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化学真题专项汇编卷(高考化学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 知识点知识点 4:元素及其化合:元素及其化合 物的综合应用物的综合应用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 A. 42 CuSO5H O B. 42 FeSO7H O C. 42 ZnSO7H O D. 42 2 KAl SO12H O 1.答案:A 解析:ZnSO4 7H2O俗名皓矾,是白色固体、KAl(SO4)2 12H2O俗名明矾,是白色固体,与“石 胆浅碧色“不相符,可排除 C. D选项; FeSO4 7H2O俗名绿矾,是
2、绿色固体,在空气中加热失去结晶水绛红色粉末 Fe2(SO4)3,与”烧之变白 色“不相符,可排除 B选项; CuSO4 5H2O俗名蓝矾或胆矾,是蓝色固体,在空气中加热失去结晶水得到白色粉末 CuSO4,与“石 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相符合,故 A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B.稀硫酸具有酸性,可用于除去铁锈 C.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纸浆漂白 D.Al2O3具有两性,可用于电解冶炼铝 2.答案:B 解析:A.NH4HCO3受热易分解和用作化肥无关,可以用作化肥是因为含有氮元素; B.铁锈的主要成分为 Fe
3、2O3,硫酸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具有对应关系; C. 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不涉及氧化还原,故和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无关; D. 电解冶炼铝,只能说明熔融氧化铝能导电,是离子晶体,无法说明是否具有两性,和酸、碱都 反应可以体现 Al2O3具有两性。 故选 B。 3.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 BMnO2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l2 CSO2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 D室温下 Na与空气中 O2反应制取 Na2O2 3.答案:C 解析:A错,Fe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错,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l2。C对
4、,SO2与过量的氨水 反应生成(NH4)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SO2=(NH4)2SO3+H2O,D错,室温下Na 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a2O。 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aCl(aq) 电解 Cl2(g) Fe(s) FeCl2(s) BMgCl2(aq) 石灰乳 Mg(OH)2(s) 煅烧 MgO (s) CS(s) 2 O (g) 点燃 SO3(g) 2 H O(l) H2SO4(aq) DN2(g) 2 H (g) 高温高压、催化剂 NH3(g) 2 CO (g) aq) NaCl ( Na2CO3(s) 4.答案:B
5、解析:A.氯气的氧化性强,与铁单质反应直接生成氯化铁,故 A 错误; B.氯化镁与石灰乳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和水,故 B 正确; C.硫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 SO2,SO2在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生成 SO3,故 C 错误; D.氨气与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可生成碳酸钠,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 B。 5.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 A将废铁屑加入 2 FeCl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 2 Cl B铝中添加适量钾,制得低密度、高强度的铝合金,可用于航空工业 C盐碱地(含较多 23 Na CO等
6、)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无水 2 CoCl呈蓝色,吸水会变为粉红色,可用于判断变色硅胶是否吸水 5.答案:C 解析:A、氯气能将铁和亚铁氧化,从而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氯气,故 A不选; B、根据铝合金的性质,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故 B不选; C、 233 2 Na COCa OHCaCO2NaOH,产物仍然呈碱性,不能改变土壤的碱性,反而使土 壤更板结,故 C选; D、利用无水氯化钴和氯化钴晶体的颜色不同,判断硅胶中是否含水,故 D不选。 故选 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氯化镁可制取金属镁 B.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氯气 C.生产普通玻璃的
7、主要原料为石灰石、纯碱和晶体硅 D.接触法制硫酸的硫元素主要来源于硫黄或含硫矿石 6.答案:C 解析:A. 制取金属镁时,由于镁的活泼性很强,故一般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故 A 正确; B. 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的方程为,所以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 取氯气,故 B 正确; C. 石灰石、石英和纯碱是制备玻璃的主要原料,而不是晶体硅,故 C 错误; D. 用硫黄或含硫矿石为原料制硫酸,所以接触法制硫酸的硫元素主要来源于硫黄或含硫矿石,故 D正确。 故选:C。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3 NaHCO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 2 SiO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
