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讲 产业集群理论的几个前沿问题研究1.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引起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西方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许多专家学者从竞争、创新环境、经济增长、社会资本等不同视角研究产业集群,这些研究为揭示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作出了贡献,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1专业化分工理论的演化 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以来,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理论伴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历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到逐渐从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中消失,再到重新引起重视和发展的过程。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经济
2、学研究中经历了似乎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即“源头-偏离-复兴-回归”的发展路径。1.1.11.1.1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源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源头:古典经济学 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分工促使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强国民财富;二是市场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斯密认为分工能带来递增的报酬。劳动分工和收益递增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没有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重视,逐渐将其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1.1.2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偏离:新古典经济学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偏离: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论的核心假定和研究方法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范式。
3、马歇尔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群。马歇尔把规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方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另一类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性行业,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马歇尔的这种分析框架,没有考虑企业内的分工,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连接与创新,同时以静态均衡分析动态的报酬递增是不合适的。1.1.3专
4、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复兴:杨格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复兴:杨格理论 1928年英国经济学家杨格(Young)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文,发展了斯密有关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关系的思想。杨格不仅认识到了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而且注意到了分工能够扩展市场规模,通过分工市场自我循环,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杨格总结了收益递增的三个机制杨格总结了收益递增的三个机制 杨格认为通过观察个别企业和特定产业的规模变化效应,是弄不清楚报酬递增机制的。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杨格将经济增长过程理解为分工深化,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但他无法将理论数学
5、化,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重视,没有重新唤起主流经济学家对专业化分工问题的关注。1.1.4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回归:新兴古典经济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的回归: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博兰(Borland)和黄有先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辟思想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掀起一股现代数学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即由“超边际分析法”发展而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斯密、杨格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从专业
6、化水平和程度入手,导出需求和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分析不但包括资源分配问题,也包括经济组织问题。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分工演进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人们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反过来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的改进,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分工演进加速进行,出现了良性循环。杨小凯等学者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对经济聚集现象的论述,是从马歇尔以来把区位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次伟大伟大尝试。他们将分工、交易费用和一般均衡的分析工具纳入经济聚集的研究之中,不仅分工的演进被内生了,而且使得经济增长及增长 过程中的各个侧面的解释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2专业
7、化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的演进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的演进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定区域的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市场与政府相互交错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与成长的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借鉴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从专业分工的视角考察当代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1.2.1分工的演进促使产业集群成长分工的演进促使产业集群成长 如果交易效率极低,则因层系增加以及进一步的横向和纵向分工,所得的收益会不够补偿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自给自足,即自给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不确定性风
