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篇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十五章 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第十六章 隋唐道教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唐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唐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儒学的社会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l第二节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柳宗元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l论人的性情论人的性情l论社会问题论社会问题l论社会治理论社会治理l论理想社会模式论理想社
2、会模式韩愈其人韩愈其人韩愈韩愈(年),字退之,河阳年),字退之,河阳(今(今河南孟县)人。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河南孟县)人。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由于当时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由于就以儒学复古自命。由于 为人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自岁中进士,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自岁中进士,岁开始岁开始 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贞元十九年仕进之路上度过的。贞元十九年(年),(年),韩韩 愈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他上疏
3、请宽税钱,愈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他上疏请宽税钱,为人所谗,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十二为人所谗,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十二 年年(年),因在平淮西藩镇,镇压吴元济的战役中有功,年),因在平淮西藩镇,镇压吴元济的战役中有功,任刑部侍郎,两年后任刑部侍郎,两年后(年)又因谏迎佛骨(年)又因谏迎佛骨之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之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年)后被年)后被 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
4、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按照儒家伦理 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 修正。修正。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首先,他区分了首先,他区分了“性性”与与“情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来的,而情则是人们 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这是对董仲舒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进了一步。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他说,性可分为上、中、
5、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 的。的。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上品之性是生来就上品之性是生来就“善善”的,其仁、礼、信、义、智五项道的,其仁、礼、信、义、智五项道德指数的搭配是德指数的搭配是“主主 于一而行于四于一而行于四”,即个人在一德,即个人在一德 (仁)(仁)的指导下,发扬礼、信、义、智四大德行,为上品之性。的指导下,发扬礼、信、义、智四大德行,为上品之性。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中品
6、之性是中品之性是“可导而上下可导而上下”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道德作用,其道德 规范的指数是规范的指数是“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四也混”,即对于,即对于“仁仁”,或者有所不,或者有所不 足,或者还有违反足,或者还有违反 “仁仁”的成分,其他四德有善的也有恶的,就是中品之性了。的成分,其他四德有善的也有恶的,就是中品之性了。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下品下品 之性是之性是“恶恶”的,其指数是的,其指数是“反于一而悖于四反于一而悖于四”,违,违反反“仁仁”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 种道德规范。种道德规范
7、。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韩愈认为,人的韩愈认为,人的“性性”有三品,有三品,“情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也有三品。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为此,韩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为此,韩愈又设计了判定情之质量的情感指数。愈又设计了判定情之质量的情感指数。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上品与上品 之性相对应,有上品之情,其指数是之性相对应,有上品之情,其指数是“上焉者之于七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也,动而处其中”,对外界社会,对外界社会 刺激的反应都符合儒家的社刺激的反应都符合儒家的社会规范,发乎情止乎礼,凡事中庸而不走极端会规范,发乎情止乎礼,凡事
8、中庸而不走极端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中品之与中品之 性相对应,有中品之情,其指数是性相对应,有中品之情,其指数是“中焉者之于七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 中者也中者也”,对外界社会刺,对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按儒家的社会规范衡量,这七个方面有的过分了,激的反应,按儒家的社会规范衡量,这七个方面有的过分了,有的尚不及,但自己尚有按儒家制定的社会规范矫正自己之有的尚不及,但自己尚有按儒家制定的社会规范矫正自己之 “情情”的愿望和行动的愿望和行动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与 下品之性相对应,有下品之情,其指数是下品之性相对应,有下品之情,其指数
9、是“下焉者之与七下焉者之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 也也”,对于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都,对于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受情绪的支配,一意孤行,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受情绪的支配,一意孤行,且自己且自己没有矫正的愿望。没有矫正的愿望。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愈把它分为三等并设计出具体的指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愈把它分为三等并设计出具体的指标,以判定人性的标,以判定人性的 质量,就显得具体多了。质量,就显得具体多了。“情情”本来就较本来就较 “性性”更具体些,把情的质量体现于喜、怒、更具体些,把情的质量体现于喜、怒、哀、惧、爱、哀、
10、惧、爱、恶、欲七个方面的状况,就更显得具体了,再把性三品与情三恶、欲七个方面的状况,就更显得具体了,再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品一一对 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理论体系。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理论体系。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佛教主张众生平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等,宣扬人人皆有 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佛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佛 教主张出世,宣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
