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1 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 1 “ 百姓 ” 一词,辞海注释: “ 书尧典: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孔传: 百姓百官 ,郑注: 百姓,镻臣之父子兄弟 。 ”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 周语富辰曰: 百姓兆民 ” 材料中的 “ 百姓 ” 是指 ( ) A奴隶主贵族 B战国的 “ 平民 ” 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 “ 国人 ” 解析:尚书 尧典 “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 是说 (尧 )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 百姓百官 ” 其中 “ 百姓 ” 就是指百官; “ 百
2、 姓, 镻 臣之父子兄弟 ” 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 “ 百姓兆民 ” 中 “ 百姓 ” 和 “ 兆民 ” 相对, “ 百姓 ” 指贵族和官员,“ 兆民 ” 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随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 ( ) 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 B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 C传承孝道,增加汉文明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 D共建精神家园,有利于国家的
3、统一 解析: “ 中华民族的盛典。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 ” ,不是局限在 “ 宗族间 ” 层面上,而是 “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 ” ,故 A 项错误; “ 中华民族的盛典 ” ,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承,故 B 项正确; “ 中华民族 ” 不能等同于汉文明,故 C 项错误;“ 海外华人华侨 ” 拜祭黄帝陵是弘扬民族精神,不等同于国家的统一,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 “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 组织。 ”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 A具有家国同构、家
4、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 “ 天下为家 ” 开始取代 “ 天下为公 ” 解析:材料显示西周时期,国家和家族有着类似的结构,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 A 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显示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一体,故 C 项错误; “ 天下为家 ” 取代 “ 天下为公 ” 是指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故 D项错误。 答案: A 4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 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
5、,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 材料强调的是 (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解析:根据 “ 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 可知,商朝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主要的标准是 “ 能继位者 ” ,而不是嫡庶之制,故 A 项错误;根据 “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 ” 可知,材料只是说到了宗法制的起源不是周公制礼,而是宗庙制度,但是不是说宗法制与周礼无关, 周礼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故 B 项错误;材料列举商朝的宗法制,只是为了说明 “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 ,并不是说宗法制起源于商
6、朝,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起源于西周,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 “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 ?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下图 “ 孝 ” 字书于安徽黟县的胡氏宗祠。徽州人认为 “ 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 ? 追远报本,莫重于祠 ” 。下列对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 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 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 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 “ 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
7、无宗则是无祖 ” 可知是宗法观念,故 正确;根据材料中 “ 无宗则是无祖 ? 追远报本 ” 的信息可知,其家族伦理观【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念很强,故 正确;根据材料 “ 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 ” 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徽商活跃,因此不能说明是 “ 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 ” ,故 错误;材料中 “ 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 ” ,体 现了徽州人安土重迁,故 正确,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史记载: “ 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 ? 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 材料现象反
8、映出 ( ) 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 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 解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材料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 “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 可知材料强调等级秩序下的合 理行事方式,与节俭没有关联,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 可知,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强调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守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故 C 项正确;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
9、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宗法制 解析:郡县制取代贵族 领土领民的分封制,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生存条件也没有了,故 A 项正确。 B、 C、 D 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8宋神宗在资治通鉴的序言中写道: “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
10、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 据此可知,司马光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是 ( ) A礼崩乐坏 B诸侯争霸 C生产关系变革 D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 “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 体现了司马光认为【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周朝的伦理纲常被破坏是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故 A 项正确;司马光认为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结果,不是分期的依据,故 B 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变革和分封制的瓦解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 A 9秦统一六国后,
11、 “( 六国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 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 A 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B项错误, C 项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0秦统一巴蜀后, “ 移秦民万家实之 ” ,秦灭六国后, “ 辄徙其豪侠于蜀 ” 。这一措施 ( ) 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 削弱六国势力,
12、巩固秦朝统一 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 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B C D 解析:秦统一巴蜀后, “ 移秦民万家实之 ” 有利于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故 正确;秦灭六国后, “ 辄徙其豪侠于蜀 ” 有利于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故 正确;秦统一巴蜀有利于促进蜀地开发和推动民族融合,故 正确; “ 强化皇权专制 ” 与地方管理无关,故 错误。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如厩苑律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 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 10 下的惩罚。
13、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 ) 秦朝法律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 秦朝时已经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秦朝法律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 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 A B C D 解析:从材料中对于评比耕牛的详细规定,可知体现出秦朝法律细致严密的特点,故 正确;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中对耕牛的保护,是由于耕牛有利于农业生产,不能体现保护动物【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的意识,故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姓广泛认可秦律,结合史实可知秦律过于严苛,导 致人民的反抗,故 错误;从秦律中对耕牛的保护可知当时政府注重农业生产,故 正确, 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解析: “ 受命于天 ”“ 被视为国之重器 ” ,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 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