8、险,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当分工发展到专业化程度时,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图2.企业网络出现的条件Cf:企业的组织成本;Bf: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收益Cm:市场的交易成本;Bm:市场资源配置的收益管理产出BfBmCf CmCAdPC/dNBdTC/dNAdPC/dNB产业集群的成长取决于分工的演进,而分工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分工后的生产成本,还取决于分工后的交易成本(如图1所示)。n n N 图1.交易效率对分工的影响管理机构成本与收益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产业集群的成长取决于分工的演进,
9、而分工的演进又受制于交易效率,促进产业集群成长应是提高交易效率,问题是如何提高交易效率?也就是说,能否找到一种组织形态,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避免交易的组织成本呢?我们认为,这种组织形态就是分工网络。网络是介于市场和管理等级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其特征是:“包含互相信任和长期远景的合作以及得到遵守的行为规范”。分工网络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一批子公司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其特征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协作网。在企业分工网络中,核心企业主要从事关键技术开发,零部件组装或主要部件的生产,将生产配件承包给中小企业进行生产,使中小企业主要作为相关零部件的供应商。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传授
10、技术和管理经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企业的分工网络代表了信息时代企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使得知识的扩散、信息的传播、个人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变得更加容易。1.2.2产业集群的边界问题产业集群的边界问题 按照科斯(R.Coase)的观点,企业因市场交易费用而存在,企业合理规模的边际为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等于企业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一旦在一个区域形成,就会引起螺旋式的自我增强机制,集群引起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向专业化分工演进,引起进一步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成长与企业存在的逻辑一样,也有一个扩张边界问题。当集群扩张引致边际分工收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这一点就是
11、产业集群扩张的边界,这时分工不再演进,产业集群停止扩张,否则就是非效率的。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之上的,是产业集群成长的更高阶段。区域经济集群把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区域的“内部规模经济”统一起来了。“外部经济”描述了区域经济集群对企业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计算超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临界点的部分在“向外购买和自我供给”两种情况下的投入和产出比来计算;区域经济集群对于区域的作用,可以通过占有率来计算。1.2.3产业集群促进分工的演进产业集群促进分工的演进(1)企业规模。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是企业规模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小企业变
12、成大企业之后,内部保留核心竞争力,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分化到社会去,这是推力作用的结果;小企业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将大企业不再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部分吸纳过来,这是拉力作用的结果。(2)降低成本。集群企业的区域集聚降低了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的交易成本,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总的交易成本。可以减少活动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中的违约行为;减少和克服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地域上的接近,使得集群内的技术保密成本很高,而学习成本很低。(3)协作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着激烈竞争和紧密合作,使协作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趋势,在一个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
13、作,思想交流与企业间生产和营销网络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分工产生的先进经验、技巧和知识外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3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结论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和报酬递增的思想,对于产业集群成长具有解释力;产业集群的成长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产业集群是人们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其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发展,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建议政策建议 强化产业集群生产体系的专业化水平,配套协作功能及其集群
14、企业的协作意识;营造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分工网络的正效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6黄诚.分
15、工与产业结构研究和经济学流派的演变J.福建论坛,2000,(5).7刘辉煌,周琳.关于分工的经济学:历史回顾与近期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王廷惠.知识的发现与重复利用专业化和收益递增J.经济评论,2005,(2).9汪斌,董斌.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2).10李容华.对“以专业化促集聚”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2004,(2).2.2.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研究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的引入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思路。企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成功地实现了与产业集群这种