11、都视为累赘,而韩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愈则主 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情”才能才能“动而处其中动而处其中”,才,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同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同 时,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时,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清了界限。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第一,佛教道教盛行问题。第一,佛教道教盛行问题。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
12、,控制社会,从开国之初就保护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控制社会,从开国之初就保护 和和支持佛教。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的寺院经济也同时得到发展,支持佛教。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的寺院经济也同时得到发展,形成了形成了“十分天下十分天下 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财而佛有七八”的局面。不仅政府的的局面。不仅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给世俗地主造成经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给世俗地主造成经 济压力,也给劳济压力,也给劳动人民造成更大的负担,使一些老百姓被穷贫所迫,弃礼法于动人民造成更大的负担,使一些老百姓被穷贫所迫,弃礼法于不顾,不顾,转而为转而为“盗贼盗贼”。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韩愈指出,古
13、代社会的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针对这种情况,韩愈指出,古代社会的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社会 群体,而今又增加了佛道两大社会群体,生产者不见多,群体,而今又增加了佛道两大社会群体,生产者不见多,而消费者增加了很多,农民而消费者增加了很多,农民 日益贫困,结果造成了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结果造成了劳动人民不守规范及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这一社会问题的产不守规范及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这一社会问题的产 生是由生是由僧人、道士的大量存在造成的。僧人、道士的大量存在造成的。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而更使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而更使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
14、儒家思想文化是对儒家思想文化 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佛教势力盛大,拥有田宅,有众多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佛教势力盛大,拥有田宅,有众多信徒,占有各方面的优势。信徒,占有各方面的优势。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君臣、父子、下,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都必须按孔孟所师友、宾主、兄弟、夫妇都必须按孔孟所倡导的规范去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佛教是外来的倡导的规范去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佛教是外来的“夷人夷人
15、之教之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以宗教思想破坏中国,以宗教思想破坏中国固有社固有社 会秩序,特别是君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伦常关系,打会秩序,特别是君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伦常关系,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组织之道,是很破了原有的社会组织之道,是很 危险的事情。危险的事情。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第二,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人际关系问题。韩愈十分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韩愈十分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分的。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分的。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
16、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欺骗和卑鄙。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他指态度问题。他指 出,现在的出,现在的“君子君子”,大都是对别人的行为,大都是对别人的行为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 取,满足于现状。取,满足于现状。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最后,韩愈还揭示说,现在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最后,韩愈还揭示说,现在人们对别人的评价,
17、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利害为尺度的切身利害为尺度 的。韩愈对这一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的。韩愈对这一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这种情况必然造成这种情况必然造成 是非不分、价值标准错误混乱的社会问题。是非不分、价值标准错误混乱的社会问题。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韩愈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韩愈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 “纪纲纪纲”问题。他以医问题。他以医 生看病作比喻,良医察病的依据是看生看病作比喻,良医察病的依据是看脉理有无问题,而不是看人长得胖与瘦;观察社脉理有无问题,而不是看人长得胖与瘦;观察社 会秩序的好会秩序的好坏,则必须以社会规范的理与乱为依据
18、,而不能看表面上的社坏,则必须以社会规范的理与乱为依据,而不能看表面上的社会安危,因会安危,因 为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为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四肢无病象,不代表身体健康,人健康与否要看脉象是否正常;四肢无病象,不代表身体健康,人健康与否要看脉象是否正常;周边没周边没 有战事,不代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与否要看有战事,不代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与否要看“纪纲纪纲”是否得到遵行。其所谓是否得到遵行。其所谓“纪纪 纲纲”,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社会价值系统。社会价值系统。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为了和佛教、道教教义相对抗,韩愈特别提出了儒家道统说,为
19、了和佛教、道教教义相对抗,韩愈特别提出了儒家道统说,重树儒教的权威重树儒教的权威 性。他说,儒教之性。他说,儒教之“道道”是古圣贤一脉相传是古圣贤一脉相传的,孟子之后虽然也曾有过间断,但到了的,孟子之后虽然也曾有过间断,但到了 他本人又继承了下他本人又继承了下来。同时,他明确指出,他所崇奉的来。同时,他明确指出,他所崇奉的“道道”与与“德德”跟佛、跟佛、道所道所 谓的道和德的含义是不同的,他的道德的重要标志是仁谓的道和德的含义是不同的,他的道德的重要标志是仁与义。与义。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韩愈认为,如果奉行佛教和道教所设计的方案,社会角色行为韩愈认为,如果奉行佛教和道教所设计的方案,社
