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第十二章章 20世纪后期现实主义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第一第一节节 概述概述一、历史与文学概况一、历史与文学概况历史历史政治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一直在变化,两大阵营对立,一直到后来苏联解体;另外,东西两大板块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相继独立,激发了各殖民地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削弱了宗主国的经济实力,老牌帝国难以再现昔日辉煌。经济上,发达国家的经济经过二战后的恢复阶段后,获得较快的发展,进入后工业时期。交通、通信、电视、网络等的迅猛发展,使地球越变越小,信息的流通越来越便捷。“信息时代”的到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学文学战
2、争为现实主义文学创造了勃兴的机遇,现实主义文学在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经过上半个世纪的交融发展,二战后的现实主义呈现更为开放的态势。作家们在坚持关注和描摹现实的同时,在继续深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更加有意识地吸收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显丰富多彩。二战后文坛的另一倾向是纪实性文学的兴盛。投入这一行列的不仅有现实主义作家,也有现代派作家,甚至政界的风云人物。自传、回忆录、传记文学、自传性小说等纷纷推出,形成一股有声有色的潮流。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使作品基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面社会现实,关
3、注普通人的命运,着力再现苏联历史的真实面貌,成为境内外作家共同关心的热点。与此同时,拉美文学异军突起,并相继出现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多种称谓,意在强调它们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但就创作方法而论,它们似乎更接近现代主义。以此为例,也说明二者的交融有时已达到难分彼此的地步。二、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二、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法国法国艰苦的抵抗运动,孕育产生了洋溢着战斗精神的抵抗运动文学。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诗歌是最便捷而有力的武器,它们通过诗传单、地下刊物在战士和百姓中传递,戴高乐将军还在伦敦的电台亲自朗诵,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老诗人艾吕雅、年轻诗人夏尔(190719
4、88)等都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阿拉贡的诗集断肠集(1941)、爱尔莎的眼睛(1942)和法兰西晨号(1945)等更是抵抗文学中最闪光的佳作。他在1949年至1951年,还发表了鸿篇巨制共产党人,成为对这场伟大斗争的重要艺术记录。从1918年就开始发表作品的历史学家、小说家安德列莫洛亚(18851967),二战前就曾以为雪莱、拜伦、屠格涅夫、伏尔泰、夏多布里昂等作家作传而闻名,战后又相继推出了普鲁斯特、乔治桑和“三个仲马”的传记,其中雨果传(1954)和巴尔扎克传(1965)尤为世人所称道。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是位博学多才的女作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她自幼就开始游历,足迹
5、遍及欧美多国,又具有厚实的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古典文化的根基,因而作品显示出丰富的学养和广博的阅历。她在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而真正为她带来赫赫声名的是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两部历史小说:亚德里安回忆录(1951)和炼金(1968)。作品虽以历史为题材,却渗透着对人类文明的现代式焦虑。其优美的古典文风,更使她在日益通俗化的文坛上如“鹤立鸡群”。另一位颇具特色的女作家是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她出生和成长在法国治下的越南,18岁回法国读书工作,20世纪50年代步入文坛,作品多以亚洲为背景,其代表性作品情人(1984)等具有明显的自传性。杜拉斯小说的特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会,有故事但并不
6、强化情节,注重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而又有迹可循,在常见的悲欢离合中透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她的叙事技巧受到论者的好评。英国英国二战后的英国,由于殖民地的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的风光不再,国内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日渐弥漫起失落、怀疑、焦虑不安的情绪。于是,“愤怒的青年”一派文学便应运而生,成为50年代欧美文坛上一个醒目的现象。这批作家经历过战争时期,又多受过高等教育,人称“新大学才子”。他们塑造了一批愤世嫉俗的“反英雄”形象,个个锋芒毕露,言辞犀利,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4)、约翰奥斯本(19291994)的剧
7、本愤怒的回顾(1954)等。这一文学运动的否定性指向,对呆滞的社会秩序形成有力的冲击波。作家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揭示了“人性恶”的题旨,成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青年在歌唱,始终关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命运。艾莉丝莫多克(19191999)是又一位颇有建树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网下(1954)、钟(1958)和黑王子(1973)等,在多方面对小说艺术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德国德国德国是战争的策源地,也是遭受战争破坏最惨重的国家。战后,它又被人为地切割为东西两部分,“柏林墙”成为冷战时代的象征。这一段痛苦的历史,造成了德国文学独特的景象。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的东占区和美英法
