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94496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四章第四章 病病 因因 病病 机机 Etiology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 掌握七情的概念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 系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病因病因】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 因和致病

2、特点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了解外伤、诸虫、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病因病因】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l.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亡失的病机 【病机病机】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 血虚、血瘀、血热、精气血关系失调的血虚、血瘀、血热、精气血关系失调的 病机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了解

3、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 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病机病机】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概概 念念 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引起人体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引起人体 发生疾病的原因。也称作致病因素发生疾病的原因。也称作致病因素 病病 因因 1.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疬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疬 2.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饮食、劳逸劳逸 3.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烫伤烫伤、 冻伤冻伤、虫兽伤虫兽伤

4、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 瘀血瘀血、结石和内生五邪结石和内生五邪 病病 因因 分分 类类 1.六淫:六淫:指风指风、 寒寒、暑暑、湿湿、燥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火六种外感病邪 区别六气区别六气 一、外一、外 感感 致致 病病 因因 素素 外感性:外感性:由肌表、口鼻而入由肌表、口鼻而入 季节性: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 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 地区性:地区性:与环境有关:潮湿与高温;与环境有关:潮湿与高温; 西北与东南西北与东南 (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

5、致病的共同特点: 相兼性:相兼性:可单独、两种或多种同时致病可单独、两种或多种同时致病 转化性:转化性:寒邪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化燥寒邪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化燥 风邪风邪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寒寒 邪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气多挟湿暑气多挟湿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

6、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袭阴位(下部下部) 湿湿 邪邪 燥燥 邪邪 燥性干涩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火(热)邪火(热)邪(火热并称)(火热并称)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 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 概概 念念 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可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可 通过空气、饮食、接触、蚊虫叮咬通过空气、饮食、接触、蚊虫叮咬 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 2. 疫疠(疠气)疫疠(疠气)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

7、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病情重发病急,病情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不同发病各异,致病专一疠气不同发病各异,致病专一 (1) 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 气候因素:旱涝气候因素:旱涝 环境和饮食因素:污物处理不当环境和饮食因素:污物处理不当、 不洁饮食不洁饮食 预防措施因素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战乱社会因素:战乱 (2) 疠气的影响因素疠气的影响因素 概概 念念 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饮食有违常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饮食有违常 度度,直接伤及脏腑气血而发病的因素直接伤及脏腑气血而发病的因素 包括:七情包括:七情、过劳过逸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饮食失宜等 二二 、 内伤致病因

8、素内伤致病因素 概概 念念 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指人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 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1.七七 情情 (1)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 突然、强烈或持突然、强烈或持 久的情志刺激,久的情志刺激, 超过了机体的生超过了机体的生 理调节范围与耐理调节范围与耐 受能力受能力 直接损伤五脏直接损伤五脏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喜伤心、 怒伤肝怒伤肝、忧伤肺忧伤肺、思伤脾思伤脾、恐伤恐伤 肾肾”;其中以心;其中以心、肝肝、脾三脏多见脾三脏多见 (2)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

9、病的特点 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素问.举痛论曰: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百病生于气也。怒怒 则气上则气上,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悲则气消,恐则恐则 气下气下惊则气乱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思则气结” 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 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使之化生为水谷精使之化生为水谷精 微微、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 条件条件,饮食失宜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失宜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胃主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饮故饮 食所伤首先累及脾胃食所伤首先累及脾胃,而后波及他脏而后波及

10、他脏 2. 饮饮 食食 常见饮食失宜常见饮食失宜 过饥:过饥:气血生化乏源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导致气血亏虚 过饱:过饱:损伤脾胃损伤脾胃,导致食滞导致食滞、化热化热、 聚湿生痰聚湿生痰 食无定时:食无定时: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六腑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六腑 传化秩序传化秩序,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生湿酿痰生湿酿痰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污染:污染、变质有毒食物变质有毒食物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五味或寒热偏嗜导致五味或寒热偏嗜导致 营养的过剩或不足营养的过剩或不足、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常见饮食失宜常见饮食失宜 过劳过劳 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则气耗,主要耗伤元气

11、劳则气耗,主要耗伤元气 劳神过度: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耗伤肾精 过逸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3. 劳劳 逸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外伤、烧烫伤 冻伤、虫兽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痰饮、瘀血 结石、内生五邪结石、内生五邪 1. 痰痰 饮饮 概概 念念 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 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各种原因导致肺各种原因导致肺、脾脾、肾肾、三焦三焦 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水液机体水液 代谢

