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必修四教材哲学与文化的几点观察统编版必修四教材哲学与文化的几点观察教材的编排与大学教材衔接度更高1、知识体系编排更加与大学教材保持一致性,相较于原来的生活逻辑,必修四更加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宏观上看,宏观上看,新版教材从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角度揭示哲学作为文化的活的灵魂,并从历史新版教材从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角度揭示哲学作为文化的活的灵魂,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将文化现象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哲学唯物主义角度将文化现象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哲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有效将原来两个模块整合在一起。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有效将原来两个模块整合在一起。在哲学部分,按照在哲学部
2、分,按照“世界是什么(本质和状态):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世界是什么(本质和状态):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物论和辩证法)”到到“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和价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值选择(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逻辑,调整了知识呈现结构,更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价值原则)的逻辑,调整了知识呈现结构,更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中观上看,新版教材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
3、史观、人生价值观中观上看,新版教材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这些模块的知识体系呈现都做出了较大修改,修改后与大学教材更一致,当这些模块的知识体系呈现都做出了较大修改,修改后与大学教材更一致,当然知识逻辑更清晰。然知识逻辑更清晰。唯物论知识体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运动是有其客观规律在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面前,需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1、完整并深入的讲解了、完整并深入的讲解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原理,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期发展的产物”从其他章节整合过来,并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指
4、出其意从其他章节整合过来,并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指出其意义(义(P21“P21“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 2、整合了运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知识的内在逻辑更、整合了运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知识的内在逻辑更加紧密,叙述更精炼。加紧密,叙述更精炼。3 3、明确提出、明确提出“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概念,借助辅文对其下定义,明确其与意识能动性、概念,借助辅文对其下定义,明确其与意识能动性、实践能动性的关系。实践能动
5、性的关系。辩证法知识体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和规律,归根到底是从各个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1、将辩证法概括为关于发展的学说(、将辩证法概括为关于发展的学说(P32P32列宁列宁“辩证法,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辩证法,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P46P46综合探究部分综合探究部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的发展观”),以此为统领重构了旧教材的四部分内容,将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以此为统领重构了旧教材的四部分内容,将辩证
6、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和过程整合到的环节和过程整合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里面,使发展观的内在逻辑更清晰。里面,使发展观的内在逻辑更清晰。2 2、课、框、目名称和结构体系更清晰准确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内在体系。课标题、课、框、目名称和结构体系更清晰准确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内在体系。课标题“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既承接了唯物论,又揭示了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范畴,联系既承接了唯物论,又揭示了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范畴,联系和发展的统一(普遍联系是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发展的统一(普遍联系是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集中体现在规
7、律这一范畴中;和高级化的原因)集中体现在规律这一范畴中;三个框的框题和目题三个框的框题和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观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看问题”理清旧教材课框目题的关系,更清晰揭示辩证法的内在体系;理清旧教材课框目题的关系,更清晰揭示辩证法的内
8、在体系;认识论知识体系认识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形式和阶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基础:实践(本质、形式、特点)、基础作用的四点表现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内涵和原因任务: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本质和属性)以以“认识认识”为中心呈现知识体系,补充了认识的形式和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为中心呈现知识体系,补充了认识的形式和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等内容,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完整。识、现象与本质等内容,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完整。建议区分建议区分“实践实践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实践”这个认识的具体过程和这个认识的具体过程和“实践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个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社会历史观知识体系社会实践本质本质生成生成社会生活全部领域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领域政治领域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文化领域文化领域分成两部分分成两部分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决定形成形成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等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等人与其意识关系:文化、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等人与其意识关系:文化、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10、等解决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改革都是阶级斗争和改革都是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构成、参与历史构成、参与历史创造历史创造历史个人历史作用的性质个人历史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和大小人类社会发展推动推动1、教材编排凸显了实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2、从实践出发,既把握了静态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出社会存在界定社会意识从而在历史观坚持了唯物主义,又从动态上揭示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在历史观中坚持了辩证法。3、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界定发