20、会角色行为将被将被 迫大转变,一切按常规行得通的事情将不再行得通,势迫大转变,一切按常规行得通的事情将不再行得通,势必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他必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他 忧心忡忡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忧心忡忡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唯恐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因佛教的输入而化的冲击,唯恐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因佛教的输入而“夷狄夷狄”化。化。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在韩愈对佛教的必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养之道,以在韩愈对佛教的必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养之道,以 求求 所所 谓谓“清静清静”、“寂灭寂灭”的批判背后,潜藏着的则是保守中国的批判背后,潜藏着的则是保守中国传统的儒家社会治理模式与引进外来设
21、计方案治理中国社会秩传统的儒家社会治理模式与引进外来设计方案治理中国社会秩序的两种社会思想的斗争。在其批判道家的序的两种社会思想的斗争。在其批判道家的“圣人不死,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社会治理方案是的社会治理方案是“坐井而坐井而观天观天”者之管见的背后,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为争夺正统地者之管见的背后,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为争夺正统地位及争夺各自的社会治理方位及争夺各自的社会治理方 案之实施权的角逐,其根本目的案之实施权的角逐,其根本目的则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和与之相适应的则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和与之相适应的 稳定的社会稳定的社会秩序。秩序
22、。四、论理想社会模式四、论理想社会模式“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而无待于外之谓 德。其文,德。其文,诗、诗、书、书、易、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其 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 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
23、人则爱而公,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 所处而不当。是故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韩昌黎文集韩昌黎文集原道原道四、论理想社会模式四、论理想社会模式从韩愈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想社会具有以下要点:从韩愈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想社会具有以下要点:第一,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重的仁义道第一,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重的仁义道德。德。第二,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第二,教化人
24、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第三,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第三,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第四,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第四,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士存在。四、论理想社会模式四、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五,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第五,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不接受夫妇等,不接受 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第六,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第六,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
25、、鱼肉,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教与道教的生活方式。住宫室。不接受佛教与道教的生活方式。四、论理想社会模式四、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七,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种第七,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人人都社会规范,人人都 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则能理想得到满足。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则能“爱而公爱而公”,所以,所以整个社会生活秩序整个社会生活秩序“无所处而不当无所处而不当”,呈现和谐安定的景象。,呈现和谐安定的景象。第八,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
26、,所第八,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以天神、祖先也都 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不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不接受佛教的生死轮回,也不接受道教的升天接受佛教的生死轮回,也不接受道教的升天 成仙。成仙。第二节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柳宗元其人柳宗元其人柳宗元柳宗元(年),字子厚,唐朝河东年),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出身于一个官僚(今山西运城)人,出身于一个官僚 地主家庭。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少年时代“精敏绝伦精敏绝伦”,作得一手好文章。,作得一手好文章。岁时,与刘禹锡同登进士岁时,与刘禹锡同登进士 第,岁开始做官,第
27、,岁开始做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他与韩愈、刘(年),他与韩愈、刘禹锡同时为监察御禹锡同时为监察御 史,两年后与刘禹锡同时参加史,两年后与刘禹锡同时参加了以王叔文、韦执谊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了以王叔文、韦执谊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二二王八司马王八司马”改革。年死于柳州刺史任上,年改革。年死于柳州刺史任上,年仅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仅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著述收录在学家,他的著述收录在 柳河东集一书中。柳河东集一书中。一、论社会变迁一、论社会变迁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不断变迁的,社会进化、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不断变迁
28、的,社会进化、变迁的依据是变迁的依据是“生生 人之意人之意”,而绝不能用,而绝不能用“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来来解释。柳宗元详细地阐述了人类之进化,社会之变迁以及优胜解释。柳宗元详细地阐述了人类之进化,社会之变迁以及优胜劣汰的原理。劣汰的原理。一、论社会组织一、论社会组织他认他认 为,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员众多,小群体林立。为为,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员众多,小群体林立。为了与大自然斗争以图生存,人了与大自然斗争以图生存,人 们才发明了筑巢挖穴、穿衣服,们才发明了筑巢挖穴、穿衣服,又由于人们都有饥渴欲饮食、两性欲交媾的生理需又由于人们都有饥渴欲饮食、两性欲交媾的生理需 求,人们求,人们才发明了猎
29、禽兽、摘种果谷而食及男女配偶成婚而居。可见,才发明了猎禽兽、摘种果谷而食及男女配偶成婚而居。可见,人们的衣食住人们的衣食住 行、男女偶合等社会文化,都是由人们的行、男女偶合等社会文化,都是由人们的“生生人之意人之意”决定的。决定的。一、论社会组织一、论社会组织然而,仅有这些社会文化而无一定的社会组织,然而,仅有这些社会文化而无一定的社会组织,还不足以成还不足以成为社会。因为没有一定的社会组织系统,就必然形成各小群体为社会。因为没有一定的社会组织系统,就必然形成各小群体之间、各个社之间、各个社 会成员之间各用自己的一会成员之间各用自己的一 技之长与其他小群体技之长与其他小群体或社会成员交而争,睽