8、的西占区,1949年,分别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89年11月,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在这由分而合的40年里,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文学发展呈现了不同的特色。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的东占区和美英法的西占区,1949年,分别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89年11月,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在这由分而合的40年里,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文学发展呈现了不同的特色。代表作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代表作品民主德国安娜西格斯(19001983)第七个十字架联邦
9、德国君特格拉斯亨利希伯尔铁皮鼓一个妇女周围的群像美国美国美国是二战中最大的受益国,它不仅未遭到实质性的破坏,反而由此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是,美国社会并未因此而安定平稳。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时的对外政策,以及种族歧视、妇女问题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美国在经济迅速走向繁荣的同时,强化了意识形态的统治,竖起了“冷战”的大旗,一时间万马齐喑,形成了文坛上“寂静的50年代”。黑人文学与犹太文学黑人文学与犹太文学黑人文学:黑人文学: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艾丽斯沃克玛瑞犹安犹太文学:犹太文学:艾萨克巴什维辛格卢布林的魔法师;伯纳德马拉默
10、德魔桶;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苏联苏联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出现了明显的转折。1954年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开创了文坛的新局面,活跃了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重新提出“写真实”,并发展为“积极干预生活”的口号,有针对性地破除了“无冲突论”。这些都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同年发表的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得以出版。战争题材的小说,由肖洛霍夫人的命运的发表而开始了战争小说的“第二次浪潮”。它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这次浪潮尤因一大批亲历过卫国战争的青年作家走上文坛而大为加强。他们以亲历的见闻为素材,用逼真的
11、细节描绘战场特别是前线阵地的情景,如实地表现士兵和下级军官在战壕中的心理状态,不但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精神,也表现了怯懦和惊慌心理,被视为“战壕真实派”。围绕“解冻文学”的争议平息下去之后,文学创作转向反映重大事件的长篇巨著,出现一批“全景图”或“史诗性”的作品,如西蒙诺夫在20世纪70年代最终完成的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19571971)。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变化。瓦西里耶夫(19242013)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描写五个感人至深的女兵形象,贝科夫六部战争题材的中篇小说和邦达列夫中篇小说热的雪(1969)里的英雄人物,既具有英勇顽强
12、、情操高尚、责任感强的英雄精神,又“富有人性”,充满“人情味”。第二第二节节 海海明明威威厄纳斯特厄纳斯特米勒尔米勒尔海明威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人们通常把他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但这一界定并不十分全面。生平与创作生平与创作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父亲是当地的一名著名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三年,美国宣布参战,海明威立即报名志愿入伍,但因眼疾未被接受。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拂逆父意,未去上大学,而去了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见习记者。报社对文体风格的要求很严,有110条明文规定,首要的一条是“要简短明快”,“避免使用形
13、容词,特别是过分的形容词”。这种训练使海明威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快风格。他虚报年龄终于在1918年5月领到红十字会救护队发给的军装,并被授予中尉衔到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一战结束后,他于1919年登上故土,带回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三枚奖章。但这次战争也使他带回了精神上的深刻创伤和严重的失眠症。1921年回到美国,继续为一些报刊撰稿,并同哈德莉理查逊结婚。著名作家安德森与他们是近邻又是好友,他劝他们去欧洲,以就近观察战后欧洲急变的政治风云,并寻求名师的指点和引路。1921年,海明威以星报周刊驻欧记者的身份偕妻子去了巴黎,开始了他的“巴黎学艺”时期。1922年,海明威在巴黎主教
14、街74号的寒碜阁楼上给多伦多明星周刊写了许多稿子,受到该报编辑勃恩的赞赏和信任。他在瑞士采访时结识了美联社创办人伯德,日后,正是伯德为海明威编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这个集子和翌年发表的春潮,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评论界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作品。1927年海明威离开欧洲回国,后迁往古巴。他常去各处狩猎,并经常出海捕鱼。20世纪30年代他还去非洲围猎,两次飞机失事使他受了重伤。他根据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游记非洲的青山(1935)和乞力
15、马扎罗的雪(1936)。1936年,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直接参与下发动内战。海明威积极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声援运动,并捐款购买救护车等支援共和政府。1937年他亲任西班牙共和国美国友人组织医疗部救护车队委员会主席,并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名义先后四次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报道西班牙人民的英勇业绩,并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1938年他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解说词,并写了赞扬共和战士的剧本第五纵队。西班牙抵抗运动失败后,他同最后一批国际纵队人员一起撤离西班牙,于1939年回到古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任随军记者,并曾亲自赴前线作战。1941年至1942年间,海明威远访亚洲和中国,发表
