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科目:数学教学对象:五年级课时:1作者:马西昆单位:垂杨学区中心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由此得到问题的答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枚举时十分讲究有序思考,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帮助。例题用22根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由于每根栅栏的长都是1米,所以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配置的王大伯围花圃的情境
2、图,帮助学生理解栅栏的总数22米(即长方形的周长)是确定不变的,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量是可变的,也就是围法多样。接着进一步想到,长方形的宽可以是1米、2米、3米每一个宽都有相应的长,每种围法都有其面积。于是产生摆小棒解决问题的动机,逐步形成根据长与宽的和是11米,依次找到各个长方形的思路。无论哪一种思考,都是初步的列举。教学这个环节要抓住“怎样围面积最大”帮助学生明白花圃有多种围法,并在交流中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当然也可以按长的米数从大到小有序列举),只要算出各种围法的面积,就能比出面积最大的围法。二、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3、,通过按长方形的宽由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出 符合要求的几种长方形。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反思交流,并感受一一列举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严密性。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策略意义,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逻辑特点,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3他们的起点不是很高,教学内容不能过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4喜欢接受表扬,期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认可。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会寻根问底的了解,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
4、机。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出基本的学习知识进而深入探讨。3.要每个学生充分的去操作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到列举策略的必要性.五、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思考方法。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课题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出: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列表、画图这两种策略都是用来整理问题中的信息的,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最后还是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策略可不一样,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
5、答案,不需要再列式计算,你们想知道吗?下面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回答画图,列表.课前的回忆是对本节课有意识的思考.二创设情境1、出示例题:例题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园 ,怎样围面积最大?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这两道算式呢?(符号)板书: 40+50=50+40 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写在黑板上。)1. 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说出你发现的
6、规律。学生自由叙述之后,教师整理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 小游戏:老师报算式,学生交换数字或文字反着说。25+65= 78+64= 82+28= 我和你=抓住学生回答“我+你”时犹豫的时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加法交换律。投影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一起简评。教师:抓住等式+=+ 提问:等式中的和都代表什么?3. 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可真多!数学上为了统一,加法交换律我们通常用字母“a+b=b+a”来表示。从图片中获得信息学生独立做在草稿本上学生自述算理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回答几个类似的算式讨论以及汇报结果学生来计算算式以及和交换数字及文字位置学生
7、也投身到评价中来代表任意数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 探索加法结合律1. 初步探索,引出例2。通过解决第一问题,我们知道了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96千米,那么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呢?(出示李叔叔三天的行程表)指名学生口答列式并解答(1) 指名回答: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88+104添上括号,表示第一天和第二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再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递等式的书写)(2) 如果要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骑了多少千米,你有什么办法?教师根据回答添上括号:88+(104+96),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3)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8、: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可以把它们写成怎样的等式?板书:(88+104)+96=88+(104+96)2. 想一想,里能填上等号吗?你是怎么想的?(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选择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提问: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88+104+96=192+96=288(千米)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让学生自己
9、动脑筋,在思考的过程中增强思维能力。二、 巩固练习1. 下面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78+18=18+78 31+67+19=31+19+67(84+68)+32=84+(68+32)75+(48+25)=(75+25)+482. 在里面填上合适的数+147=+31+45+55=74+(+)18+(c+)=(18+)+a讲台板演七、教学评价设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同桌讨论有什么收获?八、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40+56=56+40 (88+104)+96=88+(104+96)a+b=b+a (a+b)+c=a+(b+c)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与传统的
10、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很是让人兴奋,他们对于数字的交换和文字间的交换讨论的非常激烈,并且能够说出自己认为的合适理由,这点是我以前所没想到的,看来让学生自主讨论,很多时候是可以有意外收获的。3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有些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在讨论问题思想有些不集中。4对于一些问题的讨论可能还需要深入下去,由于课堂时间很紧张有些问题还是没能展开来让学生讨论,其他老师中提到的增加学生讲台板演的次数,这点我是非常认同,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具体在那个地方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