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541638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限时30分钟)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2下图为漫画荒唐的伴侣,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举行了婚礼。该漫画讽刺的是()A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C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D大国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3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认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

2、大辱”。因为该协定实质是()A纵容侵略,避免战争B保全自己,缓和矛盾C牺牲别国,保全自己D维护稳定,争取和平4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5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承诺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协助。1941年德国三次调整对日政策:3月要求日本在远东进攻英国;7月要求日本进

3、攻苏联;11月又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调整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是()A扭转日趋被动的战争形势B阻止反法西斯大国走向结盟C拉拢日本防止轴心国分裂D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6在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中国同美、苏、英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罗斯福提出这一要求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B中国已成为世界政治强国C美国希望建立与中国的同盟关系D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7下图为1943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发布的一幅封面图铆土罗茜。背景为美国国旗,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倡导文化和

4、种族的多元一体B爱国主义与女性独立有机结合C号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战场D工业化社会女性角色不可或缺8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国的参战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D核武器的诞生9观察下表,影响表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有()二战逐渐发展到全球阶段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持久作战美国社会排外情绪的消融“知识难民”构成全球移民主体ABCD10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

5、中,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非纳粹化运动旨在()A彻底清算德国法西斯组织与战犯B深入社会基层扫除法西斯势力的残余C为德国战后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D消除战争威胁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B社会

6、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12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其中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他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对于实质性事务的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些规定()A使安理会的决策带有一定民主色彩B避免了国家间战争的发生C继承了国联形成决议“全体一致”原则D削弱了集体安全体制13联合国国徽(见图):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由

7、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其中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象征着联合国()A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B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是当时帝国主义妥协的产物D是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舞台14开罗宣言中,中、美、英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同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结束C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最大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5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时间事件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

8、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抗B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世界大战C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D世界政治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亚洲欧洲两个中心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首要战略要冲。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

9、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美澳保护住该地,不仅可使日本切断美澳交通的计划化为泡影,而且能对日军已经占领的东面和东北面一些重要岛屿造成威胁。因此莫尔兹比是双方必争之地,莫尔兹比激战不可避免。此次战役,日本动用了20000人的兵力,结果13000人被歼灭。盟军也有较大的损失,澳军伤亡达5698人,美军伤亡2843人。莫尔兹比战役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部分美军协助下取胜的,它在二战史中有较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消除澳大利亚基地作用的计谋,从而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其次,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

10、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三,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摘编自侯敏跃澳大利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尔兹比战争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兹比战役胜利的意义。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全面抗战开始后,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因此

11、,1938 年上半年,徐州会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7月12日至8月7日,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其实,进入6月份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在主要战斗刚刚结束之时,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摘编自孙伟苏联与中国抗战以万家岭大捷为例(1)根据材料,概括全面抗战初期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面抗战

12、初期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对日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延续,说明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D项正确;英国的妥协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恰恰会使战争形势恶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项;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亚洲局面已失衡,纵容日本略侵行为只会加剧局面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材料“荒唐的伴侣,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举行了婚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8月

13、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保障在发生战争时,双方不相互攻击,漫画中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举行了婚礼,讽刺了条约的签订,B项正确;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是1941年三国签署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排除A项;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是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排除C项;大国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是绥靖政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根据所学,1938年3月,纳粹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

14、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慕尼黑协定表明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但法西斯国家却贪得无厌,最终挑起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C项正确;纵容侵略者只能鼓励侵略而不能避免战争,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引发利益被牺牲国家不满以及英法美苏国家间的猜忌和分歧,“缓和矛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慕尼黑协定意图通过牺牲别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但纵容侵略只能让侵略者气焰更加嚣张,1939年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幻想的和平稳定未能取得,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根据材料“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

15、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它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刺激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最终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说明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B项正确;根据材料“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可得出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根据所学德国史实可知,

16、德国于19世纪后期,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为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德国调整对日政策,因此其出发点是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D项正确;德国政策的出发点不可能站在日本的角度,排除A项;德国的目的是分散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力,以保证其在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项;当时德国和日本都属于法西斯国家,不需要拉拢日本,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根据题干在德黑兰会议上美国要求中国同美英苏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推动此时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A项正确;此时只是美国的一个建

17、议,并未付诸实践,中国还未成为世界政治强国,排除B项;美国在此时期与蒋介石政府已经是同盟关系,排除C项;世界格局在此时尚未发生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根据材料在1943年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可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图片将爱国主义与女性独立有机结合,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是反对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不是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是反对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不体现号召女工走上法西斯战场,排除C项;材料的背景是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不是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

18、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9A【详解】二战时期,美国移民政策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对于日本和中国的态度转变,说明二战逐渐发展到全球阶段,同时也证明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持久作战产生了积极影响,正确,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政策变化,无法得出社会情绪,也无法证明当时“知识难民”是全球移民主体,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材料“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可知,波茨坦会议是二战结束之际,美、英、苏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美、

19、英、苏三国通过波茨坦会议构建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故其旨在整个世界而非德国,D项正确;A、B两项都是非纳粹化运动对德国的影响,解决德国问题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和B项;C项与史实不符,二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走向分裂,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由于殖民地人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意识增强,从而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没有涉及社会主

20、义力量,排除B项;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殖民地各国受到压迫,经济很难获得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安理会由十五会员国组成,除了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余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而且实质性事务的决议通过大国一致原则表决,这就使得安理会的决策带有一定民主色彩,A项正确;“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安理会的原则是大国一致原则,并没有继承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增强集体安全体制,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维护世

21、界和平与安全,反映了五大洲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B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两根橄榄枝的象征意义,排除A项;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无法体现帝国主义妥协,排除C项;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并非只是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中、美、英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同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的抗战属于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且是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基于中国对反法西斯的贡献,英美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而非材料

22、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并未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排除B项;材料现象基于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并不仅是损失层面,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德国突袭波兰、入侵苏联和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等,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世界大战,B项正确;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英法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世界政治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亚洲欧洲两个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16(1)背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

23、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3点)(2)意义: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详解】(1)根据材料第二段“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并且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根据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得出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根据材料“日本占领莫

24、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可以得出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2)根据材料“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可以得出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根据材料“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可以得出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根据材料“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

25、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17(1)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舆论宣传与支持。(2)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可得出“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可得出“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材料中的“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可得出“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根据材料中的“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可得出“舆论宣传与支持”。(2)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根据材料中苏联在全面抗战初期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检测题.doc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