16、了六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文章,赞扬中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呼吁美国当局援华。1942年至1944年,他把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反潜艇的舰只,在墨西哥湾游弋,监视纳粹潜艇的出没,为美国海军提供情报。海明威以作家、记者、战士三位一体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炮火纷飞中写出了大量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进入创作的晚期,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老人与海作品写古巴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独自在海上拼搏的故事。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告诫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
17、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海明威在这个中篇中充分肯定了人,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人!作家写出了他在对待失败时观念上的胜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所以作品的结尾给予读者的绝不是颓丧,而是鼓舞。海明威后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书面受奖词中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在老人与海中综合运用了写实、象征、意识流手法和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了“冰山原则”,使作品色彩瑰丽,意境深邃,韵味
18、隽永。但是,尽管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企图摆脱令他一生苦闷的孤独与悲戚感,但作品还是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悲观情绪,使人感到有如一曲“天鹅的绝唱”。第三第三节节 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鲍里斯鲍里斯列昂尼列昂尼多维奇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帕斯捷尔纳克克(18901960)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授、画家,曾为托尔斯泰的小说画插图,因此颇有名气。母亲擅长音乐。家庭给予他良好的影响。除了家学的渊源,他曾接触过的当代文学艺术界的多位名家,对他也有深远的影响,包括大作家托尔斯泰、名音乐家斯克里亚宾和奥地利名诗人里尔克。这促使他日后努力学习和写作,成为诗人和作家,同时在文
19、学翻译上大有建树。生平与创作生平与创作他190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语文系哲学班。1912年赴法国马尔堡大学攻读德国哲学,注重研习新康德主义学说,不久之后回国。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因腿部有残疾而免服兵役,暂在乌拉尔一家工厂任职。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莫斯科,在十月革命后就到教育人民委员会图书馆任职。他曾于1943年奔赴奥勒尔战场,采访和报道战事,写有不少战地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1914年和1917年先后出版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和超越障碍,两部诗集主要写个人对生死、爱恨、天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感情。真正为他带来声誉的第三部诗集生活我的姐妹(1922),主要抒发诗人对待生
20、活的看法,表露内心感情,歌颂自然与人生。由于诗歌写法和风格与众不同,他在三四十年代初曾受到批判,被斥为缺乏思想性和人民性,严重脱离生活。诗人只好放下写作,改行去翻译诗歌,包括译出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诗作,还译过格鲁吉亚的诗歌,在俄国翻译界颇有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写出的诗集在早班列车上(1943)和大地的延伸(1945)已经改变了风格,不再过于雕琢语言,而趋向于用语明朗简洁、形象具体鲜明了。此外,他还写有诗集雨霁(19561959)、小说故事集(1925)、空中路(1933)和自传性随笔人与事(19561957)。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在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481956)。二
21、、日瓦戈医生二、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是作者一生诗歌与小说创作的总结。全书包括小说和诗两部分,小说又分上下部,共17章,而(小说)尾声之后的第17章名为主人公的20多首诗,实是作者长期写下的诗作。情节情节小说头绪繁复,主要以日瓦戈和情人拉拉为线索,串联出一批人物,意在展现其社会和家庭两个主题。日瓦戈在父母双亡后,10岁时被托给一位教授抚养,与教授之女冬尼娅自幼相伴,长大后分别学了医学和法律,大学毕业即结婚生子。另一位主要人物拉拉,在16岁时曾被母亲的情夫、卑鄙的律师科马罗夫斯基奸污,后与工人家庭出身的优秀知识分子帕沙结婚。但帕沙在听过美丽妻子关于失身的自白后,精神上深受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22、他参加了军队,实为弃家出走。十月革命后,他参加了红军,当了部队指挥员,忠心耿耿,战功显赫,却因不被信任遭到清洗,绝望中举枪自杀。一战中,日瓦戈作为军医在前线邂逅了拉拉,两人相恋,曾数度同居,几经聚散。他曾在红军游击队中充当军医,系出于被迫,他对红白双方均感厌恶,又在战乱中身不由己,后辗转回到莫斯科,终因妻子与情人双双音讯杳然,未满40岁即心脏病发作而猝死于莫斯科街头。主题与表现主题与表现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十年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旧时知识分子形象。作品描写了革命暴力的失误和造成的惨相,较为深入和多方面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革命时期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
23、。写法与以往的这类作品不同,别具一格。小说除了很好地表现社会主题外,还细腻地描写了家庭情感问题。书中更为震撼人心的,是日瓦戈和拉拉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但日瓦戈在社会动荡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事业、家庭,直至个人生活都无能自立,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拉拉尽管美貌出众,异常真诚,但在少女时被诱骗,婚后又被弃,并因为帕沙的政治“问题”而受牵连,竭力逃避被抓捕。这样两个具有敏感心灵的人遭遇在一起,两情相悦,互相理解。一个是理想幻灭、有才华却不得施展而厌倦革命和战乱;一个是美丽善良,私生活上却屡遭厄运,为避免受政治株连而躲避革命,恰似“红颜薄命”。他们在乱世中碰在一起,演绎出一幕幕激荡人心、引人同情的