16、生产组织形式的有效衔接;社会资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决定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区位和发展速度;产业集群又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内部、企业间、企业与相关产业、机构间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双向互动,大大减少了产业集群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率,强化了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2.12.1社会资本:文献回顾与述评社会资本:文献回顾与述评 社会资本的研究从简雅各布斯(Jacobs)、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让克劳德帕瑟仑(JeanClaude Passeron)、格伦劳瑞(Glern Loury)等人的研究开始的。在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纳德伯特(Ron
17、ald S Burt)、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亚历山德罗 波茨(Aleiandro Portes)、弗朗西斯福山(Fukuyama)、托马斯福特布朗(Thomas Fort Brown)等学者那里,这个概念和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构成社会资本的规范必须能够促进群体的合作,往往与诚实、遵守诺言、履行义务及互惠之类的美德存在联系。”罗纳德伯特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充。社会资本指的是那些做得更好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联系更多的人。”托马斯福特布朗认为:“社会资本是
18、按照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自我间的关系类型在社会网络中分配资源的过程系统是对系统的要素、构成和环境的三维分析。”在社会资本系统中,要素是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自我,结构是联结自我的关系类型,环境是把该系统嵌入其中的更大的社会生态构成。在社会资本概念表述系统中,把要素、结构和环境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分析层面。(1)社会资本分析的微观层次,也即嵌入自我观(the embedded ego pers pective)。社会资本属于个人,社会资本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与潜在帮助者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网络的分析中,社会资本被理解为个体获取有利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途径。在中国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关系”以及对“关系”的强
19、调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资本定义的。(2)社会资本的中观层次,也即结构观(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产品性质。研究社会资本特定网络结构化,即该网络中各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产生出来的途径。社会资本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组织共同拥有,因而被认为是结构的观点。(3)社会资本的宏观层次,也即嵌入结构观(the embedded structural perspective)。社会资本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参与网络。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最关键的因素;普遍互惠有效地限制了机会主义的行为,提高了那些经历重复互惠的
20、人之间的信任水平;稠密的社会交换网络将增强关系的重复和联系,增加社会信任,促进了合作行动,提高了社会效率。社会资本的网络嵌入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叠的系统中。这些宏观社会制度有可能以下几个作用:决定网络有效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表述可以与谁建立联系,进而建立和构建网络;为交易立法,以调整交易行为;针对违背制度的行为建立和实施交易;描述和调整网络的社会状况;建立和推动网络交易;建立和调整不同网络的竞争 中央编译局的杨雪冬在总结西方学者众多关于社会资本定义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综合的概括,即“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
21、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社会资本是一种全新的资本形式,具有积累财富的功能,社会资本把微观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以往一些范式中存在的个人与社会之间难以调和的紧张局面。社会资本的存在促进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协调和结合,增进了彼此的利用效率,社会资本是凝聚社会各方面的粘合剂,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系统软件”。2.22.2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 (1)(1)企业网络: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企业网络: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企业网络是一种与市场和企业科层不同的组织形式,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两者之间的一种规制结构。它包括
22、了从特许经营到战略联盟等多种制度安排形式,实际上是指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网络组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网络构成了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社会资本的研究有两条路线,一条关注的是网络中各节点,探讨节点资源的丰富性,并建构接近资源的网络。另一条则是将网络结构本身作为一种资本来研究,探讨网络结构的形式等问题(伯特)。社会资本是网络中所有组织共同拥有的,因而结构以及结构中的位置就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的节点能够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而且不需要付出多少维护成本(伯特)。(2)(2)企业网络:一种重要的产业集群形式企业网络:一种重要的产业集群形式 作为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是指相互联
23、系的一批企业在一个特定地域的聚集体。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或机构已建立联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结构网络。在集群内存在某种核心机制,一些企业在区域产业集群中担当了核心和龙头作用。集群中的企业和机构在文化上不断融合,呈现趋同局面,从而使彼此信任,平等交往,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产业、协会、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的形成不仅是获取集群外部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隐性知识传播扩散的惟一途径,成为衡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32.3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作用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产业集群所拥有的这种社会资本减少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24、推动了分工演进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借用杨小凯等的模型假设(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52-260)把生产函数简化为线性,说明以上作用的原理。.2.3.12.3.1模型的前提假设模型的前提假设 (1)假设一生产者A依靠出售最终产品y赢利。为了生产y,必须投入对应的劳动Iy,以及中间产品x。x可以由A自己生产,也可以向其他生产者购买。生产者A对于y的线性生产函数为:y=a(x+x d)I y 其中,a为大于0的常数,表示生产者A生产y的专业化水平,即投入同样的资源,专业化水平越高,产出越大;x表示生产者A自己生产的
