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2、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
3、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
4、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
5、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
6、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一、 作者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子弟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
7、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二、 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既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提出了判断真正“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
8、但历经艰苦磨练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思危,历经磨练的道理,最终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 艺术特色三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渲染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生于忧患,死于
9、安乐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四、 知识梳理(一) 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能 曾,同“增”,增加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5.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二) 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 名词,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锋利、锐利2.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戒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往送之门,戒
10、之曰 动词,告诫4.拂行拂乱其所为 f,动词,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 b,同“弼”,辅佐5.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在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6.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动词,兴起,指被人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词,显露、流露(三) 词类活用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3.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淫,使.惑乱、迷惑;移,使.改变、动摇;屈,使.屈服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使.痛
11、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6. 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7. 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四) 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今义在一定讲解内的地方,疆域3.丈夫之冠也 古义:指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4.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通过那样的途径,用来.的东西;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五) 特殊句式1. 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2. 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12、,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3.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语意被动)(六) 文学常识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住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加冠也叫弱冠,表示已经成年,但还没达到壮年。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一) 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C) A道德B道理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道路2.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
13、思相同的一项是(C)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C. 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二)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例:我们的看法,一般应与作者的观点一致。即,“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国
14、家的强盛。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乙)【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3.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链接材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
15、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更”改正。“节”节制。“劝”勉励。“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囿”古地名。“没”古地名。得道多助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
16、,此题需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
17、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三)阅读理解壹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
18、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边界追者反曰 通“返”(返回)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子奇采取了
19、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乙文翻译: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小孩子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
20、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贰【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注释】何以台为
21、:还要露台干什么呢!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亡:通“无”。 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廪庾:粮仓。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2)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3)尝欲作露台 曾经 (4)慎夫人衣不曳地 拖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攻亲戚之所畔 肉食者谋之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示敦朴 C. 为天下先 此为何若人 D.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2)召匠计之,直百金(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
22、,价值百金。4.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体现主张:施行仁政。叁【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
23、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七里之郭 外城 (2) 委而去之 离开(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4)天下顺之归顺 顺从(5)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派,派遣 (6)使者未说 通“悦”,偷快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
24、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苟无民,何有君?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仁政(人和)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骈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反问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一)填空题1.文章首先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
25、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 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C论证严密,首先从早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解析:D“通篇设喻说理”错误,文章主要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解
26、析:D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A代词,“他”;B动词,“走到”;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简答题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或“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2.本文主要论述了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做论据。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
27、人”指的是哪一类人。受艰苦磨练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难,我们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6.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
28、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对)7.结合文章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
29、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8.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忧患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可以激励我们的斗志;安逸的环境可能消磨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失去斗志。(四)阅读理解【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
30、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饿其体肤 使饥饿衡于虑 同“横”, 梗塞,指不顺出游数岁 游历期年,以出揣摩 一年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
31、工商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
32、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贰【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傅说
33、举于版筑之间 任用,选拔(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4)诚自古所希 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君谓计将安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4
34、.甲文探讨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富贵不能淫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转折)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动词,灭亡)C往送之门(动词,到)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解析:连词,表并列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人恒过,然后能改B威武不能屈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所以动心忍性解析:A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B屈:使动用法,使屈服;D动: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困于心,衡于虑,
35、而后作B往之女家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A衡:同“横”,梗塞不顺;B女:同“汝”,你;D拂:同“弼”,辅佐。(二)简答题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穷、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
36、其本意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礼、义的坚守。4.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5.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
37、正的大丈夫。(三)阅读理解壹(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 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38、)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解析: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
39、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乙文翻译: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
40、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贰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41、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永传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而入,黏罕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嗔目唾日
42、:“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注: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噍( ji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掖拽着别人的胳膊。黏( nin)罕金朝名将。啖(dn)用利益引诱人。醢(h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瘗(y)埋葬。
43、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C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 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2)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丙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