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10817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

2、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

3、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

4、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

5、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

6、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

7、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完

8、全无关。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佣书”。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

9、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C.宋朝

10、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4分)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

11、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

12、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

13、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

14、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

15、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

16、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17、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 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7.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像“堡垒” 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

18、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机智、富有战斗经验。8.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6分)9.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

19、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

20、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节选自新序善谋)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

21、,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

22、他的同情。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君起初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

23、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14.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注】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

24、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熙宁四年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诬告,出为杭州通判。此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至寿州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下句写秋天的枫叶芦花,渲染了黯然的氛围,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有异曲同工之妙。B.船随水波起伏,诗人在舟中遥望青山,只觉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颔联与题目中“初见淮山”相呼应。C.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但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长满黄茅的山冈。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对仗工整。D.尾联采用了对写法,表面上看是写对方,实际上是写自己,达到感情倍增的效果。16.这首诗以记行为经,描景为纬

25、,由物到人,由景到情,个人遭际和感慨暗寓其中,情感丰富蕴藉。请对本诗的抒情方式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2)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

26、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_,引起误会。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_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_文字的限制。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_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

27、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在利用文字时,于是我们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的“走样”。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不达意通行痛悉传达B.言不及义盛行痛悉传达C.词不达意通行熟悉表达D.言不及义盛行熟悉表达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利用文字时,我们于是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B.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艺术,讲究文法。C.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D.在利用文字时,于是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28、20.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待文字的。(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_,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_。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 )。在结霜的夜晚,

29、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_,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B.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C.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D.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30、得,志时就改造天下,造福天下百姓。在这方面,苏轼可谓典范。当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时,做到独善其身,寄身文章,留下了许多光照千古的名篇;当他受到执政者重用时,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完全无关”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可知,说法过于绝对。2.答案:B解析: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

31、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3.答案:D解析: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故选D4.答案: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

32、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应该是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从结尾句子来看,结

33、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再到西汉,进而唐宋,自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的繁荣使韩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5.答案: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即可。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宋人“追求学识的

34、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6.答案:C解析: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B.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

35、。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故选C。7.答案:B解析: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故选B。8.答案: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解析:“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

36、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

37、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从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9.答案: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解析:“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

38、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从环境来看,因为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

39、”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桓公”作“获”(第一个)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D。“狄亦丧之”的“之”为宾语,“之”后断开;“故”是“所以”的意思,用在句首,在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

40、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错误。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灵”是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表示“乱而不损”。B.两个“其”都表祈使语气,“还是”的意思。句意:君王还是允许他吧我们还是回去吧。C.两个“倍”都通假字,同“背”“背叛”的意思。句意: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D.解说正确。故选A.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错误。由原文“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

41、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可知,并不是当即就接受的建议,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晋国的优势进行反驳。故选A.13.答案:(1)司马侯回答说:“依靠马匹众多和地形险要,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险。(2)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过濮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请求做前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恃”,依靠;“虞”,通“娱”,乐;“是也”,判断句,这是;“殆”,危险。(2)“归”,让回去;“济”,渡河;“前列”,前锋,先头部队。14.答案:劝止伐楚: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支持伐楚: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

42、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劝止伐楚:由原文“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可知,伍子胥认为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支持伐楚:由原文“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可知,伍子认为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义。15.答案:C解析:C项,“虚实结合”错误。颈联描写远处的白塔与近处的山冈,运用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16.答案:借事抒情,“我行日夜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暗含诗人被谗外放的悲愤抑郁之情;借景抒情,“枫叶芦花秋兴长”中苍茫的秋色蕴含着“贤人去国”的抑郁忧思;寓情于景,“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船出颍口,淮水水天相接,开阔

43、壮丽,青山似随水波起伏,景物描写中流露出对旖旎风光的陶醉赞叹之情;以景结情,尾联写故人久立于苍茫烟雨中等待“我”的到来,表达了对故人情谊的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要求对“抒情方式”进行赏析,题干中“以记行为经”提示抒情方式有借事抒情。首联叙事,可结合诗句确定抒情方式并具体分析;题干中“描景为纬”“由景到情”,提示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可以找出诗中的景物,结合诗句内容确定抒情方式并具体分析;题干中有“由物到人”,结合尾联“故人久立烟苍茫”,可以联系写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7.答案:(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8.答案:A解

44、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词不达意”,泛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言不及义”的意思是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句中与“多余”成递进关系,且“引起误会”,用“词不达意”。第二空:“盛行”,广泛流行;“通行”,意思是通过,畅行无阻,普遍应用。句中指“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畅行“写情书”,用“通行”。第三空:“熟悉”,意思是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痛悉”意思是悲痛获悉。句中指写情书受限于文字,让人感觉文字的限制是很令人悲痛的,用“痛悉”符合语境。第四空:“传达”,传告,使知道,传达命令;“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

45、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根据前文,“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用“传达”。故选A。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语序不当。“于是”表示某种情况,位于状语之前,故应调到“在利用文字时”前面。语序不当。文字表达先文法再艺术,形成递进关系,且与后文“文法和艺术”的顺序相照应。故选C。20.答案:文字发生之初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时空的阻碍。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显的缺陷。讲究文法和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第二段开头“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

46、的接触发生了阻碍”得出答案文字发生之初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时空的阻碍。由第二段“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得出答案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显的缺陷。由第二段结尾“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的走样”讲究文法和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空缺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赛冷的空气中快”交代原因,括号处交代结果,上下文语境是因果关系,

47、据此排除假设、转折、递进关系,排除ABD。故选C,22.答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空,由“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可知,该句在说温度与声音速度的关系呈正比,因此应填“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一类的句子。第处,由“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可知,该句是说声音会改变方向,空缺处应填入“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一类的句子。第处,根据“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和前文可知,声音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播,因此填写“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23.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行了具体解释,这是整则材料的中心;第二层以苏轼为例,阐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作文的核心话题是“穷与达”。具体写作时,必须围绕“穷与达”来写,不仅要考虑“穷”时怎样提高品德修养,“达”时怎样“兼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