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3928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8.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20年魏国建立280年西晋统一317年东晋建立420年东晋灭亡589年隋朝统一618年唐朝建立时空坐标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江南开发大运河江南经济发展907年唐朝灭亡孝文帝改革开明民族政策三省体制、租调制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租庸调制、两税法佛、道流行三教合流、并行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田园诗、书法 民歌、齐民要术唐诗、吴道子、千金方、雕版印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

2、进一步发展。(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主题概览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3、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选择性必修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内容导航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1234夯 实 必 备 知 识一、三国与两晋一、三国与两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_,简称蜀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蜀汉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

4、民族主要有_、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匈奴(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思维提升五胡内迁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

5、的主要支柱士大夫2.南朝建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经历了_、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宋3.江南的开发背景从_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西晋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_

6、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工具(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3)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翻车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思维点拨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三、十六国与北朝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主要政权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7、_,合称“十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前秦的兴衰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_,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成汉淝水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选择性必修1第4课P22)后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

8、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洛阳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_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隋唐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思维提升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3)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

9、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认知升华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返 回强 化 关 键 能 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迁徙材料1.提炼信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示意图示意图的关键词“内迁”“南迁”,提炼出“迁”的主要方向:由边疆迁到北方,由北方迁到江南。阅读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试作简要说明。试答:_材料导读材料导读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区域;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大量流民(中原人)向长江以南迁移。说明: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10、拓展深化拓展深化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影响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11、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士族制度士族制度2.史实解释(1)材料一反映了士族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士族在选官上的优势。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试答:_材料导读材料导读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拓展深化拓展深化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兴起政治因素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东汉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经济因素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

13、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兴起经济因素东汉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的确立衰落内部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外部原因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材料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

14、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3.价值引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影响材料材料导读导读材料主旨是“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试答:_有

15、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拓展深化拓展深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

16、,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返 回聚 焦 高 考 热 点(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揭秘找准题眼:尚书令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分析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意味着当时丞相势力旁落明确答案:尚

17、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相权越来越受到制约,发生转移,故选B项阅卷点评失分1不符史实。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失分2不符题旨。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2020北京高考)“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

18、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A;信息“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体现了清乐在魏晋以来逐渐与各民族文化交融,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B正确;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说法明显错误,南北朝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中原文化,排除。视角视角1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的开发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的开发1命题动态2341.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

19、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畜牧带南移不会导致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故A错误;B项题干并未体现;C项中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有利于北方生态环境的恢复,故D项正确。1234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

20、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1234题干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1234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皝“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234视角视角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命题动态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

21、的汉文化造诣,使得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这种现象是民族交融的体现,为政治经济上的统一打下了文化基础,故B项正确。12344.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主要目的在于A.维护宗法观念B.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统一趋势D.佐证政权合法1234材料强调的是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裔子孙,目的是佐证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的合法性,以此巩固统治,故D正确。返 回12341.(2022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

22、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A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2.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A.推动了民族交融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C.动摇了中央集

23、权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这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A。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

24、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4.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材料“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

25、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当时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5.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B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

26、12136.(2022黄冈模拟)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 扬场图扬场图 耕牛图耕牛图 采桑图采桑图从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耕牛图采桑图可以看出,当时鲜卑族存在农耕生产方式,说明北方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农耕化,故答案为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7.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建立者刘渊(匈奴人)建立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把汉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立为神主。这反映了当时A.多

27、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B.汉文化影响力扩大C.匈奴文明融入了华夏文化D.刘渊恢复了宗法制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根据材料可知,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其目的是借此来维护统治,这反映了当时汉文化影响力扩大,故B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

28、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9.(2022淄博模拟)“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

29、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0.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从材料可得出,不论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的疆域,因此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

30、在,A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1.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A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2.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

31、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鲜卑血统,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

32、,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 牧马牧马图图 牛耕图牛耕图 (魏晋墓壁砖画魏晋墓壁砖画)(魏晋墓壁砖画魏晋墓壁砖画)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

33、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自许树安、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基础。(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返 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