12、障碍代谢障碍,水津停滞所致水津停滞所致 (1)痰)痰 饮饮 的的 形形 成成 阻滞气机阻滞气机、气血气血 致病广泛多端致病广泛多端 重浊粘滞缠绵重浊粘滞缠绵 (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概概 念念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 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 能消散能消散 2. 瘀瘀 血血 气虚气虚、气滞气滞、血热血热、血寒血寒 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不畅 外伤外伤、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热血热 迫血妄行迫血妄行-血离经脉血离经脉 (1)瘀)瘀 血血 的的 形形 成成 病位不一病位不一,病证各异

13、病证各异 瘀阻于心瘀阻于心-心悸心悸、胸痛胸痛、胸闷胸闷 瘀阻于肺瘀阻于肺-咳血咳血、胸痛胸痛 瘀阻肠胃瘀阻肠胃-呕血呕血、黑便黑便 瘀阻胞宫瘀阻胞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2)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 病证虽多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特点共同 疼痛疼痛 肿块肿块 出血出血 肌肤爪甲失荣肌肤爪甲失荣 舌象舌象: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舌质紫暗瘀点瘀斑 脉象脉象:细涩沉弦或结或代细涩沉弦或结或代 瘀瘀 血血 的的 致致 病病 特特 点点 概概 念念 指体内湿热浊邪指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蕴结不散或 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 物物,多存在于肾多存在于肾、

14、膀胱膀胱、胆胆 3. 结结 石石 结石的形成 脏腑本虚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蕴 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病位不同病位不同,病证不一病证不一 肾:腰痛肾:腰痛、血尿血尿 胆:胁痛胆:胁痛、黄疸黄疸 易致疼痛易致疼痛,易惹湿热易惹湿热 病程较长,时起时伏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2)结石)结石的致病特点的致病特点 概概 念念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由于气血津液 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而产生 的五种内生邪气的五种内生邪气。其性质分别与风其性质分别与风、火火、 湿湿、燥燥、寒类似

15、寒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内 火火、内湿内湿、内燥内燥、内寒等内寒等 4. 内内 生生 五五 邪邪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 (1)内风的形成)内风的形成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 阳盛化火阳盛化火 邪郁化火邪郁化火 五志化火五志化火 阴虚生热阴虚生热 (2)内火的形成)内火的形成 (3)内湿的形成内湿的形成:脾失健运脾失健运、肾阳虚衰肾阳虚衰 内内 生生 五五 邪邪 (5)内寒的形成:)内寒的形成: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脾肾阳虚,温煦失职 (4)内燥的形成:)内燥的形成:各种原因导致津亏液少各种原因导致津亏液少 病病 机机 概概 念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

16、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病机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基本过程基本过程 各种病邪作用于机体各种病邪作用于机体 机体阴阳失衡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脏腑、经络、气血 功能失常功能失常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 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 调、气机失常等调、气机失常等 一、正一、正 邪邪 相相 争争 概概 念念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致 病邪气之争,即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争,即机体抗病能力与致 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 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发病与否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则不病

17、正胜邪则不病,正衰邪胜则发病正衰邪胜则发病 “正气存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气必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机体抵抗力不足,或邪气过机体抵抗力不足,或邪气过 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均 可导致表邪入里可导致表邪入里 (2)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或邪气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或邪气 日衰,则驱邪外出而里邪出表日衰,则驱邪外出而里邪出表 (三)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三)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消长盛衰与病情进退有关正邪消长盛衰与病情进退有关 正衰邪盛,正不胜邪,病情加

18、重正衰邪盛,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正盛邪衰,正胜驱邪,病情好转正盛邪衰,正胜驱邪,病情好转 邪盛为主为实证邪盛为主为实证,正虚为主为虚证正虚为主为虚证 正虚邪盛则为虚实夹杂正虚邪盛则为虚实夹杂 邪盛致正气日虚邪盛致正气日虚实证转虚证实证转虚证 正气日虚致邪气日盛正气日虚致邪气日盛虚证转实证虚证转实证 (四)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四)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证与实证症状特点虚证与实证症状特点 病病 程程 面面 色色 体体 质质 形态形态 疼疼 痛痛 二便二便 舌舌 象象 脉脉 象象 虚虚 证证 久久 病病 苍苍 白白 虚虚 弱弱 精神萎靡精神萎靡 身倦乏力身倦乏力 气弱懒言气弱懒言 隐痛隐痛 喜按喜按