25、中间产品数量;x d表示向其他生产者购买的中间产品数量,其生产由其他生产者的专业化水平决定,我们将其生产技术视为外生的;I y表示投入生产y的劳动。(2)生产者A自己生产x的线性生产函数为:x=b Ix 其中,b为大于0的常数。假设交易效率为1,即交易的风险无限小,或者说契约的履行不需过多的交易成本。此时生产者更多地投入生产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不再完全自给自足,而是部分向其他生产者购买。(3)除了生产者A自己生产x,还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生产者的x d;但是使用x d必须要购买,因此预算约束为:p x x d p y y 其中p x为x d的价格,p y为y的价格。我们假设y为标准化产品,就有p y
26、=1。预算约束变为:p x x y (4)出于简便,我们假设生产者A只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而不再雇佣其他劳动力,也不考虑向其他生产者出售劳动力,因而劳动的使用不进入的预算约束。与之对应,我们建立劳动禀赋约束。假设生产者A拥有1个单位的劳动禀赋,则约束条件为:l x+l y=1 同时,我们定义0lx,ly1。(5)假设产出可以全部转化为有效需求。于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可以转化为追求期望产出最大化。2.3.22.3.2将交易效率引入模型将交易效率引入模型(1)当交易效率非常低的时候,生产者自己生产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这时候没有专业化分工,也没有社会资本,只是运用劳动者自己的人力资本与物质
27、资本。(2)当交易效率非常高的时候,生产者出现专业化分工的倾向,社会资本价值得以体现。产业集群特有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分工演进,有利于期望产出的增加。(3)在考虑交易效率对期望产出的影响时,期望产出是交易效率的增函数,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期望产出的增加。(4)在合约完备性一定的条件下,市场中可选择的交易伙伴越多,交易效率越高。在产业集群内部,除了存在合作关系的上下游厂家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同时还存在大量同行业的竞争者,正是竞争者之间的可替代性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5)中间产品价格越低,生产者越倾向于专业化分工,专业化水平越高,中间产品产出越大,价格趋于下降,生产者也更多地利用
28、企业网络中参与、互惠、信任等社会资本,从而推动产业集群产品和知识的生产。这样,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家就可以更多地购买中间产品,更多地专注于生产最终产品更多地注重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取得更高的期望产出。集群特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即平等的市场地位相当程度上保证了交易双方互惠互利经济目的的实现,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前后的签约、监督和再谈判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可能带来的交易成本。社会资本因素减少了集群内企业间合作中的协调与摩擦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失败的风险,从而推动了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的合作,使交易成本减少,中间产品的价格降低,经济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社会资
29、本影响和推动产业集群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还应包括:社会资本影响产业集群的位置。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影响和决定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社会资本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信息交流。2.42.4产业集群优化社会资本产业集群优化社会资本 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内部和部门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频率,增加了社会资本。增强了企业间的社会资本。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开发技术,拓展市场,引发社会资本价值量的增加。提高了企业和相关产业间的社会资本。集群中的企业间、企业和相关产业间的界限是多孔状的,它们相互渗透,提高了社会资本的质量。.强化了无形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成长,降低了交易成本,增
30、强了创新能力,促进了信息交流,使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更加完善。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地理位置的靠近以及集群内部形成的网络效应,有利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 1 Ronald S Burt: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 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 in internet,May,2000.2 Ronald S Burt:structural Hol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9.3(澳)杨小凯,黄有光.专
31、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52-260.4张毅,陈雪梅.分工演进、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科学,2005(3)。5美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木子西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2).6樊圣君,张旭亮,张振宇.论区域集群的独特社会资本优势及对区域和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意义J.经济评论,2001,(4):64-67.7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 实,2002,(5).8阎海峰,鲁直.社会资本:认识网络组织的一个新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9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郑海燕译
32、.经济社会体比较,2000,2.10DayasindhuN.Embeddedness,knowledgetransfer,in and globalcompetitiveness:acasestudy of the In dian so ftwarein dustryJ.Technovation,2002,22:551-560 11陈雪梅,张毅.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条件及其地方产业集群的政策选择J.南方经济,2005,(2):69-71.12柏遵华,聂鸣.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13美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曹义烜译.
