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达标 (三十九 ) 1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 “ 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 ?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 ? 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 ? 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 ”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C ) 林则徐依然以 “ 天朝上国 ” 自居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 B C D 解析 文中提到英国所以富庶,是因为 “
2、 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 ” 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中国提供给外国的东西都是必需品,而外国提供给中国的不过是以供玩好,可有可无,自此可以看出 正确; 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选 C 项。 2 (2018 四川双流中学月考 )1839,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 “ 况茶叶、大黄 (一种中药材 ),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 (吝惜 ),恩莫大焉! ” 这反映出林则徐 ( D )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解析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 A 项错
3、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 D 项正确。 3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 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B )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开始全面的近代化历程,全面近代化应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 A 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
4、希望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实施自救运动摆脱民族危机,故 B 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 的萌发,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所建政权,洋务运动是封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故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 4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洋务运动 “ 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 ,以下口号最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D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是新思潮萌发时期,
5、先进的思想家提出的救国思想,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 后大力兴办军事工业,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 “ 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后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救国思想, “ 体 ”指封建制度, “ 用 ” 指西方技术,与材料相符,故 D 项正确。 5 1866 年 6 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 “ 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 ”“ 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
6、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 ” 。为此,他主张 ( A ) A建立海军, 加强海防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解析 从材料 “ 在水而不在陆 ”“ 自海上用兵以来 ? 无足当之 ” 可知,左宗棠主张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选 A 项; B、 C、 D 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_;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_。题干中画线内容很可能是 ( C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 民国与清
7、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 “ 预备立宪 ” 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解析 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属于后者,民国与清朝属于前者,故 A 项错误; “ 预备立宪 ” 相对戊戌变法,更加保守,故 B 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拜上帝教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7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 “ 西学中源说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如薛福成认为, “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 ” 。就是作为西
8、方政治 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 “ 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 。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B ) A是对 “ 中体西用 ” 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西学中源说,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故 B 项正确。 8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 abc 和 xy,还 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 x ac bx 就成了 “ 亥亥 (阳爻 )
9、甲丙等于乙亥 ”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D ) 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B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C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 解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故 A项错误;题干中 “ 用天干地支代替 abc 和 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 ” 体现了将简单的公式复杂化,因而是不必要的,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 C 项错误;题干中 “ 用天干地支代替 abc 和 xy,还 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 ” 的现象说明清末士大夫对西方文化接受程度有限,故 D 项正确。 9 1884 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
10、遗折中说: “ 西人立国,自有本末 ? 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 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 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C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解析 改革教育只是题中的一个主张,故 A 项 错误;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洋务运动的主张,题干中张树声提倡要学习制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张树声主张运用西学,体制变革,故 C 项正确;民主共和题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10甲午
11、战争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 B )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解析 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不是改良派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改良 派和革命派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故 B 项正确;实行君主立宪是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不是革命派的主张,故 C 项错误;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1
12、1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奉为改革的 “ 先师 ” ,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 “ 打倒孔家店 ” 的大旗。对以上表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C ) A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B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 C肯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D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改革的 “ 先师 ” 是为了借用孔子地位减小维新变法推动的阻力,不能说明其反动,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传播西学思想,甚至提出 “ 打倒孔家店 ” ,可见其并不是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故 B 项错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施变法,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传
13、播西学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两者均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 C 项正确;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 打倒孔家店 ” 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故 D 项错误。 12严复法意 (今译论法的精神 )卷一按语: “ 盖在中文 ,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 ” 。这一按语表明 ( A ) A中国的 “ 理 ” 与西方的 “ 法 ” 相通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西方的 “ 法 ” 与中国的 “ 理 ” 本质相同 D “ 法 ” 与 “ 理 ” 各异互不兼容 解析 依据所学,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目的在于说明西方的法律制度同样可用于东方的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的 “ 理 ” 与此是相通的,故选 A 项。 13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 “ 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 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 D )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