11、生改变。各范畴之间具有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价值观知识体系实践真理考查考查人与世界的关系产生产生主体: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反反映映改改造造追求追求实现实现价值物对人的关系物对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对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对人的关系客观关系评评 价价价值判断:认识的特殊形式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标准:真理、客观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源于价值的客观根源于价值的客观基础和主体性基础和主体性应然应然期盼期盼价值观导向导向导向作用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导向创造和实现价值根本途径根本途径客观前提客观前提主观因素主观因素1、对“人的价值”概
12、念的讲解简化为“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调整后与“价值”概念更体现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表现为丰富拓展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3、既社会历史观中强调“劳动创造社会”,再一次在价值观中强调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突出了劳动教育。4、完善了创造和实现价值的主观因素,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教材的编排与大学教材衔接度更高2、正文中增加了一些旧教材没有的大学教材中的哲学概念,辅文中增加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原著性语言。P4P4阅读思考: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很多。阅读思考: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
13、很多。P17P17阅读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阅读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P21P21引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引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东西。马克思马克思P33P33正文: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增加了正文: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增加了“形式形式”)P39P39正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正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
14、关于事物矛盾的对与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增加了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增加了“绝对与相绝对与相对对”,语言直接采用毛泽东矛盾论原文),语言直接采用毛泽东矛盾论原文)P34P34正文: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正文: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2、正文中增加了一些旧教材没有的大学教材中的哲学概念,辅文中增加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原著性语言。P57P57目题:社会历
15、史的本质目题:社会历史的本质P58P58正文: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正文: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钥匙”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P59 P59正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61 P61正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62 P62正文:生产力与生产
16、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正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P65 P65正文: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文: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P68 P68正文: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文: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P69 P69正文: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正文: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71 P71正文: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正文: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
17、理想、信念、生活目标。P72 P72正文: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的正文: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的 P77 P77 目题:弘扬劳动精神目题: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正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82 P82 正文: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正文: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教材的编排与大学教材衔接度更高3、对一些概念、原理的讲解和表述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P21P21关于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8、原理的讲解。原理的讲解。P23P23关于关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原理的讲解更加精炼,关于原理的讲解更加精炼,关于“人能够能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地改造世界”中中“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的目的的客观事物”。P30-31P30-3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定义更简练,关系中删去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定义更简练,关系中删去了“关键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精讲了系统的三个特征,精讲了系统的三个特征,整合
19、了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与系统优化的方法。整合了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与系统优化的方法。P32-35P32-35发展观:发展的实质讲解中紧跟新事物的内涵和新旧事物的关系,逻辑发展观:发展的实质讲解中紧跟新事物的内涵和新旧事物的关系,逻辑更合理;发展的普遍性更合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形式或状态发展的形式或状态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事物自己发展自己就是辩证的否定,它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是自己发展自己就是辩证的否定,它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的前进、上升和具体道路的曲折、迂回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的前进、上升和具体道
20、路的曲折、迂回的统一),整体知识逻辑也更清晰;本处要深入讲解整体知识逻辑也更清晰;本处要深入讲解“肯定、否定、辩证否定的内涵肯定、否定、辩证否定的内涵”和和“为什么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会使发展过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会使发展过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教材的材料选取呈现一些新的特点追求材料情境的真实性、时代性,删去了旧教材中的故事化、口语化、追求材料情境的真实性、时代性,删去了旧教材中的故事化、口语化、缺乏时代感的材料;追求材料的文献性,增加了大量的原著性材料;调缺乏时代感的材料;追求材料的文献性,增加了大量的原著性材料;调整材料出现的顺序,精简一些相对重复的材料。整材料出现的顺序,精简一些相对重复的材料。删去了旧教删去了旧教材中的故事材中的故事化、口语化、化、口语化、材料;材料;追求材料追求材料情境的时情境的时代性,删代性,删去了旧教去了旧教材中的缺材中的缺乏时代感乏时代感的材料;的材料;调整材料出调整材料出现的顺序现的顺序原著性材料原著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