3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14郭熙保,张克中.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3,(2).1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陈剑锋,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J.学术研究,2003,(2).17 张克中,郭熙保.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及展望J.当代财经,2004,(9).18 郭熙保,牟发兵.社会资本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研究新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6).3.3.制度创新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研究制度创新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研究 产业集群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正式制度的供给主体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
34、度创新促使产业集群形成,非正式制度则是通过信任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关系孕育着产业集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制度供给弥补制度需求,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使集群与制度相互促进,不断发展。3.13.1产业集群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产业集群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 按照诺斯的解释,制度构成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我们将产业集群分为外生式产业集群和内生式产业集群。前者由正式制度的强制和诱导作用而产生的产业集群;后者则由非正式制度的自然孕育面产生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支撑机
35、构和服务组织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到一起时,能交易成本会降低?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空间距离;降低了制度之间的磨擦和适应不良,从而使信息的传输途径更加畅通;文化与地缘(包括语言)的一致,有利于将不可言传的知识和复杂的信息进行编码;地理上的接近为各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了便利;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共享,也会减少企业所投入的交易成本;区域内的竞争有利于刺激新知识的产生。3.23.2正式制度促进了外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正式制度促进了外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是一定区域的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市场与政府等一系列相互交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我国浙江
36、、广东产业集群的发展,北京等地高技术产业区的设立,虽然主导因素与驱动力量不同,集群的生成路径与发展也各异,但制度安排,制度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是决定正式制度的主体,它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制度创新是指制度的决定主体通过建立制度壁垒(差别制度)限制或约束制度作用对象的(决策)行为。与一般产业集群不同,新兴产业集群与地区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企业愿意受制度约束在某一地区集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收益。集聚使企业获得一定的额外集聚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提高了各自的竞争力;企业的集聚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扩大了信息
37、占有量;形成地方社会网络或企业价值链;促使公共服务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法和集群指数法来判断产业集群是否形成是不全面的,只适用静态情况。实际上外生式新兴产业集群更注重动态过程,认为只要同类企业在某一地区以一定速度递增,没有出现停滞情形,则表明产业集群已形成或正在形成。3.33.3非正式制度孕育了内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非正式制度孕育了内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 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非正式制度,则是内生式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性力量。非正式制度的差异将造成各区域间产业集聚的差异。一个地区能否出现产业集聚,实质上与这个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关系很大。在产业
38、集群中,通过企业的关系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网络关系可以减少各种不确定性成本,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网络关系可以创造各种基于资源与技术共享的合作氛围,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网络关系还可以实现各种优势互补,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网络扩充了企业的边界,也扩充了它的能力。当创建网络的机会成本与它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在边际上相等时,该企业就会停止扩充行为,这时,产业的“关系边界”就被确定了。产业集群是网络关系的综合体。为了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间的交易尽量利用特殊的信任关系。信任是一个文化因素。文化创造信任、增强信心、创造各种诱发归属感的联系纽带。产业集群可以凭
39、借这种本地文化网络构建其竞争优势。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是某种文化沉淀的结果,传统文化是内生式产业集群发育成长的深层内因。3.43.4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及政策建议 3.4.1结论 产业集群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安排的变革,是打破既有的制度结构,重新构造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吻合的制度,通过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正式制度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强迫性制度创新和诱导性制度创新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深层次的保障;非正式制度孕育了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信任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关系是集群形成的深层原因。3.4.2政策建议 (1)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 制度非均衡
40、状态是一种正常情况。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诱因,正是不断出现的潜在利益促使人们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博弈,进而促成双方的制度交易,形成新的稳定的制度结构。(2)强化制度供给弥补制度需求 政府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关键产品国产化进度要求,并根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规划的落实。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3)注重非正式制度 通过以信任为基础的区域文化,使群内企业相信预期的协作收益高于违背竞争规则所得到的好处,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运用
