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气东来函谷关,道家始祖一神仙。紫气东来函谷关,道家始祖一神仙。修身寿至庚余百,睿智书成字五千。修身寿至庚余百,睿智书成字五千。福祸相依明哲理,阴阳转换看机缘。福祸相依明哲理,阴阳转换看机缘。清心无为载青册,应顺天时法自然。清心无为载青册,应顺天时法自然。这首诗写的是谁?这首诗写的是谁?语文能力风暴学习目标1.1.了解老子及其了解老子及其作品,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通文意。2.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3.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
2、道德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壹知人论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sh)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其人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其书 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
3、识。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骑青牛老子骑青牛 刘向刘向列仙传列仙传记老子出关: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后周德衰,乃
4、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道德经上下二卷。上下二卷。”又云: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日道德经道德经的典故。的典故。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老子其书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
5、“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思想老子思想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u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u 在权术方面,讲究物极必反之理。u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
6、争的修持。后世评价后世评价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泽东贰文本研读初读文本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毂毂埏埴埏埴 牖牖 矜矜赘赘 泮泮g shn zhyupnzhujn文本理解文本理解 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
7、(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辐: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门窗。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8、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方便利用,正是 无无 起了作用。起了作用。文本理解文本理解译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
9、居住的作用。所以,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无”所发挥的作用。所发挥的作用。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第十一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问:第十一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举举例例论论证证车子车子器皿器皿居室居室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和和“无无”的相对性的相对性“有有”和和“无无”是对立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无”让让“有有”发挥作用。正发挥作用。正如有
10、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了房屋的作用。因此,因此,“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40章章)。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老子对问:老子对“有有”和和“无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老子:老子:把把“无无”的作用突显出来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论述“有、无有、无”的关系。二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无”就无所谓
11、就无所谓“有有”。一般人:一般人:只看到只看到“实实”和和“有有”及其作用,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忽略另一面“空空”和和“无无”的作用的作用;只会利用;只会利用“有有”,不知,不知“有有”的功用是的功用是“无无”造造就而成。就而成。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文本理解文本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名作动,建立功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明,形作动,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自我夸耀长久。一说读zhn
12、g,意思是得到敬重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行,同“形”为,做文本理解文本理解译文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企者、跨者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见者、自是者、自
13、伐者、自矜者自伐者、自矜者 违背规律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本本 质质 恶恶 果果 根根 源源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余食赘行令人厌恶令人厌恶举举例例排排比比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问:本章中老子列举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本章中老子列举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他们都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招致了失败),它们矜者的行为,他们都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招致了失败),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企者、企者、
14、跨者跨者用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违背自然规律。急躁冒进,用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违背自然规律。急躁冒进,急于功利。急于功利。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有道者顺应有道者顺应自然规律,不会自然规律,不会彰显自我彰显自我”文本启示文本启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
15、子告诫人们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一个人有了“自见自见”“”“自是自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的心病,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自见”、不、不“自是自是”、不、不“自伐自伐”、不、不“自矜自矜”,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道”、
16、合乎合乎“德德”的人。的人。文本理解文本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译文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
17、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是长寿。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第三十三章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问:第三十三章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层层递进自知、自胜自知、自胜自足、强行自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应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文本探究文本探究问:如
18、何理解问: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19、文本理解文本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名作动,显露迹象解决同“判”,分离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一筐土,同“蔂”,土筐状语后置文本理解文本理解译文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
20、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文本理解文本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有所把持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接近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指顺应自然,不求
21、有所作为。弥补,补救不加以干预主谓之间,取独不译,调整音节结构助词,的文本理解文本理解译文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得
22、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本章的结构:本章的结构: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告诉人们,旨在告诉人们,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把握先兆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24、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洞察先机抓好细节抓好细节圣人无为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百姓慎终如始总总结结对对比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问: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文本探究文本探究举例论证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明确:明确: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
25、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问: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荀子劝学中有“积积土成山土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两者有什么不同?文本探究文本探究这一章是谈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老子认为,大的事
26、物总是始于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小的东西发展起来,“合抱之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千里之行”的远的远大事情,都是大事情,都是以以“生于毫末生于毫末”、“起于累土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始于足下”为开端的为开端的。告诫人们,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就大事业。许多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老子认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
27、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文本小结文本小结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辩证分析辩证分析“有有”和和“无无”的关系,强调的关系,强调“无无”的作用。的作用。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做人不要做人不要“自见自见”“”“自是自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人要人要“自知自知”“”“自胜自胜”“”
28、“知足知足”“”“强行强行”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治事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治事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论道论道修身修身修身修身治国治国拓展探究拓展探究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1)(1)如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2)“合抱之
29、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从“大生于小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
30、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知之明。文本探究文本探究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3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不争”的理念。如的理念。如“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老子所谓的“不争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德”字字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