30、而斗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对人们的共同或社会成员交而争,睽而斗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对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生存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有强力者出而治之,确定出人生活和生存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有强力者出而治之,确定出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大家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大家 才得以相安无事,共同生才得以相安无事,共同生存。一个社会生活秩序的完整体系由此而确立了。存。一个社会生活秩序的完整体系由此而确立了。一、论社会组织一、论社会组织然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要保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长期然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要保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长期稳定,就必须建立稳定,就必须建立 良好的社会继替准则,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良好
31、的社会继替准则,并逐步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社会文化。柳宗元认为社会是有道德已有的社会文化。柳宗元认为社会是有道德 维度的,社会继维度的,社会继替是由社会道德决定的。替是由社会道德决定的。一、论社会组织一、论社会组织“德绍者嗣,道怠者夺。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游其兵车,德绍者嗣,道怠者夺。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游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交贯乎其内,一 统类,齐制量。然犹大公之道不克建,于是统类,齐制量。然犹大公之道不克建,于是有圣人焉,曰尧,置州牧四岳持而纲有圣人焉,曰尧,置州牧四岳持而纲 之,立有德、有功、有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运臂率指,屈伸把握,莫不统率。尧年能者参而维之,运臂率指,
32、屈伸把握,莫不统率。尧年 老,老,举圣人而禅焉,大公乃克建。举圣人而禅焉,大公乃克建。”柳河东集柳河东集时令论时令论一、论社会组织一、论社会组织道德高尚的人有后,道德低下的人绝嗣。于是有圣人黄帝出现,道德高尚的人有后,道德低下的人绝嗣。于是有圣人黄帝出现,实行军事统治,为各种事物分门别类,统一度量衡。但是天下实行军事统治,为各种事物分门别类,统一度量衡。但是天下大公的制度还没有大公的制度还没有 建立起来,又有尧这样的圣人出现,用道建立起来,又有尧这样的圣人出现,用道德、功劳、能力三项指标考察贤能,设立了德、功劳、能力三项指标考察贤能,设立了 官僚制度,做到官僚制度,做到了中央控制地方,事事有人
33、治理,有人监控,有人统率。尧年了中央控制地方,事事有人治理,有人监控,有人统率。尧年老后,老后,以道德来选举继承者,禅让天下,天下大公之制度终以道德来选举继承者,禅让天下,天下大公之制度终于确立下来。于确立下来。二、论社会组织二、论社会组织柳宗元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是建立在其社会变迁论的基础之柳宗元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是建立在其社会变迁论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上的。他认为,人 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 “生人之意生人之意”所决定的,并不能以人们的主所决定的,并不能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观意志为转移。二、论社会组织二、论社会组织柳宗元认为,整
34、个社会组织都是为适应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组织都是为适应 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由小到大,由下而上地形成的。由小到大,由下而上地形成的。“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帅而后有天子。二、论社会组织二、论社会组织从天子直至里胥,因为他们有德有功,在他们死后,人们就请从天子直至里胥,因为他们有德有功,在他们死后,人们就请他们的后代继承父他们的后代继承父 兄的职位,于是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兄的职位,于是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柳宗元认为这不是
35、由某些圣人之意造成柳宗元认为这不是由某些圣人之意造成 的,而是的,而是“势势”的威的威力,所谓力,所谓“封建者非圣人意也,势也封建者非圣人意也,势也”。关于。关于“势势”人们有人们有不不 尽相同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个尽相同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个“势势”应理解为社会运行应理解为社会运行不以个人为转移的自然趋不以个人为转移的自然趋 势。势。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 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 定的。这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深化。韩愈认为,
36、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 三品。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思想体系。韩愈的 性情之论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韩愈为了给儒家社会思想争地位,考察了佛教、道教盛行问题。韩愈关注的 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破 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是反佛。韩愈 还考察了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调查实验。他对当时社会流行的 虚伪、欺骗和卑鄙的人际关系的批评是入木三分的。韩愈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愈不遗余
37、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扶树教道”而排斥释、道。在他看 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治理的工具,只有儒教才能担当治理社会的重任。韩愈构想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韩愈的理想社会是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 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他是代表儒家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仿制;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也是 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的理想社会仍不 失为一种空想。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这是对中国的社会 变迁和进化理论的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模式 在根本上也是由“生人之意”决定的。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化及社会 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抗议,是具有人民性的。韩愈对人的性情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如何评价韩愈对人际关系的论述?韩愈排斥佛老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韩愈社会理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柳宗元的社会变迁论是什么?柳宗元的社会组织论是什么?柳宗元的处世态度之时代特点是什么?试比较韩愈与柳宗元的社会思想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