24、爱情场景。小说的这一部分也是历来为论者所称道的爱情“悲喜诗”。作者的写作方法虽然仍是现实主义,但已不局限于此了,而是加入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成分,例如象征、意象、浪漫主义等等。这也是本书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读者需要转换角度,方能体会其中的新意。第四第四节节 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2008)原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苏联解体后为吉尔吉斯斯坦籍,能用吉尔吉斯文和俄文两种文字写作。他出生在农村,世代贫穷。其父早年是共产党员,担任过领导工作,不幸1937年遭到清洗而冤死。母亲抚养四个孩子,在农村艰难度日。艾特玛托夫14岁时德军入侵苏联,迫使他中断学习,直至战后才进
25、入兽医中专和农学院就读。大学毕业后,到畜牧研究所实验站工作,1958年以中篇小说查密莉雅成名,即便调入吉尔吉斯文学杂志,之后转任莫斯科真理报驻吉尔吉斯特派记者。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群山和草原的故事、母亲大地、永别了,古利萨雷!。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白轮船、花狗崖。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一日长于百年、断头台。第五第五节节 索尔索尔贝娄贝娄索尔索尔贝娄贝娄(19152005)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也是美国犹太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
26、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世纪末仍在继续。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一部戏剧、一部回忆录和一本散文集。他曾经5次获奖:3次国家图书奖、1次普利策奖、1次诺贝尔奖。生平生平贝娄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郊的拉辛村,父母都是俄国犹太移民,从彼得堡移居蒙特利尔,再移居芝加哥。贝娄在蒙特利尔长到9岁,随后在芝加哥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光阴。蒙特利尔是一个欧洲各国移民杂居但主要使用法语的城市,芝加哥更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国际性大都市。因此,英美文化、俄国文化、法国文化与他天生的犹太文化交杂在一起,对他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芝加哥社会生活的丰富、
27、驳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和灵感,他笔下的芝加哥像卡夫卡笔下的布拉格一样,成了现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环境的样板。作品作品贝娄的长篇小说有晃来晃去的人(1944)、受害者(1947)、奥吉马琪历险记(1953)、雨王汉德森(1959)、赫佐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拉维尔斯坦(2000)。中篇小说有只争朝夕(1956)、真情(1977)、偷窃、贝拉罗莎暗道、今天过得怎么样(1989)。短篇小说集有莫斯比的回忆(1968)、满嘴跑马的人(1984)、往事如烟(1991)、短篇小说集(2001)。
28、此外,还有戏剧最后的分析(1965)、回忆录耶路撒冷去来(1976)、杂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贝娄的作品具有多层次的含义。贝娄的作品具有多层次的含义。他不仅强调现代人的痛苦,着力写他们空虚、惶惑、崩溃的精神状态,反映当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各种关系颠倒错乱的现代世界;他的作品既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又在现实与理想不可克服的矛盾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既有对形而上问题的沉思,又有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自由选择与无奈接受。这种多层次的复杂性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创作思想和方法交互影响的结果。就哲学根源讲,他既受到人文主义的滋养,又受到存在主义的冲击,传统和革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29、生态度和创作思想在他的创作中相辅相成,使他在当代西方文学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三三个时期个时期早期主要指他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为背景,写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苦难,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特色。奥吉马琪历险记和雨王汉德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贝娄创作的中期,也是他创作中收获最丰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3部长篇都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题则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难。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贝娄的创作进入了晚期。洪堡的礼物洪堡的礼物1975年的洪堡的礼物为贝娄赢得了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在主题上继续探讨现
30、代人的精神问题,在形式上却回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小说以两代作家的人生际遇与创作历程为主线,展示了艺术与艺术家在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当代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像贝娄的许多小说一样,洪堡的礼物的主人公西特林也是叙述者。西特林通过自己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的起落以及与情妇蕾娜塔、前妻丹妮斯、骗子坎特毕利的纠葛,揭示了在一切以利益为驱动的现代社会中,艺术实在是无足轻重,也说明了在物性膨胀的商品社会中,人性不断遭到挑战和不断萎缩的可悲处境,从而提出艺术家、文人和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现代人如何抗拒物质主义的腐蚀,以维护良知和一方精神净土的问题。本章思考1 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文学发生了什么新变化?2从老人与海看“硬汉形象”和“海明威风格”。3试比较日瓦戈医生、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4艾特玛托夫对苏俄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5索尔贝娄的创作如何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