓为汉姓。4.依照汉族士族阶层,定鲜卑贵族门第,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经济进入十六国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汉化措施也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奠定了基础。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
11、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感叹“北人安可不重”。张帆 著 中国古代简史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 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 主编 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三、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 1.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流 民族起源民族起源建政建政情况情况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辽辽 西夏西夏 金金 契丹契丹党项党项女真女真南北面官制度南北面官制度皇帝和宫廷随
12、皇帝和宫廷随季节季节转换转换定期定期迁徙迁徙仿北宋制度仿北宋制度汉式官称与民族官称并存汉式官称与民族官称并存“猛安谋克猛安谋克”制制10381038年元昊年元昊 建建夏夏都兴庆都兴庆 11151115年年 完完颜阿骨打颜阿骨打建金朝建金朝 都会宁都会宁 916916年年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建契丹国国 都上京都上京 耕稼以食,城郭为家渔猎以食,车马为家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藩汉分治,因俗而治藩汉分治,因俗而治 西夏官制与辽朝南北面官制颇为相似,也分别设立汉官和党项官两个系统,
13、蕃汉并行,蕃汉分治。其中,汉制官职依照宋朝,官员由党项人和汉人分别担任。王家范 编著大学中国史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创建的一种社会组织,脱胎于原始氏族制下的集体狩猎组织。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渔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1114年阿骨打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猛安,特别是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居中原后,便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按女真语义,猛安本义为千,初为千夫长即千户长;谋克本意为族,族长,再引申为百夫长、百户长。猛安谋克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王锺翰 主编中国民族史 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三、宋元时期
14、民族交融的发展 1.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流 2.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不仅大体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而且对疆域内各民族实施了长期有效的统治,因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加强了周边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认同感、凝聚力。这也是元朝对中国民族历史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是在元朝正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民族回族也在元朝开始形成。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元朝出现了民族杂居现象。一些周边民族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同时内地汉人迁往辖地也不在少数。各民族的杂居共处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杂居也加强了彼此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相辉映,成为元朝显著的时代特点。张
15、岂之 主编 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1.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形成的重点知识 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1.明朝的民族关系 2.清朝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 (1)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 (2)对边疆的管辖1683年 清军进驻台湾,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叛乱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以法律形式确立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辖权。清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就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兄弟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过程加速了。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清政府统治下最终完成的,中国的神圣版图是在清朝得到确立的。这一历史功绩,永远光照史册。李世愉 王政尧 主编中国大通史 清(1644-184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