41、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引导集群文化的形成。同业协会、同业商会为集群内交流思想提供了论坛,有助于成员企业的了解和合作。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94-95。2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2)。4李君华,彭玉兰.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5丘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6胡宇辰,吴 群.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7胡佛.区域
42、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9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10Ahokangas,P.,Hyry,M.,andRasanen,P,1999,“SmallTechnolo2gy-basedFirmsinFast-growingRegionalCluster”NewEnglandJournalofEntrepreneurship,vol.2,pp.1926.11Bergman,EdwardM.andFeser,EdwardJ.,“IndustrialandRegionalClus
43、ters:ConceptsandComparativeApplications”,http:/www.rri.edu/Web-book/Bergman-feser.12Krugman,P.,1991,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Geography,JPE,99(3):483499.13Rauch,J.E.,1993,“DoesHistoryMatterOnlyWhenItMattersLittle?TheCaseofCityindustryLocatio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08,August,pp.84386
44、7.14SmithD.FandFlorida,R.,1994,“AgglomerationandIndustrialLo-cation:AnEconometricAnalysisofJapanese-affiliatedManufacturingEstab-lishmentsinAutomotive-relatedIndustries”,JournalofUrbanEconomics,vol.36,pp.2341.15Storper,M.,1992,“TheLimitstoGlobalization:TechnologyDis-trictsandInternationalTrade”,Econ
45、omicGeograply,vol.68,No.1,pp.6091.16郑胜利、周丽群.论我国内生式集群经济的形成机理J.重庆社会科学,2004(2)。17梁普明、陈红、林云等.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年2月2日。18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及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12)。4.4.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 知识溢出研究的文献述评 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 知识溢出的双重效应分析 结论及政策建议4.14.1知识溢出研究的文献述评知识溢出研究的文献述评 新马歇尔主义学派,对知识的理解与马歇尔的知识观点一脉相
46、承(知识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公共产品,它的扩散是由于技术外部性,即知识溢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中介水平的学习地区,是一种认知实验室(Cognitive Laboratory)。认知实验室能以某种方式产生建立在内生基础上的创新,通过溢出与劳动力转移,使知识在空气中自由扩散,通过这种方式在产业集群内产生扩散创新能力(Diffuse innovative capacity)。经济地理学家更关注地理与区位的维度。不过,他们仍然倾向于将知识与技术的主要变化理解为非正式交流(如Camagni的“咖啡馆效应”,1991),客户生产商关系、劳动力的转移、示范效应和企业衍生等是知识扩散的结果,因为地理接近、信
47、任关系、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同一性,使知识扩散变得容易。知识的增加是外部性的结果,它被视为一种俱乐部,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自由地、无成本地获取,而集群外的企业则难以获取。合作、诚信、集体学习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整个经济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由于地理的邻近性得以加强。新熊彼特主义认识到隐性知识和编码化知识之间的区别。既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专业化和背景依赖性知识,主要体现为人们具有做专业化事情的能力;编码化知识是一种能清晰表达的、正式的和规范的知识,一般与客观被动接受的知识有关,如科学原理、定律等。隐性知识具有高度异质性资产特征,在企业边界范围内经过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很难模仿,
48、不能在空气中自由获取(Belussi,Pilotti,2001)。企业是隐性知识的存储器,“企业知识可视为一种地方化的不能完全传递的产品,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企业生产知识的积累是地方产业系统演变模式的基础”(Belussi,Gottardi,2000)。企业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必须与其他企业的专业化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才能创新结果。企业必须交换它的专有性知识,以有利于从新知识的生成所得中获益。马歇尔主义学派和经济地理学派重视了地方知识溢出,但是它们的分析却局限于地区层面,忽视了企业间的学习过程。新熊彼特主义认识到知识创造是一个集体过程,企业必须交换它的专有性知识,使企业在新知识的形成中获得好处,且
49、空间距离是影响知识交流、传播、扩散的重要因素。4.24.2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 对知识溢出的效应分析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纳入内生增长理论当中,以经济增长和地理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都使用同样的垄断竞争模型,这为两个领域的互相借鉴进而探索一种规范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基础。我们在这里假定从事研发工作的熟练工人(在此也可称之为人力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我们按照内生增长理论所使用的方法,提出二个假设:假设一,与研究者的劳动生产率正相关的因素为从过去创新思想中积累的知识资本和方法,且这种知识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假设二,经济中存
50、在两个区域、三个生产部门(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创新部门)、两种生产要素(熟练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当r地区的知识资本kr为时,那么我们将在r地区内工作每个熟练工人的生产能力定义为kr。并将经济中所有的熟练技术工人数量标准化为1(表示区域r中熟练工人的人数,区域r由两个分区域a b组成的经济体,即r=a,b,且有H=Ha+Hb=1),设r地区中熟练技术工人总数为Xr,单位时间内地区所发明的专利数量就为:nr=KrXr 从公式可以知道地区所发明的专利数量与知识资本和熟练工人(人力资本)的总数呈同方向变动,即当知识资本增长,则发明专利的数量也增长;同理,熟练工人数量增长,发明专利的数量也增长;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