8、纤维 C. 23 Al O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CaO 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7.答案:D 解析:A项, 3 NaHCO能与 HCl反应, 3 NaHCO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3 NaHCO用于制胃酸中和剂与 3 NaHCO受热易分解没有对应关系; B项, 2 SiO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用于制光导纤维, 2 SiO用于制光导纤维与 2 SiO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对 应关系; C 项, 23 Al O的熔点很高,用作耐高温材料, 23 Al O用作耐高温材料与 23 Al O是两性氧化物没有对应关系; D项,CaO 能与水反应,用于食品干燥剂,CaO用于食品干燥剂与 CaO与水反
9、应有对应关系; 答案选 D。 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 A.向 2 FeCl溶液中滴加 4 NH 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 422 ()KAl SO12H O溶于水可形成3Al OH胶体 C. 4 NH Cl与2Ca OH混合加热可生成 3 NH D.Cu与 3 FeCl溶液反应可生成 2 CuCl 8.答案:A 解析:向 2 FeCl溶液中滴加 4 NH 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A 项错误; 422 KAl(SO )12H O溶于水,电 离出的 3+ Al发生水解可形成 3 Al(OH)胶体,B项正确;实验室常用 4 NH Cl固体与 2 Ca(OH)固体混合 加
10、热制 3 NH,C 项正确;Cu与 3 FeCl溶液反应可生成 2 CuCl和 2 FeCl,D项正确。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323 NaHCO (s)Na CO (s)NaOH(aq) 饱和石灰水 B. NaOH(aq)HCl(aq) 2 3 Al sNaAlOaqAl OHs 过量 C. ( 3 aq 3 )+ 2 ()AgNOaqAg NHaqAsg 氨水蔗糖 D. HCAll(aq 233 ) Fe OsFe sFeClaq 高温 9.答案:A 解析: 32322 2NaHCONa CO +CO+H O 、 2323 Na CO +Ca(
11、OH) =CaCO+2NaOH,A 正确; 2 NaAlO与过量 HCl(aq)反应生成 3 AlCl和 NaCl,B不正确; + 3 2 Ag(NH ) 与蔗糖无法发生银镜反应生 成 Ag,C不正确;Fe 与 HCl(aq)反应生成 2 FeCl和 2 H,D不正确。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硫酸和铜粉反应可制备硫酸铜 B.碘化钾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碘化氢 C.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制备氧气 D.铝箔在氯气中燃烧可制备无水三氯化铝 10.答案:CD 解析:A. Cu与浓硫酸加热能够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故 A 错误;B.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 HI氧化,不能用浓硫酸与碘化钾
12、反应制取HI,故 B错误;C. 过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 氧气,可用过氧化钠制备氧气,故 C正确;D. 铝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铝,可据此制备无水三氯化铝, 故 D 正确; 二、实验题二、实验题 11.固体化合物 X由 3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X 混合气体 固体混合物 Y 固体单质 碱性溶液 (1.28 g) (恰好中和,消耗 0.0200 mol HCl) (现象 1:CuSO4由白色变蓝色) (现象 2:呈紫红色) (现象 3:焰色反应呈黄色) H2O 溶解 干燥 H2(过量) 加热 (2.38 g) 请回答: (1).由现象 1 得出化合物 X 含有_元素(填
13、元素符号)。 (2).固体混合物 Y的成分_(填化学式)。 (3).X的化学式_。 X 与浓盐酸反应产生黄绿色气体,固体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11.答案:(1).O (2).Cu和 NaOH (3).NaCuO2; 2NaCuO28HCl=2NaCl2CuClCl24H2O 解析: (1)由现象 1 得出化合物 X含有 O元素,故答案为:O; (2)固体混合物 Y 的成分为 Cu和 NaOH,故答案为:Cu和 NaOH; (3)X含有 Na、Cu、O等元素,质量为 2.38g,生成 n(Cu)=1.28g64g/mol=0.02mol,n(Na)=n(NaOH)=n(HCl)=0.02mol,则 n(O)=(2.38g1.28g0.02mol 23g/mol)/16g/mol=0.04mol,则化学式为 NaCuO2,X与浓盐酸反应产生黄 绿色气体,固体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方程式为 2NaCuO2+8HCl2NaCl+2CuCl+Cl2+4H2O, 故答案为:NaCuO2;2NaCuO2+8HCl2NaCl+2CuCl+Cl2+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