19、 大便稀溏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小便清长 舌淡舌淡 嫩少嫩少 苔苔 细细 弱弱 实实 证证 新新 病病 潮潮 红红 壮壮 实实 精神兴奋精神兴奋 声高气粗声高气粗 疼痛疼痛 拒按拒按 大便秘结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小便短赤 苔苔 厚厚 腻腻 实实 而而 有有 力力 概概 念念 在疾病过程中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导致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偏盛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偏衰、 互损互损、转化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 二、阴二、阴 阳阳 失失 调调 (一)(一)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与发病与发病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健康健康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发病发病 阳胜则热阳

20、胜则热实热实热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虚热虚热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实寒实寒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虚寒虚寒 (二)(二)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1. 寒热错杂寒热错杂 上下或表里阴阳盛衰不一上下或表里阴阳盛衰不一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虚寒与虚热并存,阴损及阳,虚寒与虚热并存,阴损及阳, 偏重虚热;阳损及阴,偏重虚寒偏重虚热;阳损及阴,偏重虚寒 2. 寒热转化寒热转化 由阳转阴由阳转阴由阳热转阴寒由阳热转阴寒 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而出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而出 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

21、弱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弱 由阴转阳由阴转阳由阴寒转阳热由阴寒转阳热 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为表寒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为表寒 证,入里化热则出现发热心烦口渴苔黄证,入里化热则出现发热心烦口渴苔黄 等热证等热证 3. 寒寒 热热 真真 假假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 内热过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出内热过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出 现一些假寒现象,四肢厥冷、脉沉现一些假寒现象,四肢厥冷、脉沉 真寒假热真寒假热 阴寒内盛迫阳于外,可见身热、面阴寒内盛迫阳于外,可见身热、面 红、口渴、脉大等热象红、口渴、脉大等热象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盛衰失衡阴阳盛衰失衡疾病

22、恶化疾病恶化 阴阳盛衰趋衡阴阳盛衰趋衡疾病向愈疾病向愈 阴耗至亡阴耗至亡亡阴亡阴 阴阳离决阴阳离决 阳衰至亡阳衰至亡亡阳亡阳 精气乃绝精气乃绝 寒证、热证鉴别表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面 色色 四四 肢肢 寒寒 热热 口渴口渴 大大 便便 小小 便便 舌象舌象 脉脉 象象 寒寒 证证 苍苍 白白 清清 凉凉 怕怕 冷冷 不渴或不渴或 热饮不热饮不 多多 稀溏稀溏 清长清长 舌淡苔舌淡苔 白润白润 迟迟 热热 证证 红红 赤赤 燥燥 热热 发发 热热 口渴喜口渴喜 冷饮冷饮 秘结秘结 短赤短赤 舌红苔舌红苔 黄干黄干 数数 概概 念念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 病因素

23、的作用,引起机体内气的升降病因素的作用,引起机体内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紊乱而出现气滞、气逆、气出入运动紊乱而出现气滞、气逆、气 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三、三、 气机失常气机失常 即气机郁滞而不畅即气机郁滞而不畅 情志情志、痰饮痰饮、水湿水湿、食积食积、 瘀血瘀血、结石结石 气机运行不畅气机运行不畅 气滞气滞 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气血津液运行受阻 瘀血瘀血、水湿停水湿停 滞滞、痰饮或脏腑气滞痰饮或脏腑气滞 (一)(一) 气气 滞滞 (二)(二) 气逆气逆 即气机的升降失常即气机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当降不降 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以肺以肺、胃胃、肝多见肝多

24、见 肺气上逆则咳嗽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气喘 胃气上逆则呃逆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嗳气、呕吐呕吐 肝气上逆则头痛而胀肝气上逆则头痛而胀、面红目赤面红目赤、易怒易怒 多在气虚基础上发生多在气虚基础上发生,以气的上升不以气的上升不 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 主要发生于脾主要发生于脾 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清窍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清窍头晕眼花耳鸣头晕眼花耳鸣 托举内脏器官托举内脏器官胃下垂胃下垂 子宫下垂子宫下垂 脱肛脱肛 (三)(三) 气气 陷陷 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 而闭郁结聚于内而闭郁结聚于内 多由情志刺激、或痰饮、外多由情志刺激、或痰饮、外 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 (四)(四) 气气 闭闭 (五)(五) 气气 脱脱 气不守内,向外逸脱,导致机体严气不守内,向外逸脱,导致机体严 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 原因:原因: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 大出血大出血 大汗出大汗出 频繁吐泻频繁吐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科大学精品课件:上篇第四